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熱搜榜上的一條新聞讓人覺得可怕:湖南12歲小學生吳某弒母
12月2日,他在家裡偷偷抽菸,卻被母親無意中發現,結果他直接和母親動起了手,去廚房裡拿起了菜刀。接連對母親瘋狂砍了20多刀,母親當場死亡。
將母親砍死後,吳某沒有一點慌張。他將弟弟哄睡了,換了一身乾淨的衣服,將作案的菜刀扔到了魚塘中。
當晚,他還接聽了母親的若干電話,代替母親回復了微信,還用母親的口吻替自己向班主任請了病假......
第二天,鄰居發現了不對勁,叫來他的外公開門。就連到了那個時候,他還鎮定自若的對外公說:「我媽去外面了,沒在家」。
因為一樓沒血跡,外公也沒多想,他還和弟弟一起去了爺爺家吃了早飯。
直到中午,外公察覺不對翻進了二樓,才看到了滿地的血,和已經被砍的血肉模糊的女兒。
但即使到了這時,吳某依舊鎮定自若:「母親不是我殺的,她是自殺」。直到警察到來,他才承認。
而到了後來,據鄰居所說:警察帶他回現場了解情況時,那時的他站在樓下,居然還在笑。一個12歲的孩子,面對自己沾滿鮮血的雙手,表現出的是麻木不仁、冷酷無情。他說:「我殺的又不是別人!殺的是我媽!」
在被問及為什麼要殺母時,吳某康神情淡然的回覆了一句:「我就是恨她」
而在更多了解之後你會發現,其實這次的衝突僅僅是一個導火索而已。
他的「恨」,其實已經由來已久。因為吳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疏於對他的管理。
↓↓
在新聞裡,有這樣這樣一個細節:孩子帶著警察來現場指認的時候,孩子的爺爺還摸了摸孩子的臉。村民們說,吳某的父母在廣東打工,從小就是被爺爺奶奶帶大,受到了爺爺奶奶的極度寵愛,孩子被慣壞了。
吳某有個不好的習慣——偷錢。有一次他偷了爺爺1000多塊錢,但爺爺非但沒有管束,竟然連一句批評都沒有。
吳某的媽媽陳某因為這兩年要生二胎才回來帶孩子的。
吳某雖然年僅12歲,但他叛逆的性格,連村民都怕他。陳某看到他有很多不好的習慣,就會管束。而爺爺奶奶看到陳某管教孩子,就會跟陳某爭執吵鬧,婆媳關係非常不好。
溺愛最大的危害,就是孩子從小品行的不端,得不到有效矯正。如果被過分放縱,那麼等待孩子的極有可能就是扭曲的性格,自私的思想,和失控的行為。
中國人經常說這四句話:來都來了,人都死了,大過年的,還是孩子。
於是「還是孩子」成了無數家長用來搪塞事故,企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藉口。只因為是孩子,年齡小,所以孩子們犯的錯誤可以被輕易原諒。久而久之,孩子不端的行為就會被越來越放大。
▼
小男孩想要玩年輕姑娘的手機,姑娘不給,他往姑娘的火鍋裡吐口水,姑娘告訴孩子的父母,他們卻毫不在意:「孩子小,不懂事,讓一讓就好啦」
隨後火鍋換湯,沒得到手機的男孩惱羞成怒,把滾燙的鍋底潑向姑娘,導致姑娘毀容!
▼
午後的高鐵上,孩童喧鬧不止。劉先生提醒孩子的父親,讓孩子安靜一些。
孩子父親卻憤怒道:「他們還是小孩,你管什麼管!」
見孩子父親不管,劉先生便教育了一下孩子,反被孩子的母親一耳光打到眼球流血!
