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二字,皆指學識之士、顯貴文士。金-元好問《息軒秋江捕魚圖》詩之三:「玉堂人物今安在?紙尾題詩一慨然。」宋-梅堯臣《寄維揚許待制》詩:「歐陽始是玉堂客,批章草詔傳星流。」
玉堂孫家皆指濟寧玉堂孫氏。
據《濟寧玉堂孫氏族譜》記載,祖籍隸山西,祖居洪洞,明代洪武初,移民外遷。史料記載:「我祖當年出遷時,堂兄弟十八位,循照移民慣例,攜眷聚集在洪洞之郊大槐樹前,分手告別。分手前為留紀念物,眾議砸鍋分鐵,各留一塊,以此為記。 遂遷徒至河南,分別數人,又到山東後,其餘分別在夏津、聊城、陽穀、鄆城四縣定居。」
相傳玉堂孫始遷祖和鄆城孫馬廠欽公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來的叔兄弟十八中的兄弟倆,玉堂始遷祖是長支,馬廠是二支。
濟寧玉堂孫氏家族興盛的轉折點來自於家族成員孫擴圖。在他之前,其父輩、祖父、曾祖父只是一般的秀才,都沒有做官,他是第一個通過科舉振家進入仕途的人。其子孫玉庭,乾隆年間的進士,官至兩江總督、體仁閣大學士。
濟寧玉堂孫氏從平民布衣到縉紳之家,成為了中國北方的名門望族,在清代的200多年裡孫家四代累官。為清代北方士族第一家。巍科顯爵,號稱「山左之冠」。
濟寧玉堂名號源於清朝大官孫玉庭,因玉堂醬菜名揚四海,謂之濟寧玉堂孫家。
濟寧玉堂名號源遠流長,淵源頗深,說來話長,這得先從濟寧的地理位置、環境背景講起。
濟寧背依水泊梁山,前俯微山湖;地連河南、安徽、江蘇,水牽京津、蘇杭。自打京杭大運河穿城開通之後,這裡就成了江北著名的水陸碼頭,商賈雲集。加以這裡地理環境優美,留下了江北小蘇州的美稱。到了明清,復升為直隸州之後,更是成了魯西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當時濟寧非常繁華:「濟寧州、賽銀窩,生意興隆買賣多;南門口枕著運糧河,交通方便行商多。」玉堂來歷要從玉堂醬園的創始人戴阿大說起。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戴阿大在南門口買下了一方寶地,開起醬菜鋪。開店鋪講究字號戴阿大圖吉利,按天幹地支推算,選中未時(按天幹地支解釋未時為玉堂),便取名玉堂,又因他原籍蘇州,故名姑蘇戴玉堂。從此,聲震國內外的玉堂醬園便在濟寧運河岸邊誕生了。
後來姑蘇戴玉堂慘澹經營,每況愈下,加上當時貪官汙吏的勒索,沉重的額外稅徵,到了1807年就不得不將經營近百年的醬園拍賣。濟寧的大藥材商冷長連,聯合有恩於自己的時任兩江總督濟寧人孫玉庭,以千兩白銀買下了姑蘇戴玉堂。由於戴家賣店不賣字號,故孫冷合營後的字號改變為姑蘇玉堂。買下後,冷長連親自來醬園主事。他潛心研究,反覆嘗試,吸取戴家的經驗及教訓,留江南風味之長,取地方風味之優,短短幾年,就研製出了幾十種集江南風味、地方風味之優的醬菜,使姑蘇玉堂名聲大震。到光緒三十二年,冷家抽出了股份,從此,玉堂醬園就由孫家獨家經營。
濟寧孫氏也開始以玉堂孫氏之名,逐漸名揚四海,名聲在外。
孫玉庭乃乾隆四十年進士,官至兩江總督,多有政聲。其長子孫寶善亦官至兩江總督,三子孫瑞珍為戶部尚書;其孫孫毓溎,寶善之子,道光二十四年狀元,官至浙江按察使;其孫孫毓汶,瑞珍之子,任軍機大臣、刑部尚書;重孫孫楫,官至順天府尹。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但是濟寧玉堂孫家不僅祖孫四代在朝為官,而且都是舉足輕重的大官。卓越來源於平凡,孫家的昌盛是有原因的,一個好家風至關重要。玉堂孫家四代人出了一個管學大臣,兩個大學士,一個總督,兩個巡撫,一個按察使,其他還有道員至府縣官員38人。從科舉考試的角度說,玉堂孫家四代人出了一個狀元,一個榜眼,五個進士,九個舉人,41個貢生和秀才。所以有人評論說:「山東名門望族,莫過濟寧孫氏,代代衣金腰玉,四世名列清史,家門之盛,北方士族,罕有其匹。」
濟寧玉堂孫家既然這麼多做大官的,家產當然也少不了。據說老濟寧有幾句順口溜:「半城財富是孫家,半城大院是孫家,半城文章是孫家,半城人才是孫家」。另外根據資料記載,在光緒年間濟寧玉堂孫家在濟寧周邊擁有的土地多達四萬餘畝,關於玉堂孫家老濟寧流傳著「騎馬不踏外姓路,馬飢不吃外田草」的說法。
世事滄桑,時過境遷。玉堂孫家清朝的強盛已成為歷史舊事,但玉堂流傳的醬菜工藝依然令人稱道。
與玉堂有關的末代孫氏後人分布在全國各地,長房長孫孫沂現在瀋陽,末代玉堂經理孫篤丞之子孫序東現在南京,另外上海、石家莊、濟寧、臺北等地也有孫氏後代。他們大多是工程師、醫生、教師或普通職員,絕少經商者。
時至如今,濟寧孫氏家族歷經了近兩個世紀的沉澱與繁衍生息,孜孜不倦、繼往開來;在有著狀元世家美譽的同時,其後代子孫也正以先世祖輩的歷史業績為標榜,承載肩負起先輩所賦予的歷史責任,在所在各個工作領域中刻苦奮進並有所創新,延續著其家族鼎盛繁榮時期的詩禮家學、譜寫著其家族自強不息的輝煌篇章;成就著其家族世世代代如古運河水一般川流不息、激蕩流淌的時代功績。
參考資料:百科
關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學習家譜知識。我就是我,尋根問祖,傳播孫氏家譜文化,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