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新疆的于田,不是古時候的于闐,地圖上也沒有于闐這個地方

2020-12-20 海棠左舍

毛澤東曾有一首詩,其中的一句是:「萬方樂奏有于闐。」但現在的新疆地圖沒有于闐這個地方,卻有一個于田。不過,這個于田離古時的于闐雖然很近,但卻不是詩中所說的于闐,這是因為地名發生了歷史變遷。

歷史上的于闐是現在的和田。為什麼于闐變成了和田,而于田又不是于闐,這裡面有一段歷史變遷。

于闐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史記》,從那以後的史書均叫于闐,只有其中一個時期,《元史》稱斡端。

古時的于闐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就新疆而言,是最早接受佛教文化的地區。公元前80年,佛教從印度首先傳到于闐,然後傳到龜茲和高昌,其中心在于闐。因此,于闐有「小西天」之稱,《西遊記》裡的唐僧,也就是唐朝的玄奘大師到西天取經,就曾在這裡駐留過。據考證,「和尚」這個詞就是古于闐語。傳說中,這裡曾發生過兩件大事,一個是老子和伊喜在這裡建「道德之鄉」;另一個是如來佛曾在這裡與老子會面。

于闐是üdün的音譯。于闐過去在歷史上曾有過一段非常繁榮時期,主要是由於佛教的興盛。東晉僧人法顯在《佛國記》裡記載了當時的興旺景象:「于闐國豐樂,人民殷盛,盡皆奉法,以法樂相娛。」也正是因為這種昌盛,引來了四面八方的人到這裡來,如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漢人等。不同國家和不同種族的人來到于闐,也帶來了不同的語言,他們稱呼于闐的發音差異很大,書寫比較相近的如屈丹、於遁、五端和兀丹等,發音差異較大的如豁旦、斡端、忽炭、赫探等。

一個于闐竟有這麼多的叫法,但這還不是最奇特的,有些人乾脆憑自己的興致喜好來叫。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裡根本不提于闐這個名字,而是取了一個毫不相干的名字瞿薩旦那。瞿薩旦那本是梵語,意思是地面隆起像乳頭,可于闐從古到今也沒有關於「乳頭」的記載。原來,古時去西天取經的僧人,喜歡使用由於佛教傳播而加在西域各地的梵語名稱,僅僅由於喜歡,于闐便又有了一個連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的名字。

就這樣,傳來傳去,于闐最後變成了和闐(Hotn)。光緒九年(1883年),在建直隸州時,將于闐正式稱呼為和闐直隸州,並在州下設立了洛浦和于闐兩個縣。

民國2年(1913年),和闐直隸州本州改置為和闐縣。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簡化漢字和地名的書寫,國務院於1959年批准將和闐改名為和田縣。

清朝時設立的于闐縣,是現在的于田,古時叫扜(音烏,顏師古在《漢書》中注釋)彌。清朝將于闐改為和闐直隸州時,又用于闐做了這個地方的縣名。關於這一點,有人認為是清人張冠李戴的結果,弄錯了。另有人認為,清人不可能連這點起碼的常識都不懂,而是因為懷古和念舊才這樣做的。1959年,國務院為了簡化漢字,將于闐改為于田。說起來,在這個改名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小插曲。

古時于闐就因盛產崑崙美玉而聞名,在歷代地方政府向朝廷進貢的物品中,最貴重的主要就是玉。在將于闐改名為于田時,當地不少幹部和群眾提出,既然要把闐改為田,於字也應相應地改為玉,因為這裡是玉石的故鄉。但是在這之前,河北省唐山已經有了一個玉田縣,按照規定,全國的縣名不能重複,於是還是用了于田這個名字。

