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您好,需要送水是吧?我一會兒就給您送過去。」
「您家裡需要打掃衛生呀,什麼時間?您把地址告訴我。」
……
一大早,西藏阿里地區改則縣圓夢新居家政服務中心經理多瓊就接到了好幾個預約電話。家政服務中心員工格桑被安排去為顧客做保潔服務,別看格桑如今對工作輕車熟路,當初剛加入家政中心時,她可是打過不少次「退堂鼓」。
不止格桑,家政公司成立時加入的11個人,每個人都退縮過。「了解到大家有畏難情緒,當時的駐社區工作隊隊長卓瑪就跟我們一起去,像打掃衛生間這樣的髒活累活她總是帶頭做。」格桑說,「卓瑪找大家談心,轉變我們的思想,讓我們明白靠自己雙手勞動致富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
從2018年5月成立時的11個人,到2019年的16個人,如今家政服務中心已經有了20名員工。「現在我們的家政服務訂單越來越多,每人每月平均可以領到2800元工資,年底還有分紅,這可比搬遷前放牛牧羊的收入多。」多瓊說。
圓夢新居是改則縣第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共安置群眾44戶216人。搬遷群眾都來自牧區,如何讓他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成了圓夢新居駐社區工作隊幹部掛在心頭的大事。
為了幫助圓夢新居的搬遷群眾儘快適應新環境,鼓勵搬遷群眾勤勞致富,搬遷之初,駐村工作隊通過座談、入戶走訪等形式摸清了村情民意,根據群眾普遍缺乏勞動技能的實際,結合市場需求,確定實施了技術要求不高又能幫助群眾增收致富的家政服務項目。家政項目確定後,駐村工作隊一方面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家政服務中心聯繫開展業務,另一方面通過幹部帶頭、談心談話等形式轉變群眾思想觀念,在搬遷群眾中樹起一批自主脫貧、自力更生的典型。
多瓊便是其中一員,作為最早一批加入家政服務中心的員工,他還擔任了社區居委會的組織委員。多瓊說:「通過家政服務中心的引導示範,大家的思想有了很大轉變,主動脫貧的願望越來越強。」
為了給因照顧家庭無法外出的婦女創造增收機會,今年5月,圓夢新居開設了編織技藝培訓班。第三批駐圓夢新居社區工作隊隊長陳飛介紹,社區兩委和駐社區工作隊幹部通過網絡學習毛線編織技藝,再教給社區婦女,編織的毛毯每條可獲利300元。
在圓夢新居社區的洗車場、茶館、超市,隨處可見社區居民奮鬥的身影,不等不靠,勤勞致富的理念已經成了共識。
搬遷只是手段,致富才是目的。陳飛說:「通過對易地搬遷群眾實施『志智』雙扶,激發他們致富的內生動力,從根本上剷除了滋生貧窮的土壤。」(經濟日報記者 賀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