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包總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今日,咪蒙微信公眾號顯示已「自行」註銷。
此前,咪蒙出了一篇「寫實」文章《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在朋友圈刷了屏。文章描述了一個出身底層、毫無資源的高考狀元,大學艱辛求學,畢業後使出渾身力氣艱難打拼,最後卻依然鑽不出社會冰冷與堅硬的階層巖石,不幸患病去世的悽婉故事。
文章達到了她們想要的「爆款」的效果,但卻被爆文章內容純屬虛構!這種不正的做法引發了各界的指責,也引來了懲罰——2月1日,咪蒙團隊宣布咪蒙公眾號停更2個月、咪蒙微博永久關閉。
到今天,進一步爆出公眾號「咪蒙」和旗下矩陣號「才華有限青年」均已註銷,咪蒙小號「好疼的咪蒙」也清空了所有內容。
這意味著,這家曾經非常紅火的自媒體創業公司,接近死去。
有報導提到,咪蒙微信公眾號粉絲超過1000萬、日活超過300萬。不得不說,咪蒙創業取得的成績是相當不錯的,但一夕坍塌,令人唏噓。
咪蒙的成名手法是掀起焦慮的心靈雞湯。她們極少去思考傳遞內容的社會價值,而是在誘導用戶傳播,引爆流量和裂變傳播的套路上玩到爐火純青。她們非常善於利用和操縱普通人人性裡的弱點與瑕疵,為此不惜系統性造假和欺騙。
這無疑是一條獲取流量的「捷徑」。
最近的「寒門之死」故事,不過是又一次登峰造極的杜撰與欺騙。也許稱不上社會「毒藥」,死不了人,但咪蒙這樣毫無顧忌和節制地「消費」人們內心已越來越稀缺的那點僅存善意和溫存,且對社會整體價值並無半點增進,本質上是在把整個社會往愈來愈冰冷堅硬的淵藪裡推——這是一條如假包換的邪路。
前紐約市長布隆伯格在一次演講中如此闡述自己為何不支持川普:「他在選舉中利用人們的偏見與恐懼,給美國社會造成的分裂與破壞是我所未曾見過的。共和黨的締造者亞伯拉罕·林肯希望人們追求心中的天使,而川普激發的卻是心底的惡魔。」
咪蒙們利用和激發的,本質也是人性的弱點和人類心底的邪惡。長遠來說,這會造成社會的巨大破壞和傷害。也許這種非市場化的「處決」方式存在爭議,也許咪蒙罪不至死,但以她們的創業路數而言,即使她們今天僥倖過關,終有一天社會與經濟規律仍將重重懲罰她們,她們的死去其實是註定的。
2018年還有很多創業公司以各種方式在死去,或者正在死去的路上。
最大和最縹緲的泡沫故事率先破滅,如共享單車——曾經估值30億美元的摩拜,最終賣身美團,但半年不到的時間就造成了30億元以上的虧損;ofo拖欠了上千萬用戶的押金,最終還是破產了……那些資本催熟的獨角獸,竟然是毀滅價值的怪獸。
進入2019年,又一隻畸形的獨角獸死了。它原本想要悄悄地死去,但架不住它當初的光環:創造世界最快融資記錄的獨角獸,所以還是很快被人發現了。
它有一個很溫馨的名字:愛屋吉屋。風投們像害怕世界末日一樣地拎著錢袋卑微地擠在公司門口。愛屋吉屋創造了一個世界記錄:從A輪到E輪只花了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累計融資3.5億美元,估值超過10億美元。
但,騎白馬的未必是王子,他也可能是唐僧。目前,愛屋吉屋的官方網站和App都已停止運營。搜索「愛屋吉屋」,顯示的結果是「一樓房東」——這是一家提供房屋租賃中介服務的公司。愛屋吉屋APP顯示的是「伺服器迷路」。
