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一家遊樂場的監控視頻,拍下了讓人揪心的一幕。
在樂場玩耍時,一個小男孩搶走了一個女孩的積木,女孩爸爸看到後,心疼不已。
於是,爸爸守著小男孩從滑梯上下來,直衝上去,一把扯過小男孩。
對著小男孩,這位爸爸一邊指指點點教訓,然後一巴掌扇在了小男孩臉上。
之後,這位爸爸似乎還不解氣,又幾次三番拉扯男孩,最終一把將男孩推倒在海洋球池裡。
最後,揚長而去。
短短幾秒鐘,旁邊幾個孩子被嚇得目瞪口呆。
在視頻曝光後,這個話題迅速登上了微博熱搜。
大多數網友都表示:孩子之間起衝突,家長可以介入,但打人是不對的。
父母愛子,人之常情。
可被他打的孩子,也是別人家父母的心肝寶貝啊!
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第一反應大概都是急火攻心,恨不能替孩子打回去。
但孩子之間的衝突,大人強勢介入,往往會演變成一場鬧劇,更有甚者,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家長情緒失控
讓孩子變成真正受害者
之前,在杭州一家遊樂場,小女孩誤踩了一名男孩的腳,女孩家長一直道歉。
可男孩媽媽不依不饒,大吵大鬧,最終和女孩家長扭打起來。
其實,小男孩被踩後並沒有哭。
只是看到媽媽咆哮失控的場面,這個小小的孩子,被嚇得大哭不止。
我不禁擔心起這個男孩,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長大後會變得怎樣呢?
會不會像媽媽一樣,遇到問題第一反應不是冷靜理智,而是用暴力解決問題。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教育形式千萬條,言傳身教第一條!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曾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叫做&34;,就揭示了成人的暴力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當兒童看見成人反覆使用各種方式攻擊波比娃娃後,他們中的每個人平均有 38 次模仿了成人的身體攻擊行為。
也就是說,作為孩子成長中最親密的父母,如果在平常的教育中,經常採取暴力的方式來處理問題,那就等於給孩子一張可以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的「許可證」。
孩子會覺得:只要是讓我不高興的事情,都可以用暴力解決。
而一個孩子一旦成長為習慣使用暴力,難以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是很難在當今社會上立足的。
還記得2018年震驚全網的殺人案嗎?
一名父親拿起水果刀,在學校將一名10歲男孩捅殺致死。
而這位父親行兇的動機,僅僅是因為兩個孩子在玩鬧時發生衝突,男孩不小心將女孩的眼睛弄傷,導致眼角出現淤青。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最終案件以死刑告一段落,但是兩個家庭的痛還在延續。
而這位爸爸的女兒,失去了爸爸,這輩子都要背負著父親為她殺人的陰影。
真的無法想像,她今後的人生,還會不會有快樂的時候。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孩子被人打,比打在自己身上還痛。
護犢心切,人之常情。
然而,盲目的「護犢子」,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讓事情變得失控,甚至給孩子帶來不可磨滅的傷害。
急著「護犢子」,不如先觀察
有時候,大人的不理智行為,是因為用了成人的思維去理解孩子之間的衝突,覺得自家孩子吃虧受欺負了。
其實,我們覺得孩子被欺負了,可能是一種誤解。
心理學博士張怡筠在《世界爸媽說》節目裡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孩子會有推人,打人的行為。
「只有惡意傷害別人才能稱作欺負,而6歲以下的孩子發生衝突,很少是欺負兩個字,小孩子之間發生衝突,並非大人常理解的是非對錯的問題。」
