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家長有多狠?
一9歲男孩在上課時,竟然被同學家長拖出教室,拖拽毆打!
而原因僅僅是兩個孩子課間的一個不小心觸碰!
據被打男孩的母親羅女士回憶,她在班級群中收到信息,同學小伊的外婆稱自家兒子在學校打了小伊。
看到這條消息後,羅女士立刻聯繫到了小伊的媽媽王女士表示道歉,並願意帶小伊去醫院做檢查。
羅女士也與丈夫趕到學校,當面向小伊的母親王某以及外婆羅某瓊致歉,兒子也向同學小伊道了歉。
由於孩子住校,雙方和解之後,羅女士便離開了學校。
誰能想到,第二天孩子便出事了!
小伊的母親與外婆竟然去學校,強行將孩子從三樓的教室內拖拽到一樓,並且進行頭部毆打、扇耳光、辱罵等施暴行為!
孩子為了掙脫,鞋子都掉了,幸好被一位老師發現叫停了這場暴力,可此時孩子的身上已經多處軟組織損傷。
除了身上的傷痛,這件事情給男孩的心理也帶來很大傷害,孩子會經常半夜驚醒哭喊,為此只能不得已中斷學業,去接受心理輔導。
此事發生後,警方介入調查,最後小伊的母親與外婆各被處行政拘留十天並處罰500元。
雖然這件事情現如今已經有了結果,但是給被打男孩留下的陰影是很難抹去的。
原本是孩子間的一個小摩擦,大人的過度參與卻讓事件激化。
女孩小伊家長的大打出手看似給孩子「報了仇」,可這種暴力行為給孩子留下的,絕對不是正面的引導。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兒童的早期記憶或早期特殊事件對兒童生活方式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暴力的陰影,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
所以說,父母的一個出頭舉動,實際上傷害的是兩個孩子!
當然,做父母的看到孩子受到了傷害,哪怕是無意,也會很心疼,這我們都可以理解。
可是,面對孩子之間的衝突與矛盾,父母一定要理智,否則傷害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有可能是自己。
這不,前兩天上海兩位小學生在學校發生了一點摩擦。
名叫張思進的孩子惡作劇,踢了幾下陳昊同學的屁股,陳昊被惹惱了就還了三下。
本來這是小孩子之間再正常不過的打鬧摩擦。
沒想到,孩子的爸爸知道了,護兒心切,竟然直接在家長群裡約架了!
張思進爸爸說:
「 陳昊爸,你是不是沒吃過苦頭?」
陳昊爸爸回應:
「 口氣這麼大,你說,我隨便!」
張思進爸爸:
「 狠三狠四儂不買帳,那明天校門口見!」
陳昊爸爸:
「 你話不要多,明天酒醒了出來!」
就這樣一來二去,兩位爸爸約好第二天在校門口見面。
而見面的結果就是:陳昊爸先拿U型鎖將張思進爸爸的頭打得頭破血流。
所幸張思進爸爸最後並無大礙,但是兩個人造成的影響對孩子來說著實不好。
要知道,孩子之間有爭吵和摩擦那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本來孩子之間調節兩句很快就可以和好,但是家長的參與,不僅解決不了事情,反而讓矛盾升級,孩子需要更多的疏導才行。
為此,家長千萬不要輕易介入到孩子的打鬧爭吵中。
為人父母,一定要理智。
雖然看到打架後的孩子,會心疼,但冷靜才能更好的處理問題。
不要輕易就將孩子間的打鬧,定義成「孩子被欺負」。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中的李爸在面對孩子打架時的處理就很明智。
小時候的李尖尖,可以說是「打架小能手」。
看到小區裡的朱鵬攔著大哥凌霄還要動手,她二話不說直接衝過去和人家打了一架。
隨後,朱鵬媽媽看著兒子鼻子出血了,就帶著兒子上門討公道,認為都是李尖尖欺負了自家兒子。
李爸看著怒氣衝衝的朱鵬媽媽,還有鼻青臉腫的孩子們,安撫地說孩子打架,難免都會受點傷。
但是朱鵬媽媽覺得是李尖尖動手在先,自家兒子吃虧了,有些不依不饒。
哪成想,後來孩子們一解釋,原來是自己兒子先動的手。
看著這樣的反轉,李爸也沒有得理不饒人,笑著說「小孩子,鬧鬧打打很正常」,他溫柔地告訴低著頭朱鵬,做哥哥的要保護小區的弟弟妹妹。
就這樣,朱鵬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李爸也在自家的飯桌上告訴李尖尖,打架是不對的。
一件小孩子間的矛盾,就這樣化解了。
沒有指責,更沒有動手。
其實,有時候孩子之間的打架,並沒有大人想像中那麼嚴重。
所謂「小孩打架不記仇」,在孩子們的世界裡,他們不會像大人一樣較真,一般所有的「吃虧」都是家長們想出來的。
因此,面對孩子打架,不要下意識覺得自己家孩子被欺負了,一定要理智地問清楚原因,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去解決問題。
否則,家長既容易冤枉別人家的孩子,也容易給自家孩子樹立錯誤的觀點,反而將事情變得更糟。
其實,一提起打架,很多家長從心理上就是拒絕的。
不過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一個正在向獨立、自我完善方向發展的孩子不可能事事與別人保持一致,差異是極為正常的,打架也就在所難免。
況且,打架真的不全是壞處。
日本教育學博士高野清純認為:
打架能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因為彼此被打,雙方都痛。由自己的痛就會想到對方一定也很痛,從而產生同理心,並且逐漸認識到,通過暴力是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的。
隨著孩子的長大,他會接觸更多的人和事,遇到的矛盾就會增多。
如果孩子與他人的矛盾,事事都要父母去出頭,那麼孩子如何成長呢?
正如認知心理學大師皮亞傑所說:「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體的同伴衝突是兒童發展社會視角轉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使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前提。」
處理矛盾是所有孩子都要學習的必修課。
孩子會在解決衝突的過程,對人和事有進一步的了解 。
因此,父母要理智對待孩子間的衝突,考慮孩子是否可以自行解決。
如果孩子有自行解決的能力,那麼家長便不要多此一舉,影響孩子的成長。
如果事情比較嚴重,經過衡量,需要家長介入,那麼在介入之前,也一定要謹慎了解事情的真相,冷靜處理,勿要傷害到孩子。
馬雲曾說:
「這個世界充滿了衝突和麻煩,不能讓孩子缺少解決衝突的教育。」
與人產生衝突,是孩子成長中必然遇到的事情。
不衝動,不盲目護短,是父母應該明白的道理。
我們要相信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孩子去解決問題,才是父母最明智的做法。
畢竟,我們不能一輩子都給孩子出頭撐腰。
讓孩子擁有獨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保護。
本文圖片素材來自網絡平臺。
本文為米小圈公眾號(ID:beimaogege)原創。作者圈媽,有一男寶和一女寶的二胎媽媽,用心用文字和大家分享海量育兒知識,解讀婚姻情感生活。陪伴千萬父母們和孩子的成長。授權請聯繫米小圈(ID:beimaog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