這一切的跡象都表明,這家曾經號稱顛覆房產中介的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已經死了。
市場上最經典的評論是:對於一家網際網路企業來說,這是自己給自己悄悄的開了最後一槍,沒有和任何人道別。
似乎有些悲壯,但回顧愛屋吉屋的短暫「人生」,我們不難發現,這不過是近幾年風投挾持和催促創業項目的又一個泡沫和毀滅價值的故事的翻版。
在資本瘋狂的迷幻與催促下,愛屋吉屋迅速脫離了「早出晚歸、揮汗如雨」的創業本質,開始了大規模的燒錢比賽——通過高額補貼、燒錢搶市場的打法——這也是滴滴和共享單車們都用過的手段——2014年底,在上海市場打出「租客佣金全免」的策略,一度為它贏得了28%的市場份額,短暫衝到市場第一;另一方面,投入廣告轟炸,請來喜劇明星蔡明代言,對一線城市展開高密度投放,等等。
愛屋吉屋的思路與它的滴滴前輩們如出一轍,就是用燒錢帶來的價格、速度和規模打擊競爭對手,甚至把對手逼死,賺錢完全不是考慮項,而這一切的能力來源則是一輪又一輪的資本融資。而另一個角度,它用速度和規模吸引下一輪的資本,一輪一輪的融資變成了它們運營企業的首要目標。
愛屋吉屋創造的這個融資速度世界紀錄與燒錢速度世界記錄,無疑是對企業存在的本質——創造價值——的巨大諷刺。
2015年5月,愛屋吉屋殺入上海租房市場的前三,僅次於中原和鏈家,而這也是它輝煌的頂點。今天,中原和鏈家穩紮穩打地經營,愛屋吉屋燒光了3.5億美元,什麼也沒留下。
和近幾年的很多創業公司一樣,愛屋吉屋的創始人黎勇勁和鄧薇來自網際網路領域,還曾經創立過網約車品牌「大黃蜂打車」。在滴滴兇猛的進攻下及時止損,轉而進入房地產行業——這賽道足夠性感,且貌似沒有那麼強大的對手。他們熟悉移動網際網路的玩法,自詡老司機,似乎拿到了「降維打擊」的神器,只需如法炮製,拼命燒錢,再次藉助資本的兇悍幹掉其他人,他們就贏了。
愛屋吉屋短時間內擴張了1.6萬名房產經紀人,這些經紀人再去面對無數的業主和租客;但愛屋吉屋這些網際網路出身的管理層,根本不具備管理這些「髒活累活」業務的能力,他們以為業務流程只需要開發幾款軟體就能夠完成,他們甚至蔑視幹「髒活累活」的生產方式——鏈家花了15年時間,才把團隊和業務模式打通,他們要顛覆這些。
在愛屋吉屋的案例上,最終是笨重的、又苦又累的中原和鏈家贏了,他們在堅持踏踏實實經營的基礎,引入了數位化改造,實現了真正的創新。
在瘋狂的2014、2015年,浮誇的創業和浮躁的風投資本都在追求「唯快不破」,競爭性的賽跑也越發激烈,速度讓他們忘記了創業的本質。
資本過處,寸草不生。
但他們燒毀了大片大片的草原,最後自己也沒活下來。
何止是愛屋吉屋,滴滴、某咖啡、某在線英語等等,今天還活著獨角獸,不過是資本訊速餵大的怪獸,他們不是市場自由競爭的勝者,沒有真實的競爭力、沒有紮實的根基。
滴滴的故事,就是一個經典的創業假榜樣。滴滴在資本狂熱追逐之下,合併了快的、優步中國等競爭對手,在幸運(真的只是幸運?)通過官方反壟斷審查後,成為事實上的網約車的壟斷者。憑藉這個市場地位,如今估值500億美元。
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家什麼經營也不做,單靠燒錢壟斷市場而誕生一家幾千億市值的「企業」。
在這個過程中,資本做了什麼?社會價值增加了什麼?
