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東北歐地區有著三個並不起眼的小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它們又被合稱為「波羅的海三國」。別看這三個國家現在的領土面積不大,但是在受到俄羅斯帝國的影響之前,它們在東北歐地區的影響力都十分強大,特別是歷史上威名赫赫的立陶宛大公國,甚至一度成為當時歐洲地區面積最大的國家。
但是隨著俄羅斯帝國的擴張和崛起,三國的領土被壓縮至波羅的海一線,最終被沙俄所吞併,並且遭受著俄羅斯帝國的殘暴剝削。在近現代的東北歐世界格局之中,波羅的海三國往往與俄羅斯呈現出「獨立、聯合與再分裂」的歷史關係,而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三國民族與俄羅斯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歷史起源、民族文化與宗教信仰。
東北歐三國的文明起源
早在舊石器時期晚期,東北歐地區就有原始人類活動和定居的痕跡,此時這片土地還是宛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直到古羅馬帝國一統地中海地區的時候,生活在波羅的海附近的波羅的人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不僅保持著原始的多神族信仰,還開創了著名的「琥珀之路」,將當地的珍貴寶石——琥珀源源不斷的送往地中海沿岸和羅馬商人進行物質交換,現今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之中還設有琥珀博物館,以此來紀念波羅的人的卓越貢獻。
而開創「琥珀之路」的波羅的人正是早期拉脫維亞人和立陶宛人的先祖,至於愛沙尼亞人,他們的血緣關係更加偏近古芬蘭人,三國的先祖都曾經創造過屬於自己的輝煌文明。而俄羅斯人的先祖則是東斯拉夫人,他們在東進過程之中和拜佔庭帝國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由此深受古羅馬帝國文明的影響,這就導致兩者之間的文化差異如同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差距也越來越大。
在宗教信仰上,波羅的海三國也與俄羅斯人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愛沙尼亞人和拉脫維亞人信仰新教,而立陶宛因為深受波蘭民族的影響而信仰天主教;然而俄羅斯人由於深受拜佔庭帝國的影響,他們所信仰的則是東正教。正因為不同的宗教信仰,導致波羅的海三國的文字創造方式也迥然不同,他們使用拉丁文創造了屬於自己民族的文字,這就和以斯拉夫語為基礎創造文字的俄羅斯人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兩者之間很難進行溝通。
儘管相比於歐洲大陸的其他文明來說,東北歐三國的文明體系直到公元12世紀初才逐漸定格和成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深受內陸文明(斯拉夫人)的影響。隨著海上商業貿易的興盛,來自西歐的宗教文化、建築文化和商業文化逐漸在當地城市之中生根發芽,從這一方面來看,東北歐三國的文明發展反而與西歐走得更近。
而此時統一的俄羅斯民族國家甚至還尚未形成,莫斯科公國還在和其他俄羅斯公國逐鹿中原,因此這一時期的東北歐三國和俄羅斯人基本沒有什麼交集。受限於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俄羅斯人和東北歐三國之間有著大量荒無人煙的沼澤、森林以及寒帶苔原,因此在公元15世紀之前,東北歐三國在沒有外族侵擾的情況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果,而其中最為標誌性的代表事件就是立陶宛大公國的崛起。
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興衰與俄羅斯帝國的崛起
公元13世紀起,隨著裡加地區的利沃尼亞騎士團與普魯士的條頓騎士團的崛起,基督教騎士團對於當時還尚未形成國家並且還為視為「異教徒」的波羅的人構成了極大的威脅,也加速了立陶宛地區的聯合與統一。來自南立陶宛的明道加斯公爵在公元1230年前後統一立陶宛地區,建立了最初的立陶宛王國,並且隨後立陶宛開始了屬於自己的擴張道路。
實際上,立陶宛王國的擴張和蒙古人入侵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在蒙古人西徵的過程之中,基輔羅斯附近的大部分國家都被擊敗,在此時的東歐地區出現了一片空白的統治區域,此時的立陶宛王國由於未曾受到蒙古人的打擊,因此成為了東歐地區最為理想的權力繼承者。在蒙古帝國開始衰退時,立陶宛趁機插入了這片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廣大領土,並且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公元14世紀初,立陶宛王國使用外交與軍事兩方面的手段,最終形成了鬆散的「立陶宛大公國」。
