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孩子出頭,害了孩子
2018年溫州市,一名父親拿起水果刀,在學校將一名10歲男童活生生捅殺致死。而這位父親行兇的動機,因為女兒和男孩在玩鬧時出現了一點小矛盾,男孩不小心將女孩的眼睛弄傷,導致眼角出現淤青。然而,正是這個,讓身為父親的他怒火中燒,竟決定殺死男孩來洩憤!我看到這個新聞時,內心無比震驚:為人父母想保護孩子,其心可憫。但保護孩子,怎麼就能忍心對別人的孩子狠下毒手呢?衝動殺害的男孩,也不過是一個10歲的孩子,也有愛他疼他的父親。我不知道他是否曾想過:因一時衝動,盲目為孩子出頭,是否真的正確?他是否有想過,在那一刻,女兒眼睜睜地目睹了眼前這血血淋淋的一幕?他是否考慮過:在女兒眼中,她看到平日和藹的爸爸突然變得憤怒、暴力,這對她內心的傷害有多大?冷靜下來細想整件事情,我不禁擔心起他的女兒,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長大後會變得怎樣呢?每個孩子生來就是一張白紙,他們通過成人的一舉一動來認識這個世界,也效仿大人去對待這個世界……我有個小學同學,孩子今年6歲了,見人就打,為此夫妻倆很頭疼。直到有一天我去他們家,才明白孩子的暴力從何而來——孩子玩玩具,碰到手,剛要開始哭,奶奶趕緊抓起玩具就是一頓「打」:「打它!打它!怎麼可以傷到我的寶貝孫子?還疼不?」噙滿淚水的孩子看到這,突然就冷靜下來了,也學著奶奶揚起手打玩具。看到這我不禁感嘆:孩子本可以學會更溫和的方式來處理紛爭,卻跟著父母早早學會了暴力解決問題。如果父母總把「搶過來、打回去」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孩子就會有樣學樣。慢慢地,孩子也在暴力中嘗到甜頭:更加認為只有暴力才是最快的解決方法。可你要知道一點:如果孩子小時候暴躁易怒不去糾正,長大後再想改就難了!護犢心切是每個父母的天性,但是反應過激,暴力行事,往往適得其反!替孩子出頭
讓孩子失去社交能力
像開頭那位因為女兒不小心被男孩碰到眼睛就殺死男孩,自以為是「替孩子出氣」了,但仔細想想:兩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發生矛盾。其中一個孩子父親跑去學校把對方男孩打傷致其住院兩個多月。因為大人一次衝動的暴力介入,這個男孩從此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心傷。慢慢地,沒有朋友的他越活越孤單,這樣的孩子怕是一生都不會快樂吧?其實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是有自己的一套社交溝通的方法的。有時候,家長過度反應,不但不能讓孩子受到保護,而且會讓孩子在同齡人中失去地位。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很正常,只要是在可控的範圍內,讓孩子自己學會解決衝突跟紛爭,何嘗不是一個成長的機會呢?你可能誤解了孩子的「欺負」
甚至有很多時候,「孩子被欺負了」很可能是一個誤解。只有惡意傷害別人才叫欺負。而6歲以下的孩子發生衝突,很少是欺負這兩個字,小孩之間發生衝突,並非大人理解的是非對錯的問題。0-6歲的孩子,自我意識快速發展,但是語言表達能力卻還沒跟上。保護孩子講究方式跟策略
所以與人衝突是避免不了的,想要孩子能在安全的「邊界」範圍內快樂成長,就得給予孩子解決問題的「盔甲」。有次胡可的兩個孩子安吉和小魚兒因為搶玩具發生爭執。胡可沒有立即幹預,而是淡定地開著車,偷偷地關注著弟兄倆的狀況。
看到兩個孩子只是發生爭吵,並沒有出現危險的情況,於是胡可決定不加以幹涉。
果真,過了一會兒,吵完架的兄弟倆早已和好如初,還開心地唱起歌來。
有孩子的地方,就有爭執。
父母可以先判斷是否需要介入孩子的衝突中?
主要是在在確保孩子不會受傷害的情況下,父母適當放手,讓孩子嘗試自己去解決問題,孩子才更容易找到相處之道。她先摸摸被打的孩子的頭,問:「打到哪了?」
撫順了被打的孩子的情緒,劉濤又嘗試理解哥哥打人的行為:
「我覺得哥哥是因為今天小豆子一直都沒有那麼乖,所以才心情不好,對不對?」
劉濤的話,果然也猜中了哥哥的心事,哥哥立馬釋然。
其實有時候孩子打人或被打,內心都有情緒。
父母一味地去指責,只會激化孩子的情緒。
反過來如果幫孩子捋順心結,等他們安定下來,再去告訴他們下次可以如何做,效果才會更好。
「護犢子」是媽媽的天性,但一味的護犢子,對孩子的成長教育並無好處。
但該替孩子出頭時,忽略孩子的心理,或懶得/不好意思爭執,對孩子也會造成傷害。
這個程度的拿捏,關鍵就在看問題是否客觀和處理方式是否公平上。
大家都且當父母且修行吧!
-END-
重磅消息!「價值99元的繪畫體驗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