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冰譙郡(治今安徽亳州)人。唐代文學家、書法家。字少溫,約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寄寓雲陽.祖籍趙郡(治今河北趙縣),李陽冰五世祖李善權為後魏譙郡太守,將家徙至譙郡(治今安徽亳州),於是在安徽亳州一帶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初為縉雲令、當塗令。李白族叔。李白晚年抵於當塗縣投奔族叔李陽冰,屢有聚會,過從良多。李白去後,託李陽冰編輯其一生詩文。李白曾稱讚李陽冰的篆文:「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後官至國子監丞、集賢院學士。世稱少監。兄弟五人皆富文詞、工篆書。初師李斯《嶧山碑》,以瘦勁取勝。他善詞章,工書法,尤精小篆。自詡「斯翁之後,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述書賦》形容李陽冰的篆文:勁利豪爽,風行而集,識者謂之蒼頡後身。
《謙卦碑》,是李陽冰在任當塗縣令期間,應友人之請所書而刻於石的。此碑為篆書,氣勢犀利,風骨遒勁,筆法雄健。唐時散落民間,明初蕪湖王氏於當塗城內獲得,將碑轉至蕪湖秘藏家中。此本為明嘉靖5年張大用跋,清道光張幼軒題籤本。
至明嘉靖四年 (1525),始由蕪胡關監督張大用從王氏家中移立於學宮,並為之題跋云:「陽冰篆書祖秦相斯,而筆力過之,舒元輿輩論之詳矣。是刻藏蕪湖王氏,國初得之當塗縣治,風骨雅健,卓有古意。」可惜這「題跋」碑石在「文革」動亂中毀壞無存,而三塊《謙卦碑》至今猶存。
謙 亨君
子有 終彖
曰謙 亨天
道下 濟而
光明 地道
卑而 上行
天道 虧盈
而益 謙地
道變 盈而
流謙鬼神
害盈 而福
謙人 道惡
盈而 好謙
謙尊 而光
卑而 不可
逾君 子之
終也 象曰
地中 有山
謙君 子以
裒多 益寡
稱物 平施
初六 謙謙
君子 用涉
大川 吉象
曰謙 謙君
子卑 以自
牧也 六二
鳴謙 貞吉
象曰 鳴謙
貞吉 中心
得也 九三
勞謙 君子
有終 吉象
曰勞 謙君
子萬 民服
也六 四無
不利 撝謙
象曰 無不
利撝 謙不
違則 也六
五不 富以
其鄰 利用
侵伐 無不
利象 曰利
用侵 伐徵
不服 也上
六鳴 謙利
用行 師徵
邑國 象曰
鳴謙 志未
得也 可用
行師 徵邑
國也 唐李
陽冰 書
張大用跋
秦小篆書法藝術發展到唐代其書風日下,今不逮古,可謂"篆學中廢",直到李陽冰的出現,扭轉了當時的習篆風氣,結束了唐代篆書不景氣的局面。他通過現身說法使"中廢已久"的秦小篆書風得以不絕,為後人習篆提供了另一個典範,搭建了橋梁。《謙卦碑》便是李陽冰的小篆代表作。
長按二維碼 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