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工程的收官之年,新的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正在加緊制定。12月8日,成都市經信局率先發布《成都市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下稱三年計劃),對未來三年成都市工業網際網路發展進行了謀劃。
三年計劃提出,要立足成都市產業特色和轉型升級需求,以應用為導向深化工業網際網路賦能體系建設,以5G和標識解析為重點夯實工業網際網路網絡基礎,以重點行業、重點產業功能區為切入深化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及解決方案應用,以公共服務平臺和創新中心建設為抓手打造工業網際網路融合創新生態,賦能全市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計劃提出,到2023年,工業網際網路對成都工業經濟引領效益顯著,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技術產業體系構建及融合應用方面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網絡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先進位造業產業功能區和龍頭企業實現光纖、5G「雙千兆」全面覆蓋,打造50個內網改造標杆工廠,推動5G行業虛擬專網網絡部署架構落地。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應用各行業普遍覆蓋,10個行業500家企業接入應用。
平臺應用深化拓展,打造20個國內知名的工業網際網路優勢平臺,發展50家解決方案服務商,推出一批高價值、廣應用的工業APP,推動500家工業企業實施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10萬家企業上雲,建設300個以上數位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行業應用標杆。
安全保障系統有力,初步建立工業網際網路安全保障體系,培育2—3家全國知名的信息安全服務企業,打造2—3個功能較為完備的信息安全服務平臺,培養一批高素質的信息安全人才隊伍,工業網際網路信息安全態勢感知、通報共享和應急處置能力顯著提高。
創新生態基本形成,建成工業網際網路公共服務平臺、區域供應鏈協同平臺、國家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應用創新推廣中心、國家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四川分中心等一批創新服務載體,形成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建成一批人才培訓基地,創建國家級區域工業網際網路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形成完善的工業網際網路生態服務體系。
以下是計劃原文。
成都市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
為貫徹國家、省、市關於深化「網際網路+先進位造業」發展工業網際網路的決策部署,推動工業網際網路新型基礎設施在更廣範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創新,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促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國家加快推進工業網際網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戰略部署,強化提升網絡、平臺、安全三大功能體系賦能能力,培育工業網際網路創新解決方案、標杆企業和示範園區,推進數位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打造「點-線-面」融合應用,夯實公共服務平臺與融合生態載體,全面提升工業網際網路建設及應用水平,形成實體經濟與工業網際網路相互促進、同步提升的良好格局。
(二)基本原則
立足成都市產業特色和轉型升級需求,以應用為導向深化工業網際網路賦能體系建設,以5G和標識解析為重點夯實工業網際網路網絡基礎,以重點行業、重點產業功能區為切入深化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及解決方案應用,以公共服務平臺和創新中心建設為抓手打造工業網際網路融合創新生態,賦能全市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三)行動目標
到2023年,工業網際網路對成都工業經濟引領效益顯著,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技術產業體系構建及融合應用方面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網絡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先進位造業產業功能區和龍頭企業實現光纖、5G「雙千兆」全面覆蓋,打造50個內網改造標杆工廠,推動5G行業虛擬專網網絡部署架構落地。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應用各行業普遍覆蓋,10個行業500家企業接入應用。
平臺應用深化拓展,打造20個國內知名的工業網際網路優勢平臺,發展50家解決方案服務商,推出一批高價值、廣應用的工業APP,推動500家工業企業實施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10萬家企業上雲,建設300個以上數位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行業應用標杆。