玩法很簡單:從不考慮盈利,而是近乎瘋狂的比賽燒錢,只為消滅任何已進入者和新進入者,壟斷市場,然後壟斷利潤(對消費者加價)。這個創業成功過程,比拼的,其實只是燒錢的膽量與速度。
進入2019年,滴滴開始「關停並轉」:整體裁員15%,涉及人數2000人左右。媒體曝出滴滴出行2018年的財務數據——2018年全年虧損高達109億元。龐然大物和成功壟斷者的滴滴,終究逃不過規律啊,它終究要面對它的生存危機。
這幾乎是必然的結果:在它們成長的過程中,早已成為被資本綁架甚至沆瀣一氣狼狽為奸的「角鬥士」,它所要考慮,所要做的,不是盈利,不是為用戶提供價值,而是殘忍殺戮競技場上其他所有同類,以換取迷幻的歡呼與泡沫一樣的估值。
但角鬥士終究是角鬥士,他們只是看臺上羅馬貴族下注的籌碼而已,絕大多數最終的命運都是死亡,哪怕你是最強的那一個。
結語
曾經火熱的咪蒙,死了。
全世界獨角獸裡最快的那一隻,也掛了。
這兩者看似風牛馬不相及,但其實死因是一致的:他們的創業,都沒有走正道,而是一條邪路。
他們都試圖抄捷徑。但創業沒有捷徑可走。最後你都會發現,經濟規律會懲罰你把你所有抄的近道,都必須從頭補回來。甚至,連補回來的機會都不給你。
創業不是遊戲,是經濟活動,受最傳統的古典經濟學常識和規律的約束。所有創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要素,都是創始人與團隊的睿智、勤奮、正直和誠信。但這些年隨著嗜血資本的強勢介入,創業越來越脫離本質,已完全不再強調創始人與團隊的天分、勤懇、腳踏實地,轉而異化成一種純粹的金融遊戲,比燒錢,最快速度燒死同領域的其他人,壟斷市場後,再以壟斷定價向市場收回過去所有投入。
這種玩法,已根本不是創業,而是作惡,以萬骨之枯,換取一家坐天下後近乎醜陋和猙獰的稅收利潤。滴滴是這種畸形模式打造的怪獸典型,而膜拜、ofo、RX咖啡、愛屋吉屋則是這種模式下跟進的另一批大同小異的畸形兒。某種意義上,這種企業根本都算不上企業。因為他們不是「經營」出來的,而是殺人放火殺出來的。
至於咪蒙,沒有前面那批那麼極端。咪蒙還是倚重並藉助了創始人的才華與能力。但咪蒙在充分挖掘、挑起、放大和利用人性裡的那些弱點、瑕疵與不堪。這絕非正道,根本上也是在試圖抄捷徑。古典經濟學要求的那些創業的基本要素,尤其社會價值的帕累託最優、創始人與團隊的腳踏實地,揮汗如雨,仍被咪蒙拋諸了腦後。
再說大一點,如果一個國家也算作一家企業,那中國過去四十年的奇蹟,也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抄捷徑。
過去一個世紀,人類所有重大的發明創造,很少與我們有關。不能正確認識這點,而是對過去所謂奇蹟的沾沾自喜,上帝也不能保證,哪天經濟規律與常識跳出來,要求你把過去所有抄的近路補回來,甚至加倍懲罰你。
愛屋吉屋,一家曾創造2年融資2.7億美元的明星地產公司,曾被行業譽為顛覆者,沒想到僅僅5年就關門了。
