摞滿桌的媳婦宴 |
等待上桌的四醬 |
做原漿豆腐的傳統工具 |
□ 本報記者 陳巨慧
婚禮是人生重要的裡程碑,在聲勢浩大、繁複冗長的迎娶步驟之後,一場喜宴會將婚禮的氣氛推向高潮。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很多新人都選擇在酒店舉行婚宴,既體面,又減輕了張羅收拾的負擔。但在民風敦厚純樸的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生活富裕起來的山裡人卻依然保留著「婚禮在家辦,家家媳婦宴」的古老傳統,招待賓客的菜系和禮俗都甚為考究。日前,柳埠媳婦宴正式入選濟南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出濟南,沿省道103線南行15公裡,便到達了群峰環峙、清泉縈繞、修竹成林的柳埠鎮。
拼湊出來體面喜酒
在婚禮上大擺酒宴的習俗由來已久,《禮記·昏記·同牢合巹》中就對婚禮的儀式進行了記載。「同牢」指新婚夫婦共食同一牲畜之肉,「合巹」是指夫婦交杯而飲。合巹禮流傳到後世,就發展成酒宴。
柳埠媳婦宴正是源於結婚擺大席。但在過去,人們的生活水平低,條件差,連吃飯都困難,擺酒席宴請客人更成了一大難題。
後來,當地一個聰明人根據魯菜的做法,把各種菜餚拼湊起來,做出了一桌既體面、好吃又節省的宴席,引得大家紛紛效仿。一到重大節日,尤其是娶媳婦的時候,大家就都這樣做菜,因此,這種宴席也就得了個「媳婦宴」的美名。
在柳埠鎮文化站工作的孫廣漢是當地的文化名人,通曉柳埠的人文歷史。據他介紹,客人來到主家後,先在準備好的桌前坐下,每桌坐8人。等客人來全之後,就開始上四個壓桌菜,主要是四個時令蔬菜,客人願意吃就吃,不吃也罷,主要是為表示讓客人都坐好了,不要再隨便出入,酒宴馬上開始了。一會兒工夫,「四幹」、「四鮮」就上來了,四幹是黑瓜子、白瓜子、糖、葵花子等乾果,四鮮是西瓜、橘子、蘋果、香蕉等水果,水果中不能上梨,因為「梨」諧音「離」,意味著分離。
接著是上點心、蝴蝶面等,讓等待的客人們先壓壓餓。隨後,一系列主菜便陸續端上來,其中有四醬:醬肥肉、醬瘦肉、醬豆腐、醬花生;四涼:韭花豆腐、粉絲菠菜、拌木耳、拌豬肺等清口涼菜;四湯:苜蓿湯、裡脊湯、辣肚湯、苦腸酸辣湯,口味分為甜、酸、酸辣、辣四種;四大件:肘子肉、丸子、本地雞、排骨,肘子肉是改良後的菜品,過去上的是大肥肉,每碟八片,每人剛好吃一片;四個拌菜:兩素兩葷,必須是花刀切,增加美感;四個炒菜:炸魚、蒜薹、青椒等青菜炒肉,可以任選兩樣,但土豆片和本地芹菜這兩個菜是必不可少的。正式吃飯時還要上「四個大碗」,即丸子湯、鹹魚湯、銀耳湯和媳婦湯。
「媳婦湯原本不是媳婦宴上的菜,而是新媳婦過門後的第二天自己做的一道菜,做好後親自端到公婆的面前,讓二老品嘗自己的手藝,如果二老吃得可口,就說明媳婦會過日子,是一位合格的兒媳婦。」孫廣漢說,所謂的媳婦湯也就是雜燴湯,廚房裡能覓到的菜都要多少放一點,每個湯裡除了主料,還要放菠菜、粉絲等許多配料,這樣看起來比較稠,這也是日子越過越厚實的象徵。
最後的主食一般是饅頭,當地人稱為「吃喜饃饃」。
這些盤盤碗碗加起來,一共是37道,光碟子就能在桌上摞三層,讓每一個初見「媳婦宴」的人都驚訝不已。「這樣一桌酒席花不了多少錢,卻能讓客人酒足飯飽地捧著肚皮回家,是典型的鄉土風味。」孫廣漢說。
以禮待客規矩多
「現在村裡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婚禮一般要在過年前後,等四裡八鄉的人都趕回來過年的時候,挑個好日子舉行。」孫廣漢說,雖然記者來得不巧,沒有趕上農戶家熱鬧的媳婦宴,但這不打緊,在柳埠農家樂飯店裡就可以體驗到正宗的媳婦宴。
柳埠鎮柳東村的炆東飯店,2003年註冊了「柳埠媳婦宴」的商標,將這一流傳千百年的社會傳承更好地保護起來。媳婦宴也成了這家小店的特色主打。每年農曆11月到過年前後的婚禮高峰期,小店的廚師宗成振也常到擺媳婦宴的人家中幫忙。