安全保障系統有力,初步建立工業網際網路安全保障體系,培育2—3家全國知名的信息安全服務企業,打造2—3個功能較為完備的信息安全服務平臺,培養一批高素質的信息安全人才隊伍,工業網際網路信息安全態勢感知、通報共享和應急處置能力顯著提高。
創新生態基本形成,建成工業網際網路公共服務平臺、區域供應鏈協同平臺、國家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應用創新推廣中心、國家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四川分中心等一批創新服務載體,形成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建成一批人才培訓基地,創建國家級區域工業網際網路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形成完善的工業網際網路生態服務體系。
二、重點任務
(一)工業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
1.加快5G等基礎網絡建設。鼓勵基礎電信企業與產業功能區共建5G精品網絡,率先在32個先進位造業產業功能區實現深度覆蓋,構建高質量工業網際網路外網。支持龍頭企業與基礎電信企業合作利用5G改造內網,推動5G網絡部署應用從生產外圍環節向生產內部環節延伸,建成20個可複製、可推廣的5G應用標杆工廠,爭創國家級「5G+工業網際網路」融合應用先導區。推動NB-IoT在工業領域深入應用,打造融合物聯網絡體系。加快推進工業無源光網絡(PON)、實時敏感網絡(TSN)、軟體定義網絡(SDN)、IPv6等技術應用,促進工業控制和管理網絡向大帶寬、低時延、高可靠方向演進和IP化、扁平化、柔性化發展,帶動網絡與信息服務「到功能區、進企業、入車間、聯設備」。〔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基礎電信企業、各區(市)縣政府(含成都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成都高新區管委會,下同)〕
2.加快標識解析節點建設。立足「國家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成都)節點」,健全節點管理機構,完善節點運營機制,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加速標識解析在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和綠色食品等行業率先形成規模應用,積極探索在農業生產、商貿流通、智慧城市等領域應用拓展,培育一批基於標識解析的高效協同、供需對接、產品追溯、供應鏈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示範應用。發揮成都節點在網絡、計算、安全等方面優勢,支持省內各行業節點部署,推動各節點間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培育5家以上標識解析服務商,推動標識技術與企業信息系統的集成應用,標識技術服務行業不少於10個,服務企業不少於500家。力爭標識註冊量達到10億條以上,日均解析量達到2000萬次以上。〔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網絡理政辦、各區(市)縣政府〕
3.推進工業網際網路數據中心建設。積極參與構建國家工業基礎大資料庫,建設國家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四川分中心,打造3個行業高質量工業大數據集。支持企業實施設備數位化改造,加快工業設備互聯互通,推動研發、生產、經營、運維等全流程數據採集,實現多源異構數據的融合和匯聚。充分發揮現有大型數據中心作用,支持建設面向工業數據採集、匯聚和應用的小微型數據中心,加速提升工業網際網路邊緣計算應用能力。探索建立基於工業網際網路的數據共享流轉機制,大力培育工業大數據解決方案供應商,開展工業大數據示範應用,激發工業數據市場活力。開展重點行業產業鏈監測分析,建設產業鏈圖譜和供應鏈地圖,精準服務穩鏈補鏈強鏈,賦能企業創新發展,提升行業安全運行水平。開展中小企業監測分析,動態掌握中小企業經營情況,獲取中小企業發展需求,針對性制定扶持政策。開展工業網際網路產業運行監測,明晰網絡、平臺、安全三大體系發展情況,準確分析工業網際網路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各區(市)縣政府〕
(二)加強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
1.培育多層次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大力招引工業網際網路優勢平臺落地,積極培育本土平臺做強做優,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向平臺服務商轉型,圍繞智能化製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製、服務化延伸四大主題培育20個區域優勢明顯、產業特色顯著的工業網際網路標杆平臺,全力支持龍頭企業打造1—2個國內領先的跨行業跨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動態完善區域供應商推薦目錄,面向行業和中小企業提供服務。鼓勵發展工業電子商務平臺,提升企業間供應鏈集成管理水平,強化「線上經濟」基礎支撐能力和賦能能力。以平臺為核心,聚合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鍊、數據鏈,挖掘新型生產要素價值,全面提升工業網際網路一體化解決能力。〔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商務局、市投促局、各區(市)縣政府〕