不過隨著公元15世紀後期莫斯科公國的崛起,它已經成為了立陶宛大公國以及周邊國家的一大勁敵,尤其是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位時期,莫斯科公國吞併了左右搖擺的諾夫哥羅德封建共和國,並且立陶宛大公國的土地也屢遭莫斯科公國的蠶食。為了共同對抗這個強大的敵人,立陶宛大公國選擇與波蘭王國強強聯合,並且在公元1569年在盧布林籤訂聯邦條約,至此波蘭——立陶宛聯邦得以正式成立。
進入聯邦之後的立陶宛大公國依然保有了一部分的獨立地位,但是實際上位於主導地位的卻是波蘭王國,兩個國家的的強強聯合無疑改變了東歐地區的政治格局。公元17世紀初,波蘭——立陶宛聯邦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巔峰時期,它能夠單挑當時東歐地區的軍事強國,敢於公然和當時的軍事強國叫板,比如說在17世紀初著名的波俄戰爭之中,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軍隊甚至還曾經一度攻佔莫斯科,將俄羅斯帝國打得顏面無光。
但是波立聯邦的窮兵黷武掩蓋不了國力的日漸衰微。由于波蘭內部僵化的自由王選制與自由否決權嚴重影響了聯邦的發展進程,使得17世紀後期聯邦內部的經濟發展陷於停滯狀態,而伴隨著沙俄帝國對波羅的海沿岸出海口的爭奪,整個聯邦更是處於極度危險的邊緣。伴隨著公元1772年至公元1795年歐洲列強對波蘭聯邦的三次瓜分,立陶宛被沙皇俄國吞併,成為了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而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早在公元1721年的《尼施塔特條約》之中被彼得大帝所吞併,使得俄羅斯帝國終於在波羅的海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出海口。
由此可見,東北歐三國和沙皇俄國之間的關係並不緊密,直到公元18世紀才被沙俄以強硬手段予以徵服,而毫無疑問這種殘暴的殖民統治無法長期維持。由於長期以來東北歐三國和沙俄之間的文化、語言和歷史之間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隔閡,因此東北歐三國與俄羅斯帝國之間的關係可謂是同床異夢,一旦出現成熟的時機,那麼三國定會抓住一切可能的機遇宣布獨立。
獨立、聯合與再分裂——近現代東北歐三國與俄羅斯的舊怨新仇
公元1917年沙俄內部爆發的「二月革命」徹底推翻了沙皇俄國的君主專制統治,原先依附於沙皇俄國內部的很多東歐國家都紛紛宣布獨立,而東北歐三國也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幾乎在蘇聯「十月革命」爆發的前後,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依次宣布獨立,但是新崛起的蘇維埃政權又成為了威脅三國獨立的重要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蘇聯軍隊捲土重來,想要重新吞併三國,眼見曾經的盟友備受蘇聯的欺壓,此時的波蘭挺身而出,為盟友打抱不平。在轟轟烈烈的蘇波戰爭之中,蘇聯付出了被俘8萬人的慘痛代價,在華沙戰役之後,蘇聯不得不向波蘭求和,並且迅速改變與周圍國家的國際外交關係,在20世紀20年代先後承認了東北歐三國的獨立。
不過隨著列寧的逝世以及史達林的掌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雲開始籠罩在蘇德戰場的邊境。為了爭取足夠的緩衝地區,蘇德兩國在1939年8月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條約之中希特勒已經暗示愛、拉、立三國已經成為蘇軍的勢力範圍。於是在德軍閃擊波蘭之時,蘇聯除了大肆出兵吞併波蘭東部之外,還強迫愛、拉、立三國籤訂所謂的「互助條約」,並且在1940年6月接納三國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在德軍佔領期間,東北歐三國的不少人們都將德軍視為幫助他們獲得獨立的「救贖者」。毫無疑問,正是史達林在二戰所推崇的大國沙文主義,將芬蘭、羅馬尼亞等周邊國家推向了敵人的懷抱,而在位於東北歐的愛、拉、立三國看來,他們對於「大俄羅斯主義」有著天生的恐懼,生怕自己的民族文化淹沒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因此在德軍佔領時期,有不少本國的年輕人加入到反抗蘇聯的獨立運動之中,這就為日後蘇軍的捲土重來埋下了悲劇的伏筆。
1945年二戰結束之後,史達林開始三國內部的親德人士對進行全面清算,直到史達林去世之後,三國因為犯罪被流放至西伯利亞的人數總和加起來已經超過了20萬人,佔當時三國總人口數量的1/30,儘管迫於蘇聯強大的軍事威懾三國只能繼續留在蘇聯內部,但是這些舊怨新仇加起來所帶來的力量是十分頑固而強大的,在他們的印象之中,蘇聯帶給他們的只是一段不堪回事的黑色記憶。因此在1991年蘇聯解體前夕,最先提出獨立的國家不是鬧得最兇的烏克蘭,而是東北歐三國之一的立陶宛共和國,它成為了第一張倒下的多米諾骨牌,最後導致了整個蘇聯的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