按照當地習俗,結婚的頭一天晚上要宴請街坊鄰居,第二天宴請新娘的娘家人和新郎的親朋好友,這媳婦宴中午十一二點開席後,一吃就是四五個鐘頭,不掌燈是絕不能散席的。沾了喜氣的人們洋溢著笑臉,成為清冷的冬日裡小山村裡熱鬧的風景。
「放在前些年,能入席參加媳婦宴的都是各家的當家人,也就是說只有男人才能上桌品嘗媳婦宴,一來是媳婦宴的規格高,二來也是因為山裡人比較窮。現在生活好了,大家就是圖個熱鬧,所以人越多越好。」孫廣漢說,媳婦宴安排坐席大有講究,要按親朋好友的尊貴順序安排先後坐席,一般男女賓分開坐,小孩單獨坐一桌。一桌上的最高位置讓長輩的人坐,吃菜時也要等長輩人先動筷子。
喜酒作為助興的精神食糧當然必不可少。酒席上,當雞端上來的時候,主人就開始敬酒。敬酒時分為三次,分別為長輩、平輩、新郎新娘,每人敬酒的數量應該是一樣的,要讓客人喝上六杯酒,以示敬意。客人要是不喝,說明主人誠意不夠,要再多說好話,讓客人把酒喝下才心滿意足。這種敬酒方式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客人多喝就說明關係越好。
「炒芹菜我們又叫它『催命鬼』,意思是看見這道菜上來了,就表示馬上就可以吃飯了。媳婦湯上來後,就意味著所有的菜都上齊了,沒吃飽的就要抓緊了。」常常成為媳婦宴賓上客的孫廣漢說,在酒店裡雖然能夠吃到正宗的媳婦宴,但卻享受不到媳婦宴上的禮遇,體會不到婚宴的程序和規矩,若想享受這種待遇,只能到農戶家裡去體會。
原漿豆腐福滿桌
說到媳婦宴,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菜值得一提,那就是寓意著「褔氣」的醬豆腐。做醬豆腐的原料可不是市面上的普通豆腐,而必須要用柳埠鎮的原漿豆腐。
孫廣漢說,柳埠鎮的原漿豆腐以軟硬適中、細膩鮮嫩,具有豆腐特有的香氣而備受青睞。在柳埠原漿豆腐的原產地黃巢、窩鋪、劉家峪村一帶,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古老的傳說。
據說,古時有一戶三家之口,夫妻恩愛,可婆婆卻尖酸刻薄,連一碗豆漿也不給兒媳喝。一天,婆婆去親戚家了,媳婦便趁機磨了黃豆煮豆漿喝。豆漿煮沸後,她正要拿碗舀時,忽聞院內大門有響動聲,她以為是婆婆回來了,情急之中把豆漿倒入灶頭上的罈子裡,蓋好蓋子。發現是丈夫回來了後,她如釋負重,喜滋滋地拉著丈夫去喝豆漿。可誰知揭開壇蓋一看,豆漿卻變成了雪白的固體。原來這罈子曾泡過酸菜,裡面還剩有些酸湯,豆漿倒入後便凝固了。丈夫見狀說:「娘子,你別逗我了,這怎麼是豆漿呢?」媳婦答道:「誰逗你,不信我嘗給你看。」說著真的嘗了一口,頓覺質嫩味美,也讓丈夫嘗嘗。這固體豆漿吃完後,小兩口商議給它取個名字,媳婦嬌嗔道:「你說逗你就逗你唄,就叫它『逗夫』好了。」後來,「逗夫」就演變成了「豆腐」。傳說清朝皇帝乾隆去泰山朝拜時,途經黃巢村,當地百姓以豆腐做菜侍奉,乾隆食後大為讚賞,稱之為:「食中之佳品」。
柳埠鎮蔡峪村的劉永蘭自小便跟祖母、母親學會了做豆腐的手藝。如今她每天還要做30多斤原漿豆腐,推著三輪車轉村叫賣。記者來到她家時,她剛將十五六斤豆子打碎,準備做豆腐呢。
劉永蘭介紹,正宗的柳埠原漿豆腐全部要靠手工完成,首先用石磨將黃豆磨碎,用水浸泡2—3小時,再把浸泡好的豆糝子放於石磨中研磨成豆腐糊,接著將豆腐糊兌適量水裝入紗布袋內進行擠汁,擠出的豆汁舀入燒開水的鍋裡,達到一定的溫度後,再用發酵後的酸漿勾兌成豆腐腦,然後裝入鋪著籠布的竹筐內,用高粱秸製成的蓋墊進行反覆擠壓,這樣豆腐就做好了。
「原漿豆腐塊形完整,軟硬適中,做媳婦宴上的醬豆腐時,用石膏豆腐不容易成塊,用原漿豆腐卻柔韌不碎,所以一直是媳婦宴中不可或缺的原料。但原漿豆腐製作時間長,工藝複雜,出產率也低於石膏豆腐,很多人都怕麻煩不願意做了。」劉永蘭感慨說。
願意花時間做原漿豆腐的人越來越少,曾想在家操辦宴席的人也大都怕麻煩走進了飯店。凝聚著山裡人淳樸和智慧的柳埠媳婦宴,卻依舊保留著土香土味,讓人們在喜慶熱鬧的日子裡,感懷先人的恩澤,也多了分憶苦思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