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曾有一首詩,其中的一句是:「萬方樂奏有于闐。」但現在的新疆地圖沒有于闐這個地方,卻有一個于田。不過,這個于田離古時的于闐雖然很近,但卻不是詩中所說的于闐,這是因為地名發生了歷史變遷。
歷史上的于闐是現在的和田。為什麼于闐變成了和田,而于田又不是于闐,這裡面有一段歷史變遷。
于闐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史記》,從那以後的史書均叫于闐,只有其中一個時期,《元史》稱斡端。
古時的于闐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就新疆而言,是最早接受佛教文化的地區。公元前80年,佛教從印度首先傳到于闐,然後傳到龜茲和高昌,其中心在于闐。因此,于闐有「小西天」之稱,《西遊記》裡的唐僧,也就是唐朝的玄奘大師到西天取經,就曾在這裡駐留過。據考證,「和尚」這個詞就是古于闐語。傳說中,這裡曾發生過兩件大事,一個是老子和伊喜在這裡建「道德之鄉」;另一個是如來佛曾在這裡與老子會面。
于闐是üdün的音譯。于闐過去在歷史上曾有過一段非常繁榮時期,主要是由於佛教的興盛。東晉僧人法顯在《佛國記》裡記載了當時的興旺景象:「于闐國豐樂,人民殷盛,盡皆奉法,以法樂相娛。」也正是因為這種昌盛,引來了四面八方的人到這裡來,如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漢人等。不同國家和不同種族的人來到于闐,也帶來了不同的語言,他們稱呼于闐的發音差異很大,書寫比較相近的如屈丹、於遁、五端和兀丹等,發音差異較大的如豁旦、斡端、忽炭、赫探等。
一個于闐竟有這麼多的叫法,但這還不是最奇特的,有些人乾脆憑自己的興致喜好來叫。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裡根本不提于闐這個名字,而是取了一個毫不相干的名字瞿薩旦那。瞿薩旦那本是梵語,意思是地面隆起像乳頭,可于闐從古到今也沒有關於「乳頭」的記載。原來,古時去西天取經的僧人,喜歡使用由於佛教傳播而加在西域各地的梵語名稱,僅僅由於喜歡,于闐便又有了一個連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的名字。
就這樣,傳來傳去,于闐最後變成了和闐(Hotn)。光緒九年(1883年),在建直隸州時,將于闐正式稱呼為和闐直隸州,並在州下設立了洛浦和于闐兩個縣。
民國2年(1913年),和闐直隸州本州改置為和闐縣。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簡化漢字和地名的書寫,國務院於1959年批准將和闐改名為和田縣。
清朝時設立的于闐縣,是現在的于田,古時叫扜(音烏,顏師古在《漢書》中注釋)彌。清朝將于闐改為和闐直隸州時,又用于闐做了這個地方的縣名。關於這一點,有人認為是清人張冠李戴的結果,弄錯了。另有人認為,清人不可能連這點起碼的常識都不懂,而是因為懷古和念舊才這樣做的。1959年,國務院為了簡化漢字,將于闐改為于田。說起來,在這個改名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小插曲。
古時于闐就因盛產崑崙美玉而聞名,在歷代地方政府向朝廷進貢的物品中,最貴重的主要就是玉。在將于闐改名為于田時,當地不少幹部和群眾提出,既然要把闐改為田,於字也應相應地改為玉,因為這裡是玉石的故鄉。但是在這之前,河北省唐山已經有了一個玉田縣,按照規定,全國的縣名不能重複,於是還是用了于田這個名字。
現在的于田縣當地民族語文地名也不叫于田,而是叫克裡雅,這也是因為古時這裡並不叫于田。克裡雅是因克裡雅河而得名,在《新唐書.地理志》中,克裡雅河稱建德力河。
就是這樣,清人把真正的于闐改為了和闐,新中國把和闐改為了和田。清人在把真正的于闐改成和闐後又把扜彌改成了于闐,新中國又把這個後來的于闐改成了于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