(via@錢江晚報)
▼
7月24日,長沙一輛公交車上,一名女子讓男童抓住拉手練吊環。
被司機勸阻後,該女子怒懟:「關你屁事 」,並對司機大吼:「我天天都這麼吊,就你有意見,你有病啊!」
沒有哪個孩子生下來就是「壞孩子、熊孩子」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
父母就是作畫的人。
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
班級組織學生去博物院參觀,其中有男孩兒拿走了兩塊小小的鵝卵石。
雖然東西不貴重,但母親知道後沒有放任不管,而是讓孩子拿著鵝卵石和道歉信,親自去道歉。
讓孩子真正懂得了自己行為的不當,並深刻記住了這次教育。
(via網絡)
▼
早高峰,車堵的一動不動,發現前面那輛車的父親打開車門,撿起了孩子隨手扔出車窗外的酸奶盒,並對孩子教育了一番。
▼
戚薇的女兒很喜歡她的一條裙子,非犟嘴說這裙子是自己的,要穿走。戚薇不讓,和女兒吵了起來。
陳學冬說你可以安慰女兒,晚上回來給她穿啊。而戚薇認為這種安慰是不正確的。
不能無底線的接受孩子的所有要求。
王嘉爾建議可以買一個親子裝,戚薇則表示:「強要」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行為。絕對不會讓孩子養成這種壞習慣。
(via@拜託了冰箱)
比起那些一口一個「孩子還小,你給她玩玩又怎樣」的熊家長,戚薇的教育觀念更值得我們學習!
弒母案件給予我們9大警醒
1.隔代教育:不能縱容孩子
老人容易心軟,往往寵溺捨不得管教孩子。孩子的是非觀需要通過不斷指正才能明確。不分是非黑白地偏袒孩子、心疼孩子,只會害了他。
2.陪伴教育:父母至少一方不能缺席
管教孩子的前提,是和孩子建立了親密依戀關係。孩子在後續成長過程中會自覺自愿地接受撫養人的管教和指引。否則,他就會充滿反抗和敵對的情緒。給予愛和陪伴,孩子心裡才會有你的位置。
3.打罵教育應摒棄,越打孩子越叛逆
打罵只會起暫時的震懾作用,並不會讓孩子真正意識到問題所在。孩子是越打越叛逆的,甚至並服氣家長的教育。因此打罵教育應摒棄,這種教育方式只會扭曲孩子的心靈和性格。
4.親子之間需要學會表達愛
警察問「為什麼殺媽媽?」吳某說「我恨她」
警察再問「為什麼恨她?」吳某說「她不愛我」
從小被丟給爺爺奶奶養育,7歲出車禍,父母都不願來看看他。
後來因為生弟弟重聚,經常打罵教育,讓孩子漸漸極端。
我們始終要記得:教育是根植於愛的。教育要先學會表達愛。沒有愛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
5.孩子生病的時候要在身邊
孩子生病的時候,特別是要住院的時候,心靈和情緒上是特別脆弱的。吳某的父母沒有重視,在孩子出車禍住院的時候。他們沒有出現,殊不知,這時孩子非常失望,導致對他們的冷漠。
孩子生病的時候,父母最好有一方在身邊,抱抱他,告訴他「我在」。這樣,孩子才會獲得安全感,他的心才會柔軟。
6.做人準則:不能盲從,特別是錯的東西
吳某吸菸,是因為身邊的同學在抽。很可惜的是,他的監護人,沒有一個人認真地告訴他:不盲從,特別是不健康的、錯的事物。
9-12歲,是步入青春期的前奏,這時孩子更容易盲從,家長應格外注意引導和注意教育方式。
7.父母子女間是獨立個體,要尊重
吳某的母親打罵孩子,從沒把孩子當獨立的個體看待。
而吳某弒母后說「我又沒殺別人,我殺的是我媽媽」,是一樣的思維方式。互相剝奪生存的權力,沒有界限感更沒有互相尊重敬畏。
這是當前家庭教育中最常見的問題,希望大家知道:尊重是教育的基礎,有尊重才有理解,有理解才能讓彼此進行溝通和交流,才能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路途。
8.金錢教育,沒有理財觀念,就容易成為金錢奴隸
我們的教育中,很少父母會主動定期給孩子零花錢,這導致很多孩子毫無理財概念,一花起錢來大手大腳,如流水。在得不到滿足時,還會像吳某那樣去偷爺爺的錢。
建議孩子在10歲開始,就可以適當給零花錢,並幫助孩子規劃錢的使用。管理金錢,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教孩子管理自己。
9.越禁用手機越讓孩子著迷,不如用規則代替
孩子沉迷手機,是當下很多父母遇到的問題。
這裡建議,別一味不允許孩子玩,可以設定規則。讓孩子遵守規則的前提,是有親密依戀關係的基礎和得到了尊重,另一個是父母要遵守承諾。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為人父母,需要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
關愛而不溺愛
讓孩子健康成長
來源:沈丘在線 編輯: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