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音頻 看文字
講座主題:「百工」之「術」與「魂」
——中國傳統工藝復興
主講嘉賓:王敏(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副院長)
講座時間:2017年10月14日上午9:30
【報導之一】
「百工」之「術」與「百工」「魂」
撰寫:郭武松
2017年10月14日上午,上海圖書館舉辦了「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系列——「『百工』之『術』與『魂』——中國傳統工藝復興」講座。邀請的是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副院長王敏教授。
王院長介紹,「百工」是指中國古代管理營造的官職,以及手工業和手工藝人的總稱,出自《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他指出,當日講座中的「工藝」是工藝項下的傳統工藝中的手工藝。當日的主題也與文化部等三部委2017年制定的旨在促進中國傳統工藝的傳承與振興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相呼應。
王院長從材料、工藝、造型三個方面分析工藝,即百工之「術」。
材料包括自然物、合成物,自然物又分為動物、植物、礦物;具體有木、牙、角、翡翠、紙、絲綢等。人對材料的認識分為發現、認識、定義三個階段,定義即象徵性的社會意義,如寶石、玉、金銀等被人賦予社會意義。材料與地域或時代有一定關聯,如產石、產竹區,從彩陶到青銅器。工藝部分的介紹包括工藝技法、工藝分類、造物原則。工藝技法根據不同的材料,分為雕、鏤、刻、削、染、縫等。工藝的種類分為陶瓷工藝,如彩陶、瓷繪;金屬工藝,如鑄造、鏨刻、景泰藍、花絲鑲嵌、鐵畫工藝;雕刻工藝,如黃楊木、白楊木、石刻、硯刻、玉雕工藝;織染工藝,如纖維、印染、刺繡、漆器工藝;繪製工藝,如年畫、剪紙、皮影工藝;草編工藝。我國古代的造物原則是,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造型包括功用、外形、裝飾。「百工」所代表的工藝特點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品種多,材精工巧。
最後王院長介紹了百工之「魂」,內容是天人合一,物我相應;氣韻生動、遷想妙得;緣物自然,因材施藝;雖由人作,宛若天開;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也介紹了人類創造力的三個方面包括科學、藝術、工藝。
講座末尾,有聽眾提問,在日本見到有手工藝人復刻日本古代作品,用在當代人生活之中,試問是否可在中國也如此做。王院長回答,非遺保護確實面臨問題,如傳統工藝怎麼跟現代生活相結合,包括功用或精神方面;但並非完全復原古代作品,更多的是在今天的環境下,今天的生活中,運用今天有的材料,發現今天的美,借鑑傳統的工藝方法,創造今天的工藝作品,服務現代人的生活、滋潤現代人的精神世界。
【報導之二】
「百工」之「術」與「魂」
——中國傳統工藝復興
撰寫:馬懿齡
傳統工藝的振興、工藝美術的復興,復興的是民族的文化自信,振興的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創造力。這需要真正依託當代社會、依託家庭生活主體,從文化培育、立法保護、產業規劃、設計轉化、國民教育、學術建構等不同層面展開,重塑傳統工藝的當代價值。2017年10月14日上午,上圖講座適時推出「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民族文化傳承教育基地」系列,請來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副院長王敏教授開講「『百工』之『術』與『魂』——中國傳統工藝復興」。
提起「復興」的話題,似乎總是針對那些曾經輝煌而現今又面臨危機和困境的事物。而提起復興中國傳統手工藝的話題,在許多場合下,又總有些復古或擬古不化的嫌疑。因為手工藝作為歷史形態的工業基礎已存在了幾千年,但是這種基礎今天已經不能夠滿足現代工業發展的需要,中國近百年的產業史實際上就是手工藝基礎向現代工業基礎轉換的歷史。在這樣的歷史轉型當中,傳統手工藝的基礎必然被漸漸抽薄,並且退居非主流的地位,成為產業歷史舞臺上的配角。從現象上看,有的手工藝品種面臨消亡或已經消亡。在這種情形下,如果籠統地提復興傳統手工藝則顯然是逆歷史潮流而動。但是,如果不單從產業的視角而從文化的視角來看這個問題,或者說從傳統手工藝的不同層面以及從人的需要的多樣性來看這個問題,則復興傳統手工藝不僅必要而且可能。當然.復興不等於復古,而是結合現代社會和人們的各種需求,從傳統手工藝文化中提取合理的基因,注入或融入現代生活的肌體中去,使之獲得更生和發展,獲得新的面貌和新的形態。
手工藝文化體現了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它是中國人審美情感和造物哲學的重要載體。我國的歷史文化有多深厚,手工藝所表現的內容和形式就有多瑰麗。通常上古神話、民間傳說、歷史人物故事都是手工藝經久不衰的表現主題,各個民族的日常生活情感同樣在手工藝中有鮮活的反映。古典家具、陶瓷、刺繡、髹飾、雕塑、花絲鑲嵌等每一種手工藝,不論是其技藝特色、匠作則例,還是造型和裝飾語言,都累積了多少代人的創造力,都可以追溯其遙遠的歷史。
總之,「工藝美術」已重回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目錄,「手工藝學院展」走出校門登上國際設計周的舞臺,這是一系列積極的信號,工藝美術要發展還有許多具體的工作要做,包括民間工藝美術的活態發展與保護利用、行業工藝美術的產業轉型與市場多元發展、當代工藝美術的技藝傳承與藝術創新等等。建構當代中國文化,工藝美術當有所為,也將有所為,讓我們為之共同努力。
語 錄
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傳統工藝,蘊含著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思想智慧和實踐經,有助於涵養文化生態,豐富文化資源,增強文化自信,培育和弘揚精益求情的工匠精神。
(記錄:馬懿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