一部《論語》,記載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言行事跡。聖賢書不厭百回讀,隨便翻閱一下都是名言警句,熟讀深思子自知。
1、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一種米養百種人,有的人言而有信,有的人食言而肥,有的人就是有意無意的騙子。一個人說了什麼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什麼,他是否言行一致。曾經的聖人孔子,他的識人能力和水平也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開始之時他像我們普通人一樣很單純,或者說很傻很天真,聽了別人的話就相信對方。
後來見識的人多了,他就總結出了自己的人生經驗,並非所有人都能夠言而有信,兌換諾言,不管他是有意亦或無意的。更有甚者,有些人就是騙子,他的一言一行都是發自個人私慾,希望從他人身上佔得便宜,謀取利益。所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一個人說了什麼不足於完全相信,還要看他實際上做了什麼。
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不把孔子放在聖人高高在上的位置,把它看作一位普通的老師和教育家,他為什麼能達到這個水平呢?因為他默默耕耘,默默地學習和積累。他對待學習從不厭倦,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並且他還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用來教育學生。有一個說法是「教是最好的學」,他水平的提升和高度也就可以想像了。
3、君子周急不繼富。
君子周濟有急難之人,而不是幫助那些根本不需要幫助的人。可是現實情況往往是「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這其實也是馬太效應的一種演繹。那些不缺錢的公司,大把財團爭相要去投資他們,至於那些真正缺錢的個人或團體,未必那麼幸運了。可是做錦上添花之事,對方未必感恩和珍惜。雪中送炭者,往往能俘獲對方的心。
4、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發財富貴,自然是人人都希望的。現實情況是人很難一輩子都順風順水,難免有時會出現困境而落於貧窮。這個時候就很容易看出一個人的修為和境界,是自怨自艾,是妄自菲薄,還是知足常樂,奮發圖強。貧窮和苦樂沒有直接的關係,而是個人的心態對貧窮的認知,才會生出苦與樂的心境。
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這是內在的仁所生發出來的外用。自己想要站穩腳跟,就幫助別人也站穩腳跟;自己想要通達,也幫助別人通達。自己想要什麼,推己及人。這是一種大愛,是一種菩薩道精神。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管從事何種行業,如果是從事自己所喜歡的行業,那每天的工作不單純是為了換取報酬,不僅僅是一種純粹的交易行為,那其實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享受,是在創造。這也是最容易做出成績的。
7、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學問最高的目標「仁」,在眾多弟子中也只有顏回能夠三月不違仁,能夠多個月都處在仁的境界中。至於其他弟子,則只是偶爾能夠做到仁而已。
顏回不遷怒,就是不把憤怒發洩其它時間、地點、和對象之上。例如文人特別喜歡的發牢騷其實是一種遷怒;在公司受了同事的氣,回家發洩在親人身上,這是遷怒;夫妻吵架,翻舊帳也是遷怒,那是把過去積壓在內心中的憤怒,發洩在當下的事情。
顏回的不二過,他從不兩次犯同樣的錯誤,這真是太難了,犯過一次錯誤之後,他就能夠發現,並且能夠改正過來。對於一般的人,有些時候犯了錯,還不能發現自己的錯誤,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更不用說改正錯誤了。更有甚者,明知錯誤,就是堅決不改。
這裡講顏回的好學,在古代好學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可以理解為後面的六個字「不遷怒,不貳過」就是對好學的詮釋。所以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8、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這裡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終身學習者,五十歲以後才真正地開始去研究《易經》。他廢寢忘食地研究,韋編三絕,那是何等的痴迷程度,他在《易經》上面花費不知多少的心血?那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老夫子形象呼之欲出了。
俗話說「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他能寫出解析《易經》的十翼,那是厚積薄發的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