當孩子間發生衝突時,不妨先按照「三不原則」走,不生氣、不介入、不怕吃虧。
冷靜觀察情況發展,看看孩子會怎麼處理,再做決定。
看過一段視頻,是胡軍情景演繹作為家長,如何處理孩子之間的衝突。
雖是情景劇,但是其中的做法值得父母借鑑。
劇情中,他看到三個孩子打架,沒有發火,而是先是了解清楚情況,接著引導孩子,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是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孩子的世界,打打鬧鬧其實真的很正常。
他們正是在衝突解決的過程中,增長了社會經驗,提高了社會交往能力。
如果家長硬要以暴力方式介入,往往事情就小事化大,看似給孩子出氣,其實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
正如《接納孩子》一書中所提到的:衝突是孩子學習社會規則的寶貴機會。
父母可以利用這些機會,以示範和引導的手段,讓孩子鍛鍊表達自己、體貼對方、解決問題、致謝致歉、友好相處等方面的能力。
小時候,事事替他們強勢解決,孩子就會越來越依賴父母,不懂得如何去處理人際關係,如何與他人相處。
但是,孩子終究會長大,小時候有父母遮風擋雨,長大了又該如何去面對這個殘酷的叢林法則。
不如,放手讓孩子在衝突中成長,慢慢培養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 。
一個善於與人溝通協作的孩子,無論是學習、生活、工作還是社交,都不會做的太差。
不進一寸不失一毫
暴力護犢固然不可取,但孩子之間發生衝突,父母還是要適當介入。
那麼,家長怎麼管,介入的度在哪兒,就是一門藝術了。
1 )明確是否存在欺凌的行為
成人可以清楚地判斷哪些行為屬於玩鬧,哪些屬於欺凌。
普通的打鬧,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自行解決。
可當衝突上升到故意欺負的階段,而孩子又不足以想出保護自己的方法時,家長的幹預是最有效保護孩子的方法。
這個周末,帶女兒在小區廣場玩,有個男孩一直拿著水槍追著女兒噴水。
一開始,我也不以為意,當做孩子之間的普通打鬧。
結果女兒多次叫著不玩了,男孩還是追著不放,用水槍往女兒眼睛裡噴。
看著男孩行為表現出故意欺負,立刻上前制止了男孩的行為。
並且嚴肅地告訴他:「妹妹不想玩了,你拿水槍噴她的眼睛,她會摔倒受傷。」
2) 安撫孩子的情緒,教會他們勇敢說 「不」
當制止對方後,一定要馬上安慰孩子,在受了欺負時,小孩子都是非常委屈的,我們可以先安撫好他們的情緒,再詢問發生了什麼。
同時,鼓勵孩子告訴對方,你的行為我不喜歡。
比如「你拿水槍一直噴我的眼睛,是不對的。我不喜歡。」
在孩子表達出維護自己權利的行為後,作為家長, 也沒必要道德綁架孩子,一定要和好。
既不要用寬以待人的想法,來要求孩子與對方和好繼續相處;也不用強迫對方孩子道歉。
在衝突已經解決後,是和好,是要求倒籤,剩下的就留給孩子自己決定。
這樣做,既制止了孩子之間的衝突,也用實例告訴孩子,遇到了這種衝突的情況時,要如何處理。
3)教會孩子一些保護自己的方法
小孩子之間打鬧沒輕沒重。
在平時, 我們也可以給孩子灌輸一些在衝突中保護自己的方法。對於低齡孩子,可以用角色互換的方法。
比如讓孩子朝自己扔東西,父母示範如何躲,使用哪種姿勢來保護重要部位不受傷。
如何用語言制止對方,這些方法都可以在平日的生活中、遊戲中慢慢教會孩子怎樣保護自己。
記得之前看電影《美國狙擊手》,男主揍了欺負弟弟的人之後,爸爸是這麼告訴他的
「如果你變成狼,我會揍扁你。但我們要保護自己,如果有人要打你,或欺負你弟弟,我允許你解決他。
這段話的意思,也恰恰符合李玫瑾教授所持的觀點:「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要有不被傷害的氣場。」
孩子間有衝突不可怕,最怕的是,演變為家長的暴力相向。
失控的大人,往往使事情走向扭曲。
孩子其實比我們想像的要聰明,他們在孩子的世界裡會尋找到一種方式,來保護自己。
而我們要做的,不過是:
當他們能解決問題時,把問題交給他們自己解決。
當他們無法解決問題時,做他們最強大的後援軍。
該放手的放手,該幹預的幹預,護孩子周全,終歸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