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是一個儲物過程,凡收藏家都像貪吃的饕餮永無饜足。《紅樓夢》裡「好了歌」唱道:「終生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人聚財是這等心態,人收藏聚物也如此。只不過,錢能把人帶進貪婪的欲壑,而收藏,常把人領進一個充滿疑問又充滿驚奇的天地。
20年前,當人們發現,丟棄在家中某角落的充滿鏽蝕、泛著黴味、塵封土埋的一些舊物可以拿到瀋陽道換錢時,那亢奮的情緒,不啻白撿一隻金元寶。世間事物就是這樣,有賣的,必有買的,本人收藏扇骨便是從那時開始的。
及到本人出版了《扇骨的鑑賞與收藏》,許多人問為什麼選了這樣一個「窄項」收藏,箇中是否有何玄機。其實,人生有許多「不得已」,不得已就是沒辦法無奈何。當時十分喜歡字畫文玩什麼的,當然更喜歡成扇。試想我一個工薪階層,雖然每月稿費高於工資,除去生活也所剩無幾。那時曾看過溥儒的成扇,精品不過一兩千(現在價值在幾十萬),這樣的藏品根本捨不得買,因為積攢幾個月僅買一把扇子玩兒,不過癮。那時扇骨很便宜,摺扇有個奇怪的現象,成扇(指扇骨扇面齊全的)計算價值只算扇面,扇骨一般不算錢。許多扇子上的扇面開裂了,取下來揭裱成畫軸鏡芯,扇骨這才有了單獨的價格,一般的情況是,扇面已賣了個好價錢,扇骨的價格就無所謂了。
上世紀90年代初,一二百元能買扇骨一掐(一小捆),品相好名家雕刻的二三十元一把,象牙上有於碩微雕的不過一百多元。所以,為過買東西的癮,就買物美價廉的扇骨,陸陸續續買了幾百把。還有就是,扇骨好存放,擦拭乾淨了找個箱子抽屜的一放,萬事大吉,而且不佔空間。
收藏必須在某一專項上佔有一定的量,有了數量,「質量」也自然提高,因為一般的人畢竟財力有限、空間有限。收藏固然是積物,積物等於積財,若一切收藏只為了「儲蓄升值」,其實等於丟棄了積學娛心的精神價值。在一次畫展上,見到一位大款收藏家,見人如數家珍地說藏有「四王吳惲」等等大名頭字畫,很像一位名人講的一句話,許多人恨不得在自己臉上刻上一個「闊」字。
收藏藏著一個天地,有苦樂兩重天。《菜根譚》有言:「迷則樂境成苦海,如水凝為冰;悟則苦海為樂境,猶冰渙作水。可見苦樂無二境,迷悟非兩心,只在一轉念間耳。」迷上收藏,肯定猶患相思病,「寤寐思之,展轉反側」,像墜入苦海。然而,收藏必須有悟左右其間,睹物思源,撫物感緣。凡舊物皆流傳有源,萬千物件此件忽歸自家囊中,更有緣分在其間。我們不是它們的永遠擁有者,只是一個曾經的擁有者,錢能把它化為一己之私,但應該用公心加以護持,找出其源流,梳理其根由,這既是一個積學儲才的過程,也是一個悟道養心的過程。有的人何以越收藏功利心越重,身心都陷在錢眼裡,一句話,那是金錢惹的禍。
收藏「別有天地非人間」,那麼扇骨也另有洞天。迷在其中苦楚多多,悟在其中樂趣無窮。一相識其父退賠幾百把扇子,幾百元讓他急慌慌賣了,至今一算損失幾百萬,一說起來捶胸頓足仍在苦海裡撲騰呢。若說收藏了幾百把扇骨就沒事偷著樂了嗎,未必。樂在學中,其樂久遠,以扇骨當成研學的平臺,在史料並不多的一隅中,把扇骨的出現、興盛和材質等逐一分類析鮮,拙著《扇骨的鑑賞與收藏》確也填補了收藏一個子項的空白,今年這本書又再版修訂,頗得業內外人士獎掖。看來器小易盈,「項」小易得也。
扇骨裡藏著一個藝術的天地,一個學識的天地,當我們將念頭放在這上面時,驀然一個豁然暢朗的天地。人收藏的選項常常因之一次機緣,常常因之一念之差,純系偶然。若細細想來,收藏的許多「一轉念」讓人付一得什,讓人暴得巨寶。但有一點,收藏者不可眼窮,眼窮是一憾,尤不可心窮,心窮是一忌。眼窮者,總是認阜為嶽;心窮者,樂境也是苦海。善養眼養心者,收藏之樂將別是一番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