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chaosTALK(chaosTALK)
第一句話,這是一篇關於拼多多未來「可能的」如何發展的暢想文,如果你關心的是今天的拼多多的話,可以不用看下去了,節約的是你的時間。
如果決定繼續讀下去的話,以下兩段話很重要,請用心感知:
一個概念:《有限與無限的遊戲》by James P.Carse
有限的遊戲,其目的在於贏得勝利;無限的遊戲,卻旨在讓遊戲永遠進行下去。有限的遊戲在邊界內玩,無限的遊戲玩的就是邊界。有限的遊戲具有一個確定的開始和結束,擁有特定的贏家,規則的存在就是為了保證遊戲會結束。無限的遊戲既沒有確定的開始和結束,也沒有贏家,它的目的在於將更多的人帶入到遊戲本身中來,從而延續遊戲。
一個暢想:Costco+Disney by 黃崢
如果我們暢想未來,拼多多將成為一個網絡虛擬空間和現實世界融合的「新空間」:如果以傳統企業類比,這個「空間」應該是Costco和Disney的結合體,它不光提供超高的性價比,更將娛樂性融入每個環節。
既然要從個人的角度來表達我對拼多多未來可能要做的事情的看法,先說明一下自己與拼多多的關係,來明確一下作為作者的視角:我不是拼多多的用戶,即使作為產品經理想要去體驗一把流程,也因為強迫症而無法下手,真的是逛了好久也下不了手一單,只能看著同事幫忙還原產品流程。
本文不會討論拼多多的用戶特性和規模,不會討論拼多多的商品真假和效能,不會討論拼多多的市值高低和趨勢,本文只會說拼多多讓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了什麼樣的行為。
如果我們拿今天來看的話,這句話也許可以描述為拼多多讓三億的中國人(人)用社交分享的方式(方式)購買了客單價很低的商品(行為)。
那我想要討論的未來,無外乎這句話中的三個可能的變量了,什麼人,什麼方式,什麼行為。
最近說拼多多的文章實在太多,感覺只要是個人就能說上兩句(比如此刻的我),但是討論的大都在於大眾如何定義和是否理解這三億人,和微信體系中一邊求創新一邊求生存的分享方式,和大家來拼夕夕比眼力的商品真假和山寨。
然後這些文章基本上是會先努力解決第三個變量,因為如果還是賣這樣的商品的話,無論用什麼方法賣給什麼人,我的良心都會痛的,這不是我想要的暢想文。
但是如果第三個問題可以一步到位解決的話,這些文章就大多就不會存在了,拼多多也不是今天的拼多多了,那麼在去往Costco和Disney的路上,即必須要開始一定的過渡階段了。
假設,我說的是假設,拼多多解決了商品的問題,那麼可以算是完成了部分Costco,可能會有大於三億的用戶通過不止社交的方式買到比現在好的商品,這是一個有限的局,不夠好玩,我猜肯定不是黃崢想要的。
一個無限的局,至少要未來的我能夠成為拼多多的用戶(用戶群體是動態變更增長的),至少要未來的我能夠對可以消費的內容滿意(行為對象是動態變更增長的),這才可能構成一個無限的局。
當我在做這些思考的時候,發現第二個變量在此刻變得非常重要,我覺得在此刻是不能變的,否則這就不是拼多多的未來了,是一家新公司可能的未來了。
無論是「拼」好貨,還是「拼」多多,「拼」在今天是體現在通過社交關係的拼團砍價的行為上,但是我想說「拼」其實在描述的是一種「參與感」,一種個體行為會對彼此結果產生影響的方式,然後個體之間的聯繫是建立在既有的社交關係上。
突然覺得「拼多多」在名字上,已經比「拼好貨」有大得大的大的未來了。
那麼拼多多就要用好這份暫為定量的參與感,讓方式兩邊的人和行為開始發生變化。
我來舉幾個例子(敲黑板,有點小重要):
小明的媽媽在拼多多上看到一個很划算的東西,然後把link分享到家族群,小明的阿姨看到後加入了拼團,小明自己對於這些東西是無感的,所以參與拼團是不可能的,但是偶爾幫忙砍個價還是算作一份家人的幫忙可以參與一下的。(這裡小明的媽媽和阿姨是三億分之二,小明是三億之外,小明和媽媽還有阿姨都積累了大於一次的參與感,媽媽和阿姨收穫了商品)
小明的媽媽在拼多多上又看到一個很划算的東西,但是不能通過拼團的方式購買,需要解開一個相關謎題完成購買,媽媽把link分享到家族群,並且特意@了小明幫忙解密,小明看了之後發現好像有點難度,隨即把link分享到了自己的班級群,然後學霸小超超解出了謎題,同時把謎題結果分享到了自己的朋友圈。(這裡小明的媽媽是三億分之一,小明和小超超是三億之外,小明和媽媽還有小超超都積累了大於一次的參與感,媽媽收穫了商品,小超超收穫了榮譽感)
