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1 鄭成功
「平生不見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在《鹿鼎記》書中,陳近南這位天地會總舵主是一位極有號召力的大人物。按照小說的說法,陳近南本名陳永華。歷史上陳永華確有其人,他是臺灣鄭成功的軍師,福建同安人,他為開發臺灣作出了卓越功績。同時,在天地會的起源學說中,有一種說法為「鄭成功說」,鄭成功是大哥,香主是陳永華。
傳說2 鄭開
根據云霄天地會學者研究,鄭開是漳浦縣雲霄高塘村(今雲霄縣莆美鎮高塘村)人,乳名洪,家中雁行第二;中年出家為僧,法名提喜,人稱「洪二和尚」。他被乾隆皇帝定為天地會的創始人。
據傳,鄭開是「烏龍神」降世,屬兔,生日八月初九,隨水災來出世,但卻做了和尚賊頭,成了「一條孽龍」。鄉裡人都叫他「和尚仔開」,他不但武功很好,而且會「變法術,使陰兵」,「會和玉皇大帝說話」。「和尚仔開每次要做事以前,都要在廟埕中的一根通天柱旁作法,開始時把自己的身體緊靠著通天柱,將嘴緊貼著柱子念念有詞,然後又把耳朵緊貼著柱子,像是在凝神細聽,說是在聽天地公復降給他旨諭,批准他替天行道做大事,救苦救難救百姓。」
之後在他的主持下,便誕生了天地會。
傳說3 道宗
除了雲霄一派,漳州其餘各地基本支持「萬五道宗說」。
據傳,康熙十三年(1674年),西魯強寇入犯我國邊境,清廷官兵屢戰屢敗,康熙旨令張貼皇榜招募天下英雄豪傑,許諾若能拒寇退兵者封侯賜爵。南少林僧人為國揭榜請纓,得勝回朝後謝辭封賜,回歸山林。然而,康熙卻背信棄義,遣官兵剿殺僧人,放火燒毀了少林寺。有十三個南少林僧人逃了出來,最後只剩下五個僥倖逃過一劫,他們來到閩南,與長林寺的主持達宗(即道宗)歃血盟誓,秘密創立洪門天地會,揭起反清旗幟。
其中的五個少林僧人,也就是《會簿》上所說的「五祖」。這就是廣傳於世的「火燒少林寺」的故事,即在天地會流傳下來的眾多會簿中所提到的「西魯故事」。
而據漳州歷史學會副會長曾五嶽先生研究,萬五道宗俗姓張,名木,號達宗,洪門內部稱他為長林寺五祖、萬雲龍、萬提喜、洪二和尚、無智禪師等,漳州府平和縣琯溪(今縣城小溪鎮)後巷村人。
而根據張長水研究,道宗(1613—1701),詔安官陂凹坑人,原名張百通。明末清初,道宗作為一名高僧,是鄭成功部將建安伯張耍(又名萬禮)的小功弟(五服內族弟)。順治七年(1650年)五月,「以萬為姓集團」出現,推萬禮為老大,道宗排第五,因而叫萬五道宗。萬禮死後,道宗在漳南秘密結社成立天地會。
衍生門派眾多
孫中山曾加入天地會
據現已發現的有關天地會的文史資料,研究人員得出以下結論,天地會最初主要在福建、粵東及臺灣一帶流傳,到了清中、晚期,「洪門」山堂支系遍及江南及中國各地,甚至發展到東南亞及歐、美各地,會員以百萬稱。孫中山、秋瑾、陶成章等辛亥革命黨人曾先後加入「洪門」相關組織,孫中山先生甚至直稱「洪門」為「民族老革命黨」。
據方群達介紹,1904年1月,孫中山赴美國檀香山,在洪門老前輩的介紹下,加入了該地(檀香山致公堂)天地會組織,並在入闈儀式上,當場被封為「洪棍」(洪門稱「元帥」為「洪棍」)。
從此,在孫中山先生的領導和影響下,海外各地致公堂洪門天地會的成員,紛紛直接或間接地參加了孫中山領導和發動的反清武裝起義,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其中,在著名的黃花崗之役衝鋒陷陣、獻身捐軀的72名烈士中,就有29位是海外華僑和洪門人士。在經濟上,海外洪門組織還慷慨捐資輸財,籌集巨額經費支援國內革命。
據方群達介紹,目前洪門天地會的分支主要在海外開展活動,「可以說有華僑的地方就有洪門人士 」。而且,目前許多洪門組織正進行改革,海外部分洪門致公堂已經開始轉型成為慈善團體。
把秘密文件取回家裡後,張課桃便通過熟人介紹找到了老鄉張長水,請他幫忙翻譯一下這些秘籍。
看到秘籍,張長水大為震驚,此後便經常往張課桃家裡跑。而只有待解讀與釋意讓自己滿意了,張課桃才肯拿出其他抄本。
解讀過程中,張長水發現這些手抄秘籍詳細地介紹了天地會的情況,其中囊括天地會創始人道宗等會內人士近30幅圖像。
其後,張課桃陸續拿出的秘籍會薄抄本,主要包括《反清復明程》、《張萬將軍立天地會》、《反清復明口言程草》、《康熙甲寅反清復明志記》、《真言咒語全集》等近10冊。在所有的會薄抄本中,只有《真言咒語全集》張長水將其斷定為天地會創始人萬道宗張百通唯一的真跡手抄稿,因為其書法精妙。而其餘的為後期抄本,是非康熙時代天地會會內人士所為。
另外,張課桃還帶了一些「秘密的東西」讓張長水看,其中有五龍會(天地會)會碑1通、劍2把、印3枚。三枚印章分別刻著「佛法立天地會」,「天地會」,「五僧立日記」。
在英國不列顛博物館藏有一部天地會《會簿》,張長水查閱相關資料後,將張課桃給的文物與之比較,發現兩者內容相近。他意識到,張課桃這些文物所釋放的天地會信息體系完整,實屬罕見,為天地會研究難得的參考資料。
天地會保藏主後裔的秘密
動蕩年代,文物藏山洞,一晃幾十年
一個普通人家為什麼會擁有這麼多的天地會會簿秘籍?張長水對張課桃的家底產生了疑問。而這些問題,隨後他在會簿裡找到了答案。
原來,這些會簿秘籍是一位名為「張庭瑞」的清代人所有。此人是當時天地會的保藏主。而經過對其族譜等家族歷史資料的研究,張長水發現張課桃就是「張庭瑞」的後代!
據張長水介紹,原本這些秘藏被張課桃的母親許美擁女士藏在家裡。可是在動蕩年代,許女士擔心這些東西會惹是生非,便秘密將它們轉移,藏到了天馬山上的一個廟裡,可是後來又覺得不妥,又再一次轉移到高隱寺後的山洞中。
為了掩人耳目,許女士可是下了一番工夫。她曾對張長水說,當時她身上背著個背簍佯裝上山採茶,用油紙將會簿秘籍包起放在背簍裡,上下都用茶葉蓋住,以防有人搜身。就這樣把文物藏了幾十年,如果沒有張課桃提起,她也快忘了這回事了。
而後,張課桃表示要尋找天地會的遺址,張長水便根據會簿中的記載向其指出了幾個意向,建議到天馬山頭尋找。果不其然,張課桃陸陸續續在高隱寺附近,找到多處天地會遺蹟。這些遺址的發現,成了證明天地會起源地的重要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