現在,該公司的官方網站和App都已停止運營。在搜尋引擎上搜索「愛屋吉屋」,顯示的結果已經變成「一樓房東」——一家提供房屋租賃中介服務的公司。而愛屋吉屋APP,則顯示「伺服器迷路」。
滿腔抱負的愛屋吉屋
其實愛屋吉屋的創始團隊毫無地產基因,甚至「不喜歡混地產圈子」。愛屋吉屋的兩位聯合創始人黎勇勁和鄧薇,都出身於視頻網站土豆網,分別擔任土豆網原COO及CFO、土豆網前高級VP。鄧薇在接受採訪時還放言:「自己並不喜歡混地產圈子,跟行業前輩們就像是平行線——不能相互理解。」而她對愛屋吉屋的定義,是「行業的鞭策者」。
其實在土豆被優酷合併後,兩人曾參與過國內的網約車大戰,創立過網約車品牌「大黃蜂打車」,專攻上海一座城市的出行市場。而這種單點突破的商業策略加上先發優勢,上海本土打車品牌大黃蜂一度讓滴滴非常頭疼。所以在拿到騰訊融資以前,滴滴在上海只能跟著大黃蜂亦步亦趨。
敏感的商業嗅覺,也讓他們適時離開了共享出行市場。2014年,在出行市場徹底被滴滴拿下前,黎勇勁和鄧薇創立了愛屋吉屋,並迅速走紅。由於有兩位創始人的商業背書,加上一線城市火熱的地產市場,愛屋吉屋在15個月內完成了從A輪到E輪的融資,累積資金3.5億美元,估值也水漲船高到了10億美元以上。而為愛屋吉屋輸血的VC也都大名鼎鼎——高榕資本、順為資本、GGV紀源資本、晨興資本、淡馬錫、高瓴資本等等。
但一位投資界人士表示,像愛屋吉屋這樣一年內就融到E輪的創業公司,必然面臨投資人考核壓力,必須拿出更好看的業績數據給投資方看,才可能拿到新一輪融資,一味地畫餅是不可持續的。
所以在拿到大筆資金後,愛屋吉屋和所有的O2O企業一樣,開始了大動作。
一方面,擁有了雄厚資金實力,愛屋吉屋開始了補貼、燒錢換市場的方法。2014年年底,依靠「上海租客佣金全免」的補貼策略,在租房市場份額分散的上海,愛屋吉屋快速拿下了整租市場中28%的市場份額,躍居第一。
另一方面,在雄厚資金的實力支持下,愛屋吉屋開始了廣告轟炸。2015年春節,愛屋吉屋選擇著名喜劇明星蔡明代言其租房佣金減半的廣告,對城市展開高密度轟炸。一時間,愛屋吉屋常常與「租房」一詞同時出現。
這一年也成了愛屋吉屋快速擴張的一年。據界面新聞報導,2015年5月,愛屋吉屋在地產殺入上海前三,僅次於中原和鏈家,同年9月,愛屋吉屋的二手房交易達到2400多套,僅次於鏈家的4000多套,排名上海第二。
「那個時候,愛屋吉屋完全有幹掉鏈家(成為上海第一)的可能,」一位接近愛屋吉屋管理層的業內人士稱,「這也是愛屋吉屋的目標,如果在大本營都沒法做到市場前幾位,怎麼證明模式的先進?」
但在接下來的競爭中,愛屋吉屋非但沒有取代鏈家,反而掉隊了。根據第三方機構「雲房資訊」的統計數據,2016年上半年,愛屋吉屋的二手房成交量為3980套,排名上海第七,排名第一的鏈家為25106套。很顯然,在差距拉開的過程中,以「顛覆者」姿態出現的愛屋吉屋非但沒能顛覆市場,反而無法再與鏈家相提並論了。
問題出在哪裡
愛屋吉屋眼中的飛機大炮,輸給了他們眼中的小米步槍,問題出在哪兒了?
