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熱容?讓學生往往很長時間都是一頭霧水的物理概念

2021-03-01 漫漫讀

在教材編排順序上,比熱容一節位於熱量之後,因此,比熱容概念的介入就要與熱量建立起實質性的聯繫。因此,我們著眼於「比較」物質吸熱量「多少」這一關鍵思路,將教學邏輯由「探究影響物質吸熱能力的因素」轉變為「比較兩種物質吸熱能力」,把研究方法從「控制變量法」調整為「比值定義法」。於是,比熱容概念的建立便在這種教學邏輯的統攝下展開。

3.1 比較吸收熱量,判斷吸熱能力

     鑑於初中學生的物理認知水平尚處於具體運算階段,對概念的理解還不能脫離具體事物的支持 ,故應以具體數據輔助學生進行吸收熱量多少的比較。據此,選用兩根阻值相同的電阻絲作為加熱源,把它們分別置於水和食用油中,由於電阻絲阻值及兩端電壓已知,這樣便可以根據公式Q=I2Rt定量計算出液體吸收熱量的多少,這個數值將被用來判斷物質吸熱能力的強弱。

實驗結果表明,這種直接比較水和食用油吸收熱量的方法會引起謬誤:當兩種液體升高的溫度及質量不同時,實驗中會出現比熱容大的物質吸熱少,而比熱容小的物質吸熱多的情形。例如,0.3kg的水溫度上升10℃僅需要12600J的熱量,而0.6kg的食用油上升30℃則吸收了32400J的熱量。針對這種佯謬,教師應啟發學生思考:錯誤的產生根源在於比較時沒有選取相同的標準,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在比較時選取相同的標準。

3.2 利用數學工具,統一比較標準

在第二環節中教師應及時把握教學契機,向學生點明:為了使比較結果有意義,要把比較的標準變成一樣,即加熱相同質量的水和食用油,使之上升相同的溫度,即將物質的質量及上升的溫度統一了標準。然而並非是要採取某些複雜的手段,使水的質量增加至0.6kg,溫度上升到30℃或是將油的質量減少至0.3kg,溫度下降到10℃,而是利用除法這種數學工具,用液體吸收的熱量Q除以相應質量m、溫度的變化量δt,使標準化為「單位質量改變單位溫度」,即採用比值

的形式進行比較。至此,該比值同「比熱容」的定義式建立了初步聯繫。

依照這種思路,計算得到水的

值則為1800。通過查閱書中「比熱容表」可知比值的大小與表中數據相吻合,正好印證了選用數學工具的準確性。但這種研究思路卻與我們的初衷(直接比較液體的吸熱量判斷其吸熱能力強弱)相悖,那麼這個比值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 

3.3 結合實際情景,闡釋物理意義

基於比較兩液體吸熱量的樸素動機,從直觀數據出發,初步得到了比熱容的表達式,可是對於式子

的真實含義卻未能揭開其神秘的面紗。此時,教師應向學生指出:該比值反映了物質吸熱能力的強弱,用單位質量的物質每升高一攝氏度吸收的熱量來表述這種能力,我們稱之為比熱容,表達式為

。然而,這一表述對初中學生並非十分直觀明確,很難讓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共鳴。由此,最後環節的教學還是應重新回到現實中去,聯繫學生最為樸實的生活經驗,詮釋比值的物理意義。

比如,可以結合學生小學時常常接觸的一類應用題進行闡述:有兩個挖掘隊,甲隊一天工作5小時,3天後挖了75立方米的土,乙隊每天工作6小時,2天中共挖土72立方米的土,試問哪隊工作的效率更高。顯然,甲隊挖的土要多於乙隊,這相當於水和油吸收了不同的熱量。但是要比較工作的效率,還應選取統一的標準,即甲乙兩隊幾天內工作累積的小時數,這可類比單位質量的物質溫度升高一攝氏度。最後用工作總量與幾天內工作時間的比值對兩隊的工作效率進行表示,甲隊一小時挖5立方米土,而乙隊一小時挖6立方米土,可見乙的工作效率大於甲的。通過這道學生熟悉的小學數學應用題,可使學生對比熱容概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相關焦點

