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在中國的重要性相信每個國人都心知肚明。在中國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無一不與「吃」有關。在吃方面,我們也是相當的講究,能吃也會吃。過清明,我們發明了青團;過端午,我們發明了粽子;過中秋,我們發明了月餅。對於逝去的祖先親人,放的是吃的,就連拜神仙菩薩的時候,放的還是吃的。可以說我們對吃有著與生俱來的「執念」,如果不是因為這樣為何那些僅有幾個月的小寶寶看見吃的,眼睛會發光呢?因為人口眾多,加上對吃的講究,所以幾乎所有能吃進嘴裡的食物都能成為美味佳餚,因為中國有著數以萬計的優秀廚師。國人對於美食的嚮往其實就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當親朋好友相聚一堂,能夠表現我們內心喜悅之情的,唯有美食和美酒。
在全球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商貿往來頻繁,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同樣密切,不僅如此,就連物種也開始漂洋過海的「移居模式」。一個地方來了新物種,在一開始往往沒有什麼天敵,「新家」對於入侵物種來說簡直就像是「天堂」。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會造成物種泛濫,對周圍環境產生嚴重破壞。曾經,國人的角色是「替吃」,某某國家物種泛濫,想到的是讓國人幫忙。像丹麥生蠔,歐洲小龍蝦這些對於我們來說的人間美味泛濫時,常有網友蠢蠢欲動,遺憾吃不到。但是,萬萬沒想到,能吃遍「全宇宙」的中國人在吃這方面竟然碰見了大難題。來勢洶洶的外來物種,在國內尤其是在南方地區泛濫成災。
國人「愁哭」:真拿「你們」沒辦法,已經無計可施求回到南美洲吧,但是對於這件事,印度人似乎自信滿滿:來這就好,非常樂意效勞。是什麼強大的物種,讓中國吃貨們都敗下陣來?面對以往的「入侵者」它們的結局常是要依靠人工養殖才能活下去,但是這次面對「清道夫」,我們「慫」了,根本拿它沒辦法。清道夫原產地於南美洲,它們具有非常強的生存能力,號稱有水就能活。在我國南方的不少河流甚至汙水中都有它們的身影。它們幾乎什麼都吃,河裡的垃圾、藻類、小魚、魚卵,甚至是其他魚的排洩物,所以它們被稱為清道夫。
其實,原本引進清道夫是為了能夠有效的治理汙水,提高水質。沒曾想,這可怕的水中「霸王」會消滅其他魚類,如果長期放任不管,對於生態平衡來說就是毀滅性的傷害。所以,肯定要採取什麼措施來控制它們的生長,對於泛濫物種,國人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吃。但是,對於清道夫是真下不去口,煎炸蒸烤十八般廚藝樣樣都上,還是讓人下不去口。因為清道夫體內有大量的細菌、寄生蟲和有害物質。不僅如此,清道夫有種奇怪的腥臭味,即使用再多的調料也難以下咽。吃不能解決,這下可「愁哭」了國人了,但是印度人卻表示:來我們這吧,樂意效勞。
印度人口味獨特,清道夫在印度的生存堪憂。我們覺得腥臭但是在印度各種香料的掩蓋下,成為印度人的美味。在印度街頭還能看見烤清道夫的小攤,印度人對於清道夫還是非常喜歡的。印度也是人口大國,清道夫的生長能力再強,應該也經不住印度人這樣「造」吧?所以,印度人希望中國的清道夫能到他們那,幫我們解決。你們覺得清道夫能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