273天拿到2億美元風投、15個月完成A輪到E輪融資,愛屋吉屋創始人黎勇勁在高節奏完成擴張、融資的時候,也要面臨一個急需改善的問題——持續虧損。
當時,鄧薇曾自豪地說:「我們的每一個季度,就是別人的一整年!」之後,在一年多時間裡發展出1.6萬名員工的愛屋吉屋,便把戰火帶出上海,燒到了北京、廣州,以及天津、武漢、成都等城市。
為了提高中介們的積極性,愛屋吉屋一度把經紀人的提傭比例提高至高達65%,愛屋吉屋僅獲得一小部分的業務提成。
問題隨之而來。
由於員工人數眾多、運營成本巨大,愛屋吉屋手裡的現金不夠燒了。2016年1月,愛屋吉屋調整經紀人薪酬水平,宣布放棄低佣金模式,並停止租客租房佣金免費政策。
隨之而來的就是愛屋吉屋市場佔有率急速下滑。2016年3月,愛屋吉屋在上海大本營的市場份額3月跌至2.3%,4月下滑到1.5%,北京市場份額5月跌至2.03%,6月下滑到1.46%。儘管這時候的愛屋吉屋已經把佣金抽成上調到了行業的平均水平,但仍然沒能走出虧損的泥潭。
黎勇勁和鄧薇見識過燒錢燒出一片市場的滴滴,但自己的愛屋吉屋卻沒有用錢砸出他們想要的份額。在手頭的現金燒完後,愛屋吉屋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市場份額不增反降。大額開支和低份額帶來的微薄收益開始把公司拖向「深淵」。
愛屋吉屋的失敗分析
資本如何影響創業者和公司的命運,在起伏時顯得格外清晰。作為摩拜單車的早期投資人之一,熊貓資本合伙人李論曾經說過,資本的初心是好的,但有時會讓人用力過猛。顯然愛屋吉屋也能夠深刻體會到這一點。
一位接近愛屋吉屋管理層的業內人士曾向界面新聞透露,愛屋吉屋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在最有能力的時候鞏固上海市場。當時愛屋吉屋手握大量現金,經紀人拿著業界最高的底薪,兵強馬壯,卻把大量精力分散在開拓廣深市場,乃至後來進入重慶、成都、武漢等城市。
數個城市的運營成本共同累加,卻沒法帶來有效的業績收入,反而讓愛屋吉屋失去了上海市場的相對優勢,將第二把交椅拱手讓出。
這樣多點開花的商業策略其實是一次不成功便成仁的嘗試。要麼愛屋吉屋能夠順利地同時拿下多地市場,要麼就被這長長的戰線拖累。根據云房資訊的數據,愛屋吉屋在北京和深圳的市場份額排名分別為第5和第17,與巨頭的距離非常遙遠。
但在鄧薇看來,自己不光有自己的抱負也有苦衷。她說,每次被老闆「拿刀架在脖子上」,必須出去投錢;投出去了又開始往回撤,每次都如履薄冰。布局全國一年後又要退回上海,愛屋吉屋的自救仍然失靈。裁員再所難免。
在愛屋吉屋2016年不斷裁員的同時,鏈家卻在北京舉辦了一次盛大的15周年慶。當時,在鄧薇看來,鏈家花了15年把整個模式打通了,不僅熬過了一個又一個的調控,而且用五年時間完成了數據化的改造。
如今再看,鄧薇和黎勇勁過於迷信網際網路顛覆產業的能力,缺乏傳統產業的尊重也是愛屋吉屋的一大命門。比如,愛屋吉屋對線下門店布局的輕視。
雖然鏈家、中原地產等傳統線下模式看起來非常笨重,開店成本很高,但實際上這些點能很好的抓住周邊的房源。對於非標品的二手房領域,抓住房源某種程度上就抓住了全部。而愛屋吉屋的線上模式,忽略了線下,很容易遭遇「飛單」。即一些經紀人與房東「串聯」,私下交易,愛屋吉屋甚至也得不到。
可惜的是,當愛屋吉屋意識到這一點時,為時已晚。到後來,虧損越來越多的愛屋吉屋為了企業能夠繼續堅持運營,還強制讓自己的員工「入夥」。
據該公司內部員工稱,愛屋吉屋會要求他們籤一份「合同」,不給錢的員工他們就立刻解僱。這反而更讓外界意識到愛屋吉屋不行了。
從一家明星創業公司到關門大吉,愛屋吉屋只用了4年時間,除了燒光3億美元,讓一個網際網路地產中介神話破滅外,什麼也沒有留下。
至道中國,12年歷史
由有實踐經驗的房地產及運營領域領先者組成
團隊50%來自甲方
核心合伙人來自英國、澳洲、香港
富有國際視野和國內落地能力
至道中國與國內其他策劃諮詢機構區別在於
把握房地產下半場趨勢
深度聚焦「房地產+」最具潛力的
「文旅+康養」兩大領域
以「模式定位 + 建築規劃 + 營銷策略 +
運營落地 + 資源整合」服務模式
輸出諮詢和運營整合服務
提供創造性解決方案
聲明:我們推送的每一篇文章都會註明來源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有侵權請聯繫微信號bobby477,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並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