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色·戒》,兩個30年裡的張愛玲與李安
《色|戒》是張愛玲口碑最」不好「的一篇小說,全篇不到兩萬字,卻歷經了張愛玲30年的心血打造。
全書帶著特意的隔閡、疏遠和隱晦的「色」,同時充斥著滿世界的猜疑和試探的「戒」。戰爭年代黑暗背景與氣氛,讓「色」與「戒」這個世代矛盾完美結合。
讓「愛情」在國家情懷、暴力戰爭、本能情慾和社會道德中,充分的碰撞,凸顯出女性這群體在這個過程的傷害,以及對於「愛」的價值這個問題的終極拷問。
正如當年張愛玲本人在卷首語寫下的:
"這個小故事曾經讓我震動,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寫的過程中,絲毫也沒有意識到三十年過去了,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但是這本書的題材,取得更多的是社會價值觀的對立面——美人計、情慾、暴力……所以在1978年,小說《色|戒》出版後,就引起了眾人對《色|戒》與張愛玲的口誅筆伐。
那個時候,舉國上下都在高舉」紅色革命「,《色·戒》的出現,這是對於當時那些人愛國情懷的一種冒犯。
30年後的李安大導又「眾裡尋它」,改編了《色|戒》的同名電影——《色·戒》。著力把張愛玲隱藏的內容直白化,把」色」和「戒」這兩個矛盾,激烈的碰撞交融呈現到熒幕上。
雖然,電影一經上映,就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奪下最高獎——金獅獎,但是在國內大眾的眼中,《色·戒》仍是大逆不道,是對於傳統道德實實在在的「挑釁」。
畢竟那13分鐘赤裸裸,把張愛玲隱晦的情慾和「血腥」的暴力表現出來,對於諸多民眾來說,仍是挑釁和不可容忍的。
所以,儘管李安在國內上映的是刪減去那13分鐘的《色·戒》,在口碑上,它依舊無法擺脫「情慾」這個「肉片」的標籤。
02李安與他「假戲真做」的《色·戒》
拋去那些只看表面的評判,《色·戒》當之無愧是一部成就非常高的藝術大作。
就拿它的總導演李安來說,他對於人物和環境的體味上,絕對是我見過最為細膩的導演。他是當之無愧的寫實藝術大師。
從《飲食男女》、《臥虎藏龍》到我們現在說的《色·戒》,再到《雙子殺手》,他的每一個鏡頭都如行雲流水一般的揮灑自如。
對於他的電影的每一個鏡頭,李安都是力求「真實」——雖說明知是假,但也要求「真做」。
就像他自己陳述的一樣:
「《色·戒》所以得尺度都是真的,包括三輪車的拍照和上面的號碼。」
為了還原老上海的街道,他組件研究團隊,並與上海製片廠斥巨資花大手筆的重現上海老街。為了布置特工易先生的辦公桌以及桌子上的各種文具,都是真實的去全國上下收集。
李安對於《色·戒》,並非只是停留在還原和忠實於張愛玲的《色|戒》,而是帶著「李安式」的大刀闊斧,把西式東現的對照手法,把「色」與「戒」以及那段飛灰湮滅的歷史重現。
這讓龍應臺在於李安對話後,不禁多刷幾遍《色·戒》,看完感慨說道:
「如此濃烈的「色」,如此肅殺的「戒」,只有未刪減版才有李安作品真正的力量和味道。在《色·戒》中,李安是在還原一段飛灰湮滅的歷史。」
一如龍應臺的理解那樣,李安《色·戒》裡被刪減掉的13分鐘,那三場層次遞進的「動作戲」的精彩呈現,才讓王佳芝「愛」上易先生的整個邏輯和感情變得順暢,變得理所當然。
而刪去了那13分鐘,反而使得《色·戒》這個故事變得感情生硬,失去了本來的韻味。
03《色·戒》,色只是表面,情才是根本
《色·戒》與《色|戒》,這個很「不」張愛玲的故事,其實講的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句話概況就是——革命女特工王佳芝,本是奉命用「美人計」刺殺汪偽政府的特工長官易先生,但卻在這個過程中愛上了他,在就要得手之際選擇「犧牲」自己,放過了易先生。
在接二連三的花生感情戲,讓本該冷血不顧一切執行任務王佳芝愛上了目標易先生,就像張愛玲在故事中描繪的王、易之間的關係「定論」一樣:
"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係,虎與倀的關係,最終極的佔有。她才是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過程和結局,一如我們所想的那樣——那些流於表面的場景,就像是一個「愛上親日汪偽特工」的失敗一樣,「活該」王佳芝成為「犧牲」品。
張愛玲與李安給大眾呈現的都是那種在時代歷史這個大舞臺上,「小人物」們的抗爭和無奈,在理想破滅時的幻滅和悲切的孤獨。
在那段身不由己的「特殊」年代中:
什麼是「大義」?什麼是「愛國」?個人又該如何爭渡?
而這些問題,或許千人千面,每個都有著自己的答案。
而在《色·戒》中,張愛玲選擇了「家」,說到底,這本就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她們畢竟是女人,渴望沒有紛爭的和平,一份都屬於自己的愛情。
「都雲作者痴,誰又解其味呢?」
就像張愛玲在卷首語寫得——「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李安是一個溫柔細膩的人,追求每一個鏡頭都要真實,而他這部大作《色·戒》無疑是他一大代表。
如果你從《色·戒》中看到的只是情慾、暴力和黑暗,那麼,你可能要多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