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而我覺得,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咪蒙的「良心」與社會基本道德的距離。
近日一篇題為《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的「鴻篇巨製」,讓我們再次深刻認識習慣於消費別人苦難和吃人血饅頭的咪蒙,「良心」真的不痛嗎?
《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描述的是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本科選擇了會計專業,畢業後不斷打工賺錢補貼家裡,最終染病去世的故事。目前該文已被禁封。
圖/《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文章截圖
標題中「寒門」「狀元」「死」三個關鍵詞已經足夠吸引絕大多數年輕人的眼球。當下,社會階級固化之說甚囂塵上,文章字裡行間體現的所謂「年輕人的絕望」「貧富差距的鴻溝」,更是緊扣甫出校門初入社會、「指點江山揮斥方遒」而不得的青年人心弦。他們往往忽視自身學識能力的不足和經驗積累的欠缺,片面的將自己沒能一下子創下偌大成就歸結為缺乏長輩蔭庇或階級差異。
實際上,儘管魏晉南北朝時期號稱「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但是一千多年後的如今,早已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哪來那麼多的門第階級之說?
這其中,咪蒙之流無疑扮演著不甚光彩的角色,他們或描繪某種物慾橫流的所謂「上層社會」以此渲染一種過度的物質追求氛圍,或放大差距製造地域割裂和社會群體矛盾,或塑造杜撰一些造富傳說引得青少年浮躁不止。
總得來說,就是對某些人物或事件加上大量藝術加工似是而非的給我們強行灌輸價值觀,甚至乾脆把一些社會群眾普遍關注的元素組合一番博人眼球,此次的熱款爆文《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大抵也是這樣一回事。
以此,讓人覺得這個社會何其不公,這個社會何其糟糕,其心可誅。
毋庸諱言,這些描繪、「紀實」的「魅力」正如我們平時看的小說故事,小說故事何以引人入勝,因為那扣人心弦離奇曲折的故事情節。然而,使我們對之拍案叫絕的這些故事情節卻不能認定為真實的。
不過,故事歸故事,而在現實生活中,以「紀實」為名的肆意杜撰卻是不得不治,不管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一旦放任這種咪蒙「良心」作品肆意滋生,其後果是十分可怕的。
試想一下,如果在這種文章引導下普羅大眾對社會漸生失望之情,更有甚者對社會對國家產生憎噁心理,國家、民族的向心力是否又會被動搖?青年群體望著那些「海市蜃樓」的窮奢極欲,從此不再腳踏實地,而是幻想一夜暴富,這樣的社會還怎麼發展呢?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清華校訓也說,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寒門狀元並沒有死,死的是咪蒙「良心」引導下一些曾經寧靜致遠、自強不息的心。
阿里說「希望大家不信謠不傳謠的同時,能做到防咪蒙防咪蒙。」我想再加一點,咪蒙的文章,最好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要信。
來源:未來網( 未來網評論員 蔣妥)
◆理優教育「停課」,家長哭訴:課還沒上,兩年的工資沒了
◆教師與遲交作業同學的對話整出兩篇「論文」,網友沸騰了
◆尚德、新東方等被「拉黑」?多地公布培訓機構「黑白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