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紀神交《色·戒》,再看李安的「色」和張愛玲的「戒」

2020-12-13 愛時尚的艾莉

01《色·戒》,兩個30年裡的張愛玲與李安

《色|戒》是張愛玲口碑最」不好「的一篇小說,全篇不到兩萬字,卻歷經了張愛玲30年的心血打造。

全書帶著特意的隔閡、疏遠和隱晦的「色」,同時充斥著滿世界的猜疑和試探的「戒」。戰爭年代黑暗背景與氣氛,讓「色」與「戒」這個世代矛盾完美結合。

「愛情」在國家情懷、暴力戰爭、本能情慾和社會道德中,充分的碰撞,凸顯出女性這群體在這個過程的傷害,以及對於「愛」的價值這個問題的終極拷問。

正如當年張愛玲本人在卷首語寫下的:

"這個小故事曾經讓我震動,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寫的過程中,絲毫也沒有意識到三十年過去了,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但是這本書的題材,取得更多的是社會價值觀的對立面——美人計、情慾、暴力……所以在1978年,小說《色|戒》出版後,就引起了眾人對《色|戒》與張愛玲的口誅筆伐。

那個時候,舉國上下都在高舉」紅色革命「,《色·戒》的出現,這是對於當時那些人愛國情懷的一種冒犯。

30年後的李安大導又「眾裡尋它」,改編了《色|戒》的同名電影——《色·戒》。著力把張愛玲隱藏的內容直白化,把」色」和「戒」這兩個矛盾,激烈的碰撞交融呈現到熒幕上。

雖然,電影一經上映,就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奪下最高獎——金獅獎,但是在國內大眾的眼中,《色·戒》仍是大逆不道,是對於傳統道德實實在在的「挑釁」。

畢竟那13分鐘赤裸裸,把張愛玲隱晦的情慾和「血腥」的暴力表現出來,對於諸多民眾來說,仍是挑釁和不可容忍的。

所以,儘管李安在國內上映的是刪減去那13分鐘的《色·戒》,在口碑上,它依舊無法擺脫「情慾」這個「肉片」的標籤。

02李安與他「假戲真做」的《色·戒》

拋去那些只看表面的評判,《色·戒》當之無愧是一部成就非常高的藝術大作。

就拿它的總導演李安來說,他對於人物和環境的體味上,絕對是我見過最為細膩的導演。他是當之無愧的寫實藝術大師。

從《飲食男女》、《臥虎藏龍》到我們現在說的《色·戒》,再到《雙子殺手》,他的每一個鏡頭都如行雲流水一般的揮灑自如。

對於他的電影的每一個鏡頭,李安都是力求「真實」——雖說明知是假,但也要求「真做」。

就像他自己陳述的一樣:

「《色·戒》所以得尺度都是真的,包括三輪車的拍照和上面的號碼。」

為了還原老上海的街道,他組件研究團隊,並與上海製片廠斥巨資花大手筆的重現上海老街。為了布置特工易先生的辦公桌以及桌子上的各種文具,都是真實的去全國上下收集。

李安對於《色·戒》,並非只是停留在還原和忠實於張愛玲的《色|戒》,而是帶著「李安式」的大刀闊斧,把西式東現的對照手法,把「色」與「戒」以及那段飛灰湮滅的歷史重現。

這讓龍應臺在於李安對話後,不禁多刷幾遍《色·戒》,看完感慨說道:

「如此濃烈的「色」,如此肅殺的「戒」,只有未刪減版才有李安作品真正的力量和味道。在《色·戒》中,李安是在還原一段飛灰湮滅的歷史。」

一如龍應臺的理解那樣,李安《色·戒》裡被刪減掉的13分鐘,那三場層次遞進的「動作戲」的精彩呈現,才讓王佳芝「愛」上易先生的整個邏輯和感情變得順暢,變得理所當然。

而刪去了那13分鐘,反而使得《色·戒》這個故事變得感情生硬,失去了本來的韻味。

03《色·戒》,色只是表面,情才是根本

《色·戒》與《色|戒》,這個很「不」張愛玲的故事,其實講的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句話概況就是——革命女特工王佳芝,本是奉命用「美人計」刺殺汪偽政府的特工長官易先生,但卻在這個過程中愛上了他,在就要得手之際選擇「犧牲」自己,放過了易先生。

在接二連三的花生感情戲,讓本該冷血不顧一切執行任務王佳芝愛上了目標易先生,就像張愛玲在故事中描繪的王、易之間的關係「定論」一樣:

"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係,虎與倀的關係,最終極的佔有。她才是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過程和結局,一如我們所想的那樣——那些流於表面的場景,就像是一個「愛上親日汪偽特工」的失敗一樣,「活該」王佳芝成為「犧牲」品。

張愛玲與李安給大眾呈現的都是那種在時代歷史這個大舞臺上,「小人物」們的抗爭和無奈,在理想破滅時的幻滅和悲切的孤獨。

在那段身不由己的「特殊」年代中:

什麼是「大義」?什麼是「愛國」?個人又該如何爭渡?