2.推動工業APP向平臺匯聚。發揮中國軟體名城與數字人才優勢,加快建設國家工業軟體協同攻關與體驗推廣中心,實施「蓉貝」軟體人才計劃,大力培育工業軟體企業,完善工業軟體研發、生產和服務體系,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業和特定場景,覆蓋研發設計、生產製造、運營維護、經營管理等製造業關鍵環節的工業APP。建設工業APP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工業APP向平臺匯聚。組織開展工業APP測試評估。鼓勵工業企業開放應用場景,滾動更新工業APP推薦目錄,促進工業APP功能完善與供需對接,培育形成2000個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工業APP。〔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科技局、各區(市)縣政府〕
3.深化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合作。構建平臺間合作的技術標準和功能組件,推動平臺間能力互補,促進平臺間的應用調用和數據集成。加強區域協同,探索建立商業驅動的平臺合作模式,鼓勵平臺間開展橫向協作,打造成德眉資供應鏈協同平臺,加速區域內要素配置、技術服務、產業協同的一體化發展。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促進區域重點平臺互認互推、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共建工業網際網路公共服務平臺,共創國家工業網際網路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新經濟委、各區(市)縣政府〕
(三)深化工業網際網路集成創新應用
1.大力推動工業網際網路應用。鼓勵企業研發仿真分析、智能裝配、數據採集、過程監控、生產現場管理、設備管理與運維、質量檢測、產品追溯等工業網際網路解決方案,建立優秀解決方案遴選、更新、發布機制,暢通企業選擇通道。厚植場景培育土壤,鼓勵企業開放應用場景和組建「創新應用實驗室」,精準對接企業需求。支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打造一批雲仿真設計、生產過程數字孿生、產品智能檢測、產品全生命過程追溯等工業網際網路應用標杆,實現企業數位化水平躍升。推進中小企業上雲用平臺,鼓勵將研發設計、生產製造、運營管理等核心業務向平臺遷移,大力推廣基於工業網際網路的協同製造、設備健康管理、能源管理、產品遠程服務等應用,帶動企業提質降本增效。提升企業數據管理能力,推動企業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DCMM)國家標準貫標。〔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科技局、各區(市)縣政府〕
2.加強重點行業示範引領。圍繞「5+5+1」重點產業,充分依託工業網際網路優勢平臺和專家資源,每年支持不少於100家工業企業開展應用問診和數位化改造諮詢,引導50家以上企業開展兩化融合貫標。開展工業網際網路標杆培育行動,組織專業力量為重點項目提供全程顧問服務,鼓勵企業爭創國家、省示範項目,每年評定工業網際網路十佳解決方案、製造業數位化轉型十佳案例,編制行業數位化轉型指南、工業網際網路創新項目範例,組織現場會、成果發布會、巡迴分享等進行宣傳推廣,以典型示範帶動行業整體提升。〔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各區(市)縣政府〕
3.加快推進智能製造。把握工業網際網路與先進位造技術融合發展趨勢,鼓勵企業緊扣關鍵工序自動化、關鍵崗位工業機器人替代、生產過程智能優化控制、供應鏈管理智能化等重點環節,實施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推動工業軟體、工業雲平臺、信息安全系統等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與智能製造關鍵技術裝備在工廠的集成應用,建設300個數位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支持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企業與智能製造裝備企業、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產業功能區開展長期戰略合作,面向特色行業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各區(市)縣政府〕
4.大力推廣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探索「揭榜掛帥」等模式,鼓勵圍繞標識解析、工業智能、數字孿生、雲邊協同等關鍵共性技術開展聯合攻關,不斷提升技術創新供給能力。大力促進5G、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與工業網際網路交叉融合,推進其在工業監測、視頻監控、巡檢運維、智能調度、智慧物流、安全生產等場景的創新應用。積極推廣模塊定製、眾創定製、專屬定製等大規模個性化定製在裝備製造、智慧家居、汽車等行業的應用。針對家具、裝備製造、綠色食品等行業的共性需求和關鍵瓶頸環節,探索建立共享產線、共享車間,依託平臺實現分時、計件、計價等方式共享。在裝備製造、軌道交通、電子信息等行業,基於對產品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開展遠程維護、故障預測、性能改進等增值業務,以應用場景牽引,促進新模式新業態加速湧現。〔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科技局、各區(市)縣政府〕
(四)提升工業網際網路安全保障能力
