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他也是最憋屈的,因為在關鍵時刻總會有那麼一句出現:「大聖!棒下留人。」聽著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沒錯那就是妖怪背後的主人向悟空下命令,讓悟空饒恕自己門下的弟子或者坐騎,由此在現實社會中也出現了一句話:「無論是誰有背景才能夠活下來。」作者也是一個非常喜歡《西遊記》的讀者,然而對作者來說與其說「西天取經」事業是普度眾生的一件大事,不如說它是「仙家養(收)妖怪」的手段,為何會這麼說呢?下面咱們就來詳細的說一下。
我們都知道取經路上妖精的出處用一句話形容最為合適:妖精出自神仙家,取經路上悟空遇到誰門下(仙家)的弟子最多,無疑就要說三清道祖之一的太上老君了。平頂山上的金角大王、銀角大王乃是太上老君的煉丹助理,金兜山裡的青牛精更是太上老君門下的第一坐騎,或敘火焰山那一關也是太上老君有意為之,綜上可知太上老君在西行路上就有三處「基地。」然而太上老君雖然以一己之力為悟空增加了三道難關,但是他還不是最多的那個人,最多那個人就要數取經的總人事經理「觀音菩薩」了。觀音菩薩在取經路上到底有多少個據點呢?根據西遊記表面的記載大致有以下四處:
第一處朱紫國裡的太歲金毛犼,金毛吼乃是觀音菩薩的坐騎,或許是嫌棄它乃是「殭屍始祖」出身,所以觀音菩薩出門從來不帶著他,以至於他感覺到了「孤獨寂寞,」所以才會偷偷下凡享受生活。第二處通天河裡的靈感大王,靈感大王原本只是觀音菩薩蓮花池裡的小金魚,因為長期聽觀音講道而修煉成人形。而他給悟空造成的阻礙要比金毛吼大多了,要不是悟空請觀音菩薩去的及時,唐僧估計都要成為金魚精嘴裡的食物了。第三處與第四處雖然不是觀音菩薩的原班人馬,但是也與其有相當的關係,因為事後觀音都將其收為了徒弟,他們倆分別是火雲洞中的紅孩兒和偷袈裟的黑熊精。
綜上可知,觀音菩薩在取經路上一共有兩個「據點,」並且還在這條道路上收養了兩個妖王,她或許才能算是取經路上的成功者,即完成了取經的大業,也壯大了自己的勢力。對於這一切觀音菩薩曾對悟空說過一句話,或許這句話已經表明了她對妖怪的態度:「妖精菩薩,一念之間,」表面的意思就是說正邪只在心中,但作者卻認為這樣一句話更合適:是自己人你就是菩薩,不是自己人你就是妖精。取經路上,觀音一共養了四個妖精?看看她是如何給悟空解釋的,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有自己觀點的可以在文章的下方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