現在的于田縣當地民族語文地名也不叫于田,而是叫克裡雅,這也是因為古時這裡並不叫于田。克裡雅是因克裡雅河而得名,在《新唐書.地理志》中,克裡雅河稱建德力河。

就是這樣,清人把真正的于闐改為了和闐,新中國把和闐改為了和田。清人在把真正的于闐改成和闐後又把扜彌改成了于闐,新中國又把這個後來的于闐改成了于田。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新疆:喀喇汗朝同于闐王朝的戰爭及《福樂智慧》的價值
    喀喇汗朝同於閱王朝的戰爭,是指新疆這兩個地方政權之間,於10世紀60年代至11世紀初,在塔裡木盆地西部和南部地區所進行的宗教戰爭。這是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後,同佛教的第一次大規模戰爭,也是新疆歷史上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破壞最烈和影響最深遠的一次戰爭。
  • 向筱路:于闐國名對音補論
    柯蔚南認為這些字的上古聲母是ɣ(j)w,俞敏沒有在正文中進行更多的解釋,劉廣和在研究西晉譯經對音時說,「俞敏師根據後漢三國對音把匣紐劈成匣1g、匣2v,這是最忠實於材料的擬音,它不光是嚴格『考古』,『審音』上也通得過,今天的廣州話雲域為等雲紐合口字、和會還等匣紐合口字都念[w]。多數音韻學者把匣2擬成[ɣ]。用它也能解釋v[w],匣合口有u介音造成的撮唇,[w]聽覺上接近v。」
  • 新疆這個地方以地乳為名,傳說大地在此長出乳房,生奇味甘香如乳
    以前我沒有見過大地真正的形象。大地的模樣象是一個懷裡抱著孩子的女人(生物偎依在她寬闊的懷抱)。我逐漸明白了事物的母性。俯視著我是山嶺也是母親,黃昏時分,薄霧像孩子似的在她肩頭和膝蓋玩耍。現在我想起了溪谷。溪底的流水給荊棘遮住,還看不見,只聽得它潺潺歌唱。我也象溪谷;我覺得細流在我深處歌唱,被我身體的荊棘遮住,還沒有見到光亮。
  • 新疆9個地市的名字由來,以及各自城市定位
    烏魯木齊市 名字由來:烏魯木齊地處新疆中部,三面環山,距離海洋有2500公裡,是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大城市。 關於其名字由來,有幾種說法: 其一:回語。
  • 新疆千年佛國重見天日 百公裡現20多處遺址(圖)
    千年佛國重見天日公元10世紀—11世紀,西域的喀喇汗王朝(以今喀什、疏勒為中心)對臨近的于闐王朝(以現今和田為中心)發動戰爭,摧毀了佛教盛行的于闐古國。千年後,考古專家在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達瑪溝鄉南部的荒漠中發現了佛寺遺址。
  • 三十萬平方公裡的阿里地區,是這個連搶先保住的
    最後一個新藏方向,新疆軍區派獨立騎兵師第一團第一連135人作為進藏先遣連,從新疆于闐出發,奪取藏北。第一團保衛股長李狄三,被任命為這個連的總指揮。甚至,他們連一張像樣的地圖都沒有,就靠著一個破舊的指北針,翻過了高聳入雲的喀喇崑崙山。8月底,他們終於到達了阿里地區改則縣的扎麻芒堡,一路邊走還邊起名字,很多地名至今還在沿用。到達阿里不算勝利,他們還要在這裡堅持到後續部隊的到來。此時的阿里地區,已經是大雪封山,先遣連的糧草都已經斷絕,參加過南泥灣開荒的李狄三就組織大家打獵為食。
  • 歷史上真實的「豬八戒」,你絕對想不到。
    憨態可掬、好吃懶惰而又詼諧可笑,這個躍然於紙上的原著形象經過電視劇改編後更加生動活潑。然而,如果有人告訴你這個深入人心的「文學形象」並不是作者的憑空捏造,而是有其真實的歷史原型,你信嗎?英雄輩出、天下三分的三國後期(公元260年),漢傳佛教祖庭洛陽「白馬寺」內,一位漢人正式剃度受戒,法號「八戒」,他的俗家姓名叫「朱士行」。您看,正經八百的「朱八戒」。
  • 歷史上第一位去西天取經的人是誰?不是唐僧,而是八戒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玄奘並不是第一個發現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區別的人,更不是第一個向西求取佛經原著的高僧。二、漢族高僧第一人歷史上第一位西行求取大乘佛法的高僧,是三國時期的朱士行。而朱士行創造的第一,還不僅於此。
  • 奎屯、伊犁、阿勒泰,新疆地名的真正含義你知道嗎?
    不過作為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首府,這個名字可是來源於蒙古語!和田地區,古稱「于闐」,意思為「產玉石的地方」,來源於藏語!清初才改為「和闐」。到了1959年,「和闐」又改成現在的「和田」。如今的和田玉早已名滿天下,作為新疆的一個代名詞被世人熟知。和田河孕育了無數的和田兒女,同時也孕育了無數聞名世界的和田玉。
  • 新疆于田萬方機場試飛成功
    中新社烏魯木齊12月7日電 (孫亭文 張榮 夏丹)「萬方樂奏有于闐」,新疆通航機場的隊伍中即將迎來于田萬方機場。7日,一架烏魯木齊航空公司波音737-800型客機,於10時許抵達于田萬方機場,開始試飛測試工作。這是于田萬方機場首次迎來客機起降。
  • 回望新疆:從歷史典籍中走來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正如其名,在這條逾七千公裡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產自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這個東亞強盛國度繁榮文明的象徵。比如: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以及還出土了不少漢晉時期的絲織品;二十世紀初外國探險家在新疆樓蘭發掘出東漢時期的絲綢製品殘片,包括一幅寫著「延年益壽」隸書字體的錦面等。
  • 關於新疆這些古怪的地名,你知道幾個?丨自駕地理
    這樣的地名含義分歧在新疆非常多,我就不一一舉例了,只舉其中一個最為典型的:烏魯木齊。關於烏魯木齊到底是什麼語言?什麼意思?其實根本是沒有定論的,現在官方統一的口徑說烏魯木齊是蒙古語:優美的牧場,其實頗不靠譜。因為史料顯示,烏魯木齊這個地名早在唐代就出現了,那時候蒙古人還沒有進入新疆(蒙古人進入新疆要在蒙元時期)。
  •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是怎樣的一條路
    如果沒有這些資料,在我們印象中它會是個沙漠充斥的地方,偶爾會冒出幾個駱駝來的景象。【編者按】有人說:絲綢之路名不符實?絲綢之路是否真實存在?絲綢之路上賣得最多的是絲綢嗎?絲綢之路在唐代以後就消失了?玄奘與悟空走的絲綢之路是一樣的嗎?這些歷史教科書上答得似是而非的問題,你的答案是什麼?
  • 絲路遺珍,世外桃源,墨玉是個好地方
    說明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土,墨玉古屬于闐,于闐屬西域,那麼西瓜在這裡栽培已有悠久的歷史。過去,有人引宋代歐陽修《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說:五代同州郃陽縣令胡嶠入契丹「始食西瓜」,「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冬瓜而味甘」。墨玉現在還一直沿用牛圈、羊圈裡的農家肥栽種西瓜,上過農家肥的西瓜長勢好、不生蟲病、結出的西瓜碩大無比、口感獨特,墨玉至今還有賽瓜民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