  • 「比熱容」和「密度」
    「比熱容」和「密度」,初中物理最容易遺忘率物理概念。
  • 物理教學設計《比熱容》
    物理教學設計《比熱容》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了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2)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探究,實驗,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領悟比熱容是如何影響物體溫度的變化,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歸納能力。(2)通過大量實例,學生能運用新知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挺會與人合作的樂趣,感受物理的奇妙,樂於探索自然規律,逐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 讓學生慢慢理解「比熱容」
    《科學探究:物質的比熱容》是一個讓很多老師頭痛的課題,比熱容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   本課在教學設計上來說需要兩節課時間完成教學任務,第一節課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物質的吸熱性能與物質的種類有關,從而得出比熱容的概念;第二課時對於比熱容不得的計算進行專門的分析與講解,從而讓學生能夠利用公式進行簡單的有關比熱容的計算。
  • 2019中考物理比熱容
    · 初中物理 比熱容 知識點 知識點總結 1、比熱容的概念: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符號為:c 2、比熱容的單位:符在物理學中,比熱容的單位是焦耳每千克攝氏度,符號是J/(kg·℃)。 水的比熱容是4.2×103J/(kg·℃)。
  • 2019中考物理知識點:比熱容概念與意義
    下面是《 物理知識點:比熱容概念與意義》,僅供參考! 比熱容概念與意義 比熱容: ⑴定義: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降低)1℃時吸收(放出)的熱量。 ⑵物理意義:表示物體吸熱或放熱的本領的物理量。
  • 2018中考物理知識點:比熱容概念與意義
    下面是《2018中考物理知識點:比熱容概念與意義》,僅供參考!   比熱容概念與意義     比熱容:     ⑴定義: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降低)1℃時吸收(放出)的熱量。     ⑵物理意義:表示物體吸熱或放熱的本領的物理量。
  • 初中物理遺忘率極高的一個概念!物理量的名稱讓人感覺彆扭!
    這是初中物理遺忘率最高的一個物理概念。由於多數學生在初次學習時就一頭霧水,應用時也經常死搬硬套,導致其成為初中最難理解、最讓人感覺彆扭的一個概念。這個物理概念就是熱學中的「比熱容」!按理說,物理概念麼,只要理解了,記住了,再多多靈活運用,就一定可以掌握住的。但是這個概念讓人在理解時就產生困難,記住後又容易遺忘。我們先來理一理這個讓人犯難的概念。所謂的比熱容,其實是表示物質的吸熱能力的物理量!
  • 初中物理研究物質的比熱容教學素材包打包共享
    2.會查比熱容表,了解一些常見物質的比熱容,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3.會進行物體吸熱、放熱的簡單計算。(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建立比熱容的概念。(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利用比熱容的知識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加強物理與生活的聯繫,有利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意識。
  • 物理教育定理-比熱容
    利用比熱容的概念可以類推出表示1mol物質升高1K所需的熱量的摩爾熱容。而在等壓條件下的摩爾熱容Cp稱為定壓摩爾熱容。在等容條件下的摩爾熱容Cv稱為定容摩爾熱容。通常將定壓摩爾熱容與溫度的關係,關聯成多項式。比熱容是熱力學中常用的一個物理量,表示物質提高溫度所需熱量的能力,而不是吸收或者散熱能力。
  • 2018下半年甘肅省教師資格面試:初中物理《探究——物質的比熱容...
    今天的內容是初中物理《探究——物質的比熱容》的教案, 下面是試講。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知道熱量及其單位,理解比熱容的概念。2.過程與方法:觀察、實驗探究,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實驗探究物質比熱容的過程,使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的樂趣。二、教學重難點【重點】熱量及其單位,探究物質比熱容。
