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婦」紀念日,講述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倖存的中國「慰安婦」故事的長篇紀錄電影《二十二》在這一天上映。
曾有超過20萬的中國女性被日軍誘騙、強迫,淪為「慰安婦」。她們受盡各種難以想像、啟齒的虐待,大部分被折磨至死,少數倖存者即便重返家園,面對的也是無休止的歧視,侮辱和排斥。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可謂罄竹難書,而日本政府對戰爭罪責含混不清的態度,更加令人心寒。
但是,在那個時代,依然有一些有良知的日本人,堅守著內心的善念。日本讀者齋藤文男先生最近為《北京周報》日文網站撰文,講述了日本教育家清水安三在中國興辦學校,救助女童的感人故事。
1917年,清水安三於瀋陽的基督教會前(櫻美林學園提供)
1919年的秋天,華北大旱,農作物全面絕收,千裡餓殍。剛剛從奉天(瀋陽)搬到北京的傳教士清水安三(1891-1988)用馬和騾子拉著板車,深入災區,花了一周的時間找到了799個孩子,然後將這些孩子送到了位於北京朝陽門外的一個收容所內,給他們提供小米粥還有窩窩頭。
1919年,因饑荒而四處尋找食物的農民一家(清水安三紀念館提供)
收容所的經營雖然十分困難,但第二年春天雨量充足,小麥也獲得了豐收,還沒到小麥收穫的時間,安三先生就給了孩子們一人一袋麵粉。回程時,安三先生也是親自乘坐著板車,把孩子們送回到家人身旁,有許多孩子的父母甚至在路邊跪下磕頭表示感謝。
在北京的收容所喝小米粥的孩子們(清水安三紀念館提供)
收容所於當年5月關閉。當時,收容所所在的北京市朝陽門外一帶是北京的貧民街,很多姑娘迫於生計,只能去賣春,但是每天也只能拿到20到40錢的報酬。安三先生夫婦認為,要救濟這些姑娘,僅僅教會她們讀書寫字是不夠的,必須教會她們些手藝活,讓她們能夠自食其力。
於是安三先生和妻子橫田美穗制定了一個計劃:上午由安三先生教姑娘們讀、寫和算數,下午則由安三先生的妻子美穗教授刺繡等手藝活,在姑娘們完成製作之後,就將這些工藝品對外出售,然後付給她們20到30錢的工錢。夫婦倆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改變姑娘們的命運,使她們堅守貞操。為此安三先生決定創辦一所學校,校名取「崇貞」二字,象徵著「崇高的貞操、不二的貞操」。由於學校是半讀書半做工的性質,因此最終將學校命名為「崇貞女子工讀學校」。
安三先生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一棟適合辦學的房屋。將房屋稍作整理之後,他親自製作了招生海報,並將海報貼在了陽明門的街角處。海報上用中國人喜歡的紅色的毛筆寫道:
招生
初小一年級二十五名
學費免収
報名日期洋暦五月二十八號
「崇貞女子工讀學校」於1921年5月更名為「崇貞學園」,從而開啟了陳經綸中學的歷史。 「崇貞學園」在創辦18年後的1939年,已發展為小學6個班213人,中學3個班55人,還新建成了三棟教學樓、一棟體育館和一棟圖書館。學園的規模逐步擴大,但安三先生的夫人美穂卻積勞成疾,在1933年12月19日不幸因病去世。去世前,她留下了遺言「請把我的遺骨帶回中國,葬入學園的土中」。安三先生完成了夫人美穂的遺願,在美穂去世後的第二年,安三先生將她的遺骨埋在了崇貞學園的一個角落,並在旁邊立了一個小小的大理石碑,上面刻著以下文字:
「清水美穂一生不求自己之安逸 供其全身三分之一於學校 三分之一為丈夫 三分之一為児女 其一生未著珍貴衣履 所用之物皆係友朋所贈之舊者 不幸早歿臨終時 囑日將我白骨帯往中國葬埋 此為我対於中國最後之供獻」
「她當時才38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崇貞學園的發展也正要走上正軌時,她卻離開了人世。還沒吃上一頓好吃的飯菜,還沒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崇貞學園庭院裡的花兒還沒來得及盛開,樹兒還沒來得及結果,她卻就這樣走了。」
1918年,從日本同志社女子學校畢業時的橫田美穗(清水安三紀念館提供)
數年後,安三先生給曾經在美國俄亥俄州歐柏林學院一同學習過的小泉鬱子寫了封求婚信。小泉鬱子在當時是活躍在日本女子教育界和新聞界的明星,兩人在北京-東京之間來來往往互寄了很多封書信之後,鬱子發來了以下這封電報。
「小女子雖不才 但這是上天的旨意 我願幫助你共同完成這神聖的使命 鬱子」
當時有許多日本人看不起在中國北京的貧民街經營一個小小的學校,還帶著三個孩子的清水安三。大名人鬱子願意成為他的繼室,簡直讓人難以置信,鬱子的決定也遭到了身邊人的一致反對。但鬱子不顧反對,於1936年6月1日,在天津教會的一個小小的房間裡和安三先生舉辦了婚禮。
40年代初,用捐款建成的講堂(櫻美林學園提供)
在和安三先生結婚的前一年,鬱子曾經到訪過崇貞學園。她不會說中文,所以只能說英語和日語。聽到她說話,孩子們都眨巴著可愛的眼睛,感到十分好奇。課間的休息時間,她走進校園,發現有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正拿著上課用的讀本,一邊指著貓和狗的圖片,一邊出聲念道「貓」、「狗」。看到這個場景,鬱子也模仿他的口型念了起來。不知不覺間,全校的學生都聚了過來,一起指導她中文的發音。這種情景在學園中常常發生,小泉鬱子也從中體驗到了共同學習的樂趣和「教學相長」。
之後,鬱子夫人和安三先生兩人共同致力於崇貞學園的發展。1945年日本戰敗,中國政府於同年11月接管了學園。夫婦二人懷著遺憾的心情回到了日本。
但是,安三、鬱子夫婦並沒有放棄,為了使崇貞學園「工且讀書」、「學而事人」的精神在日本得以傳承下去,兩人在回到日本後創辦了櫻美林學園高等女子學校。之後,櫻美林學園先後設立了中學、高中、短期大學,並最終在1966年設立了櫻美林大學。
空中俯瞰櫻美林學園(2013年攝、櫻美林學園提供)
在崇貞女子工讀學校創辦時期,不惜勞苦的美穗夫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那之後,鬱子夫人又用自己的教養與熱情使崇貞學園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兩位妻子的支持下,安三先生終於在櫻美林學園實現了崇貞學園的教育理念。
樹立在日本滋賀縣高島市役所前的清水安三先生的半身塑像(齋藤文男於2017年6月14日攝)
後來,崇貞學園發展為北京市陳經綸中學,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該校也繼承了崇貞學園「學而事人」的辦學精神。2005年3月30日,安三先生半身塑像的揭幕儀式在陳經綸中學舉行,校長張德慶評價道:「安三先生是中國人民的朋友,我校繼承了先生的教育精神,我們應該充分認可先生的功績。」(李一凡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