而這些問題,或許千人千面,每個都有著自己的答案。

而在《色·戒》中,張愛玲選擇了「家」,說到底,這本就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她們畢竟是女人,渴望沒有紛爭的和平,一份都屬於自己的愛情。

「都雲作者痴,誰又解其味呢?」

就像張愛玲在卷首語寫得——「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李安是一個溫柔細膩的人,追求每一個鏡頭都要真實,而他這部大作《色·戒》無疑是他一大代表。

如果你從《色·戒》中看到的只是情慾、暴力和黑暗,那麼,你可能要多看一遍。

相關焦點

  • 《安娜》VS《色·戒》:呂克·貝松與李安的故事角力
    來源:華夏時報《安娜》VS《色·戒》:呂克·貝松與李安的故事角力■李光鬥作為一個非常擅長表現女性力量和暴力美學的大導演,呂克·貝松的新片《安娜》在北美一上映就引發熱議。相比於《安娜》的「外放」型表達,另一位國際知名導演李安的諜戰題材電影作品《色·戒》的敘事顯得更為含蓄。《色·戒》的理智與情感VS《安娜》的故事套路一提到《色·戒》,或許很多人就會「色變」,眾所周知,這是一部「大尺度」電影。
  • 遲暮的佳人:《色·戒》中的老上海形象
    中新網12月29日電 臺灣《聯合報》副刊今天刊文,談及了《色•戒》中的老上海形象。原文摘錄如下:  友人葉月瑜──也是研究電影的名教授──來信說:「剛看完《色•戒》,覺得片中營造出來的老上海,很受你的《上海摩登》一書的影響。」我甚感驚訝,不大可能吧,我書中所描寫的是(20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正是這個都市「摩登」文化興盛的時代,而張愛玲筆下和李安鏡像中的上海,是(20世紀)四十年代被佔領的城市,應該略帶一種頹廢和敗落,不如三十年代那樣的繁華。
  • 《色,戒》講的不止是一個「情」字(組圖)
    很遺憾,內地版《色,戒》並不「色」,說它是情色電影都有些不恰當。昨日,記者一行在新東北影城看到了去「色」後的《色,戒》。觀影歸來,辦公室一片明亮,可三位老記內心仍停駐在那個灰暗、陰冷的關於色與戒的故事裡——  劉傑:色、戒二字,挺玄妙的,看電影打出這兩個字的字幕,從右到左,用逗號隔開,這裡面是不是學問挺大啊?  世明:張愛玲的原著《色,戒》中間就有「,」。
  • [圖]《色·戒》掀娛樂圈新高潮 跟風后遺症嚴重
    《色·戒》之後,有關它的一切,都成為「潮流」。   為了趕上這波潮流,如何和「王佳芝」湯唯認上「親戚」,成為娛樂圈必修話題。於是一個必然的程序表出現:作品必稱與《色·戒》有異曲同工之處,女星必指與湯唯有千絲萬縷聯繫,即便或褒或貶,總歸是娛樂圈中的一輪新「高潮」。
  • 從《生死諜變》到《色·戒》,時代文化邊界的鬥轉
    《色·戒》則與全球化語境下華語電影市場的重新整合關聯在一起。如果說2000年,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所取得的輝煌成功,成為了以古裝武俠為主要特徵的「中國大片」攫取全球電影市場份額的主要範本的話,那麼2007年李安則以《色·戒》開創了另外一種整合範式。
  • 湯唯:《色-戒》八個月體會別人一生的起伏(圖)
    接連多場尺度驚人的情慾戲,更是震驚威尼斯——歡迎從「斷背山」的伊甸園來到東方冒險家的愛之地獄,這裡是大旨談情的《色,戒》,這裡是湯唯的至高起點。毫無疑問,李安許了湯唯一個未來,世界會還她一個公道。  由於湯唯對《色,戒》太過重要,李安對她嚴加保護,想盡辦法讓她與媒體隔離,遠離八卦是非。此前她僅在上海丟出過一句心得,「一輩子一個王佳芝足矣。」
  • 專訪李安御用編劇,《色,戒》編劇王蕙玲
    答:是啊,李安是試圖從床戲中說一點人生哲學。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一開始的強橫凌虐,是在展示老易雄性主宰優勢的心情;後來的體位變化,則兼具了男性情緒扭曲以及女性身心變化,主客易位的複雜關係,李安試圖從人體美學讓人們看見以及,情慾人生因而有了對照與對話。 李安用「走過地獄」來形容自己的拍戲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 透析《色·戒》內涵:色難當頭,靈與肉的焦灼