  • 什麼是比熱容?
    其次,接觸概念之後發現:比熱容的概念涉及質量、熱量、溫度,超過了以前我們熟悉的兩個物理量,這三個物理量讓我們感到有點亂!定義中為什麼要是每1Kg,還得每升高或降低1℃?它的單位「J/(Kg.℃)」,為什麼這麼複雜!另外,不會用比熱容知識解釋有關現象。如何回答並解決以上問題呢?
  • 《比熱容》教材解讀
    二、教學內容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節為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六章《熱和能》第三節《比熱容》,是繼密度後又一個表示物質屬性的物理量,他是學生學習熱和能的最重要的物理量之一,對於物質吸收或者放出熱量的多少的判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人教版九年級物理概念3:比熱容
    比熱容 (1)定義: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者降低)1℃所吸收(或者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簡稱比熱。符號:c。(2)公式:(3)常用單位:焦耳/(千克· ℃)(4)符號:J/(kg · ℃)(5)讀作焦耳每千克攝氏度(6)同種物質來講,比熱容是相等的,跟物體質量的大小,溫度改變的多少,物體的形狀、體積、位置等無關
  • 初三物理「比熱容」學習要求
    或點擊上面藍色的字「實驗中學物理」。 郭文老師:高級物理教師,新城區名師工作室成員,呼市實驗教育集團物理教研組組長。 郭文老師電話:13704752667一、知識點比熱容的意義、單位、物質吸熱能力的比較,熱量的計算二、學習要求1.理解比熱容的意義。
  • 比熱容&熱值題型總結
    六、題型三比熱容和熱值是中考常考的一類題型,不少同學面對這種題型往往抓不住關鍵條件,今天老師就幫同學們來梳理一下這類題,趕緊看過來吧。比熱容:單位質量的物質,溫度上升1℃時,所吸收的熱量。反映物質吸熱(或者放熱)的本領,比熱容越大的物質,質量和溫度上升相同的情況下,能夠吸收的熱量越多。熱值:單位質量的燃料完全燃燒時所放出的熱量。反映燃料燃燒釋放熱量的本領的物理量。利用比熱容求熱量:
  • 初三物理「比熱容」學習指導
    郭文老師:高級物理教師,呼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呼市教研室「國文物理工作室」主持人,新城區名師工作室成員,呼市實驗教育集團物理教研組組長
  • 中考物理知識點:比熱容(簡稱比熱)
    中考物理知識點:比熱容(簡稱比熱)   1.比熱定義: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每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熱量。   2.比熱的符號:c   3.比熱的單位:焦/(千克·℃)   單位的符號:J/(kg·℃)   讀作:焦每千克攝氏度。   4.比熱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比熱,比熱的大小與物質的種類有關,與物體的質量、體積、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溫度及溫度的變化無關。
  • 這樣理解比熱容!
    其次,接觸概念之後發現:比熱容的概念涉及質量、熱量、溫度,超過了以前我們熟悉的兩個物理量,這三個物理量讓我們感到有點亂!定義中為什麼要是每1Kg,還得每升高或降低1℃?它的單位「J/(Kg.℃)」,為什麼這麼複雜!另外,不會用比熱容知識解釋有關現象。如何回答並解決以上問題呢?
  • 初三物理《科學探究:物質的比熱容》微課精講+知識點+課件教案習題
    (2)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每種物質都有自己的比熱容。比熱容的大小與物體的種類、狀態有關,與質量、體積、溫度、密度、吸熱放熱、形狀等無關。(3)熱量的計算:Q吸=cm(t-t0) Q放=cm(t0-t)2.水的比熱容:c水=4.2×103J/(kg·℃),物理意義為:1kg的水溫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熱量為4.2×103J。
  • 《科學探究:物質的比熱容》說課稿
    (過渡句)分析完教材我再來說一說我所面對的學生:二、學情分析而我所面對的學生是九年級的學生,他們正處於邏輯思維發展的過渡期,已經能夠獨立思考一些問題,但是比熱容這一概念對於初中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針對這一特點,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常識引入課題,並突出物理教學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特點,進行實驗探究,體現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