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胡博峰】今年的11月14日是印度教傳統節日排燈節。印度人在這一天的晚上往往有點亮燈燭、燃放爆竹的傳統,寓意「光明驅趕黑暗,正義戰勝邪惡」。但由於進入10月下旬以來,印度空氣品質急轉直下,加之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德裡政府宣布11月7日至30日期間禁止銷售、購買、燃放煙花爆竹。不過,印度報業託拉斯的報導稱,「禁放令」並沒能阻止德裡民眾的「節日熱情」。排燈節當晚,德裡及其周邊地區的鞭炮聲「不絕於耳」,直接造成該地空氣品質進一步惡化。受此影響,15日早上,德裡空氣汙染水平達到「嚴重汙染」級別,空氣中PM2.5含量為469.3微克/立方米,是印度法定安全標準閾值(60微克/立方米)的近八倍。
報導援引警方提供的數據說,排燈節前後共處置了1206起非法燃放的警情,收繳了約1314公斤煙花爆竹,德裡警察局僅在14日當天就收到了2000多個與違反「禁放令」有關的報警電話。不過,警察們也抱怨說,在政府發布「禁放令」前,德裡警察局就已籤發了138張煙花爆竹銷售許可證,儘管所有許可此後均被吊銷,「但那時很多鞭炮都賣出去了」。也有德裡警方匿名高層表示,民眾應該尊重並自覺遵守「禁放令」,單純依靠警方執法難以有效管控,批評個別民眾「明知故犯」。德裡警察局副局長梅納還透露,很多人發現在德裡無法買到爆竹後,轉向從哈裡亞納邦等鄰邦購買並帶回德裡燃放。
在警方抱怨「活難幹」的同時,德裡民眾也認為「禁放令」不近人情。居住在德裡南部的居民喬蒂說,「我很難向孩子們解釋為什麼今年不能放炮」,「他們盼了一年,很難用一句『政府說不讓放』就能讓他們不再為此哭鬧」。也有一些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排燈節燃放爆竹是傳統,「以前哪年不霧霾、不汙染,政府為什麼不管?」「今年疫情壓抑了一年了,(燃放爆竹)既是為了能熱鬧熱鬧,也希望能藉此驅趕病毒」。
美印科學家日前發布報告,通過對衛星數據、採樣標本等的研究指出,恆河平原是全印汙染最嚴重的地區,全年空氣中PM2.5含量始終保持在100微克/立方米以上。此外,印度鄉村和城市地區的空氣汙染水平差異越來越小。研究人員認為,印度空氣汙染造成每年至少有105萬本已患有心臟或肺部疾病的人更早發病死亡,其中約69%生活在起初被認為「汙染水平沒那麼嚴重的」鄉村地區。研究還發現,造成印度空氣汙染的最大元兇是「燃燒木材、農作物殘渣、糞餅等燃料」,而非車輛尾氣、工業汙染或秸稈燒荒。
印度「捲軸」新聞網的報導指出,印度議會早在約40年前,就通過旨在控制空氣汙染的《防止和控制空氣汙染法》,賦權中央和各地方邦政府採取改善空氣品質的各項行動,包括關閉汙染企業,甚至可以逮捕造成汙染事件的肇事者等。但多年來,該項法律被束之高閣。在印度空氣汙染最嚴重的北部地區,幾乎沒有任何根據該法律提起的訴訟記錄。而近年來推出的所謂「分級響應行動」、機動車單雙號限行也更像是「臨時抱佛腳」的手段。不過,今年10月28日,印度政府成立了「首都及其毗鄰地區空氣品質管理委員會」,將負責統一協調德裡、哈裡亞納邦、旁遮普邦、拉賈斯坦邦、北方邦等地區的空氣治理措施。此舉被各方寄予厚望。
《今日印度》16日刊發的一篇評論文章指出,印度治理空氣汙染,必須循序漸進、科技革新、嚴刑峻法「三管齊下」。文章認為,印度正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客觀上無力負擔「一步到位」式空氣治汙的龐大花銷,「這可能需要數年時間」。在此過程中,政府必須考慮更多使用成熟的、汙染相對更小的清潔能源技術,例如風能、核能等。同時,在農村地區推廣液化石油氣或其他替代燃料。此外,還必須賦予有關部門更大的監管和執法權限,對不符合規定的高汙染行業必須「毫不留情地」關停甚至直接取締。總之,「終結印度空氣汙染」將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不太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