小超超收到了一條拼多多的推送,只要解出一道新的更難的謎題,可以以超低價格買一件商品(這裡的謎題和商品是經過個性化計算的),小超超覺得有點難,背後商品是什麼在當時顯得不那麼重要,這個時候收到提示如果分享一個新的謎題給你的好友,如果他能夠解開新的謎題,那麼你和他可以都以更加低的價格或者免費獲得這個商品,然後小超超開始思考應該要分享給誰,因為商品本身已經不那麼重要。(這裡小超超已經成為了新的三億分之一,小超超和他的好友都積累了大於一次的參與感,小超超和他的好友都收穫了商品,小超超的好友收穫了榮譽感)
上面只是一個我暢想的例子(這裡的謎題只是例子,請想想遊戲,想想Disney),真實情況可能不一定會是這樣,但是我想說的是,基於這樣的可行性推導,我們是可以相信在通過社交方式建立的參與感是可以讓拼多多在之後上一個新的臺階的,因為如果只是關注方式兩邊的人和行為的話,那麼參與角色(無論是人還是行為)都是有限的,只有中間的方式能夠自我更迭並且繼續依仗社交方式提高效能的話,拼多多才有可能向Disney的方向發展,否則最多止步於Costco。
所以要完成黃崢對拼多多在空間上Costco+Disney的暢想,參與感是最重要的橋梁和催化劑。
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經通過上面的三個例子表達了我想要表達的重點,如果沒有完全get到的話,援引《有限與無限的遊戲》第一章中的幾句話來補充說明一下:
世界由比賽的界限精細劃分,而世界上的人則以資格分類。
每一個拼團或者砍價的規則(比如人數和時間的限制)是拼多多現在有限遊戲的界限,對現在可購買商品的需求和目標用戶潛在的非目標用戶的社交關係定義了現在拼多多有限遊戲的參與資格。我暢想的拼多多未來的無限遊戲在最外層是沒有目前這層界限的,但是無限遊戲中可以出現有限遊戲,所以類似的規則還會局部(空間/時間)存在,同時參與者的其實源頭不僅僅來源於現有用戶,而是動態更迭的,背後參與的目的亦是如此。
無限遊戲的參與者,如果他們參加就是自由參加;如果他們必須參加,就失去了參加的意義。
每一個拼團或者砍價的參與者,在拼多多現在的有限遊戲中是基本明確的購買訴求和幫忙訴求的集合,在參加的過程中是部分自由的。我暢想的拼多多未來的無限遊戲在參加者的訴求層面是絕對自由的,或者因為背後的訴求是動態變更不固定的,這樣無限的豐富性保證了訴求的自由性。
無限遊戲的過程中可以出現有限遊戲,但無限遊戲無法在有限遊戲中進行。有限遊戲無論輸贏,在無限遊戲參與者眼中都只是遊戲過程中的瞬間。由於有限遊戲的參與者以取勝為目標,因此參與者在遊戲中的一舉一動都是為了贏得遊戲。不是為了取勝的舉動,都不是遊戲的一部分。
每一個拼團或者砍價的發起時間和結束時間定義拼多多現在的有限遊戲中的起始,但是在這個有限局之前的用戶路徑和之後的用戶路徑是在那場無限局中的。我暢想的拼多多未來的無限遊戲是沒有全局的起始時間的,是沒有輸贏的,在參與其中的某一局有限遊戲的時候,並不以那一局有限遊戲的輸贏為輸贏,而只是因為想要參與而參與而已,輸贏只是有限局的附帶客觀結果,不影響無限遊戲的起始和輸贏。
能夠在我如此拗口的文字表述下看到這裡的都是真愛了,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帶給你一些新的視角,至少我主觀的覺得這篇文章在今天所有評價拼多多的文章裡算是客觀的了,因為沒有情感,因為都是廢話。拼多多的吸引眼球是因為他曝光了很多問題,但是這些問題不會因為沒有拼多多而不存在,這個世界還是這樣運轉,因為有利可圖,拼多多的整體曝光你可以說是讓中國社會倒退了二十年,畢竟滋養和助長了這些黑心商家,但是如果這個社會問題能夠通過拼多多的整體曝光從而得到治理,那麼這樣的曝光是否對中國社會有幫助呢,無論是小商家還是大平臺,只要是黑心的收益就應該受到譴責,而把假貨移除並且「合理」分發「山寨」是部分'fulfill社會價值的,這也是Disney之前Costco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