1.加強工業網際網路安全防護。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安全態勢感知、工業防火牆、入侵檢測系統等產品研發,形成一批創新實用的安全解決方案,培育2—3家國內領先的工業網際網路專業安全第三方服務機構。健全工業網際網路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加強工業網際網路領域密碼應用,開展工業網際網路安全檢查評估工作,提高工業網際網路安全技術支撐能力。指導企業開展工業網際網路安全保障建設,落實等級保護制度和企業主體責任,加大安全投入,部署有效安全技術防護手段,保障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穩定運行。(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公安局、市委網信辦)
2.推進工業數據分類分級管理。認真落實《工業數據分類分級指南(試行)》,加強工業網際網路數據的安全使用、流動與共享,開展數據分類分級試點驗證,探索建立數據分級分類制度和應用推廣工作機制。鼓勵商用密碼在工業網際網路數據保護工作中的應用。(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公安局、市密碼管理局)
(五)完善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生態
1.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合作生態載體。支持優勢企業聯合創建國家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應用創新推廣中心,開展產品體驗、供需對接、項目孵化和培訓交流。整合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創新資源,爭創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智能製造創新中心、中小企業賦能中心等公共創新服務載體,深化工業網際網路政產學研用協同。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公共服務平臺,開展產業政策宣傳、產業監測、效益評估和解決方案推廣。建立市區聯動機制,鼓勵各區(市)縣依託產業功能區建設工業網際網路應用先導區。積極布局工業網際網路產業,推動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科研院所及技術服務商等高端要素在重點產業功能區聚集,支持建設工業網際網路產業園,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工業網際網路產業集群。〔責任單位:市經信局、相關區(市)縣政府〕
2.強化第三方機構生態聚合能力。支持聯盟、協會等第三方機構提升行業創新發展支撐能力,開展工業網際網路生態研究、行業數據收集等工作,圍繞工業網際網路體系建設,重點在企業上雲、智慧園區、智能工廠等領域,支持主導和參與國家、行業及地方標準體系研究。支持工業網際網路創新成果孵化與推廣,暢通政產學研用渠道。辦好世界工業網際網路大會、中小微企業雲服務大會等活動,加強國內外工業網際網路技術交流,帶動形成創新發展生態。鼓勵開展工業大數據、工業APP等各類競賽和演練,持續舉辦「雲行天府」系列活動,開展供需對接、技術交流。加強與國家級研究機構合作,建立工業網際網路專家智庫,培育具有政策研究和決策諮詢能力的高端諮詢人才隊伍。〔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各區(市)縣政府〕
3.深化產教融合、產融結合發展。深化校企合作,支持工業網際網路學生實訓(實習)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加大工業網際網路人才儲備。推廣工業企業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加強CIO業務交流與新技術培訓。鼓勵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加大對工業網際網路領域的創新投入,打通產業發展、科技創新、金融服務生態鏈,降低企業工業網際網路投入門檻,形成產融結合、良性互促的發展格局。〔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金融監管局、市人社局、各區(市)縣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在市工業經濟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下,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強化部門間協作,統籌制定工業網際網路重大政策,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督促重點工程建設。加強部、省、市在工業網際網路領域的合作,強化市、區聯動,形成推進合力。充分發揮專家智庫作用,提升相關決策、課題研究、方案實施的科學性。
(二)加大政策支持
發揮科技和工業發展資金的引導作用,加大對工業網際網路產品、平臺、應用示範、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等的支持,探索使用雲服務券方式鼓勵設備、業務、管理上雲。對開展工業網際網路人才培養,組織工業網際網路培訓宣貫活動,開展工業網際網路生態研究與標準制定等給予補助。建設工業網際網路重大項目資源池,強化與國家、省重大項目銜接,對獲評的國家級公共服務平臺項目給予配套支持。
(三)強化合作交流
加強與國內外龍頭企業、國際組織的協同合作,開展跨領域、全產業鏈的緊密協作。深化部、省、市合作,共建一批樞紐型、網絡化、功能性的重大節點項目。推進成都平原經濟區工業網際網路一體化發展,立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構建資源、產業、平臺、企業的多層次多維度協同格局,促進區域工業網際網路互聯互通、互推互認、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