    張愛玲以獨特的藝術視角構思出《色戒》中王佳芝這一藝術形象,在男權意識中,色戒的範疇是屬於男性的,而文本以女性視角出現,色難當頭,使其糾纏在革命與情感漩渦之間,面對男權話語對其靈與肉的折磨,王佳芝最終飛蛾撲火走向毀滅。和以往故事原型和常態下的思維方式不同,張愛玲筆下的王佳芝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打破模式化思維。
  • 美國金球獎公布提名名單 《色·戒》入圍最佳外片
    美國金球獎公布提名名單 《色·戒》入圍最佳外片 2007年12月14日 00:25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色·戒》王佳芝的原型,結局比電影還慘,為何女人總是愛渣男?
    《色·戒》作為李安導演的名作之一,不僅因為電影裡大膽的劇情,更是因為對人物形象和心理的刻畫,讓觀眾產生了共情。電影裡的女主角王佳芝,是兩個女人靈魂的疊加,像億萬女人內心的魅影,讓人想要去觸碰,又不敢靠近。
  • 文化周刊 難以改編的張愛玲
    正是因為張愛玲的作品改編是塊「燙手山芋」,所以一般敢於挑戰並獲得很大影響的,都是影視圈的高手,除了許鞍華之外,其他導演有李安,侯孝賢,關錦鵬……張愛玲的作品不少,但被成功改編的影視劇並不算多,正是因為這幾位港臺導演的創作,張愛玲才能在影像時代的幾個時期,藉助視頻內容這個載體,一次次被提到,提醒人們進入她創造的那個真實、清冷、孤獨的情感世界,擁有一種平心靜氣的獲得感
  • 到底是李安和張愛玲將王佳芝說扁了,還是你一直誤解了她的愛情?
    她,這樣的女子,如何看待她人生中的三個男人:先有鄺裕民,再來是梁潤生,最後是易先生。也許仔細看她看他們的眼神,比聽她對他們說什麼還來的真實而傳神。「色易守,情難防」一直是張愛玲對愛情的極度詮釋。這算是肉慾與神交的對照?真實的寫出一個女子在靈與欲之間的掙扎。這樣的安排不知是導演李安的幽默,還是原著張愛玲的趣味?在槍決前的那一眼,王佳芝看著鄺裕民,不知心裡想著的是誰?
  • 在德國譯介《色戒》,張愛玲真的「幾乎不能被翻譯」嗎?
    集中共收五篇:洪素珊(SusanneHornfeck)和我合譯《色·戒》、《傾城之戀》,《留情》;包惠夫(Wolf Baus)譯《封鎖》和《等》。 書後有素珊寫的後記,部分資料由我提供。德文版《色·戒》,2008這本書的催生者其實是李安——李安的電影在歐洲很受歡迎。
  • 《食客》壓倒《色·戒》奪冠 韓國票房淡季創奇蹟
    影片不僅再次讓觀眾感受到了許英萬作品經久不衰的魅力,此前一直徘徊在二線的演員金康宇和初登影壇的李荷娜都得到了人們的喜愛;07年前後陸續還有《京義線》和《假面》兩部主演作推出的金康宇可謂迎來了自己的全盛時代。  另一面,李安導演的話題獲獎作品《色·戒》首個周末觀影人次約為27萬,其上映規模接近《食客》的3/4。
  • 劉宏偉律師「三戒」
    《紅樓夢.第二八回》:「便有一二分錯處,你倒是或教導我,戒我下次,或罵我兩句,打我兩下,我都不灰心。」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學習、生活和工作的環境中,也就是坊間說的「紅塵」,誰能做到「戒」,可以說是就能修得圓滿。
  • 《安娜》VS《色戒》:呂克貝松與李安的故事角力
    相比於《安娜》的「外放」型表達,另一位國際知名導演李安的諜戰題材電影作品《色·戒》的敘事顯得更為含蓄。《色·戒》的理智與情感VS《安娜》的故事套路一提到《色·戒》,或許很多人就會「色變」,眾所周知,這是一部「大尺度」電影。
  • 神作:《戒之在色賦》,全文釋義篇!
    6.個個中庸記得,九經忘遠色之經; 人人論語讀完,三戒昧少時之戒。血氣多緣未定,智愚哪得不移。《論語》(古代讀書人的必讀經典,《論語》中說「君子有三戒」中,首先就提到「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29.戒得心中如鐵,法網詎罹; 色原頭上從刀,殺機已露。
  • 《色,戒》《南京》入圍美國國家評論協會大獎
    科恩兄弟的《老無所依》以壓倒性優勢囊括最佳影片、改編劇本、群像演技三項大獎,《色|戒》《南京》分別入圍最佳外語片、紀錄片。  今年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稍作了改革,將最佳影片與Top10影片、最佳外語片與Top5外語片、最佳紀錄片與Top5紀錄片分離開來——實際上是為這三大獎項各增設了一個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