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channelCommunication 全渠道溝通」系列文章一共分為三個部分:
本文是「全渠道溝通」系列文章的第三篇,將通過歸因模型來分析全渠道溝通的效果,來幫助您和您的團隊完善全渠道溝通策略。2020年,全渠道溝通是當今市場營銷的新寵,但並非每個營銷人員都知道如何正確且適時地應用它。對於不同類型的公司,其相適應的歸因模型也不同,如何根據自身公司選擇合適的歸因模型?今天就帶你探索多種歸因模型,制定最適合你的歸因模型,營造最佳的全渠道溝通效果。如今,客戶能夠通過多個接觸點與品牌進行線上或線下的交互。全渠道溝通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但同時,多渠道的複雜性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幸運的是,目前擁有的工具已能夠衡量營銷工作的效率,確定推動銷售業績的關鍵因素。通過歸因模型,可以將銷售歸因於貢獻最大的市場營銷。這樣,就能夠決定如何分配將來的資源,以最大程度提高投資回報率。
卡拉在社交媒體上的廣告中偶然發現了您的網站。她在網站上進行瀏覽之後,訂閱了您的通訊渠道。接下來的一周內,她收到您的一封電子郵件,然後撥打電話詢問了幾個問題,最後直接返回網上商店進行在線購買。接下來我們將分析三種不同類型的歸因模型,單點觸控歸因模型,多點觸控歸因模型和數據驅動歸因模型。將功勞歸功於轉化路徑上的一個觸摸點,沒有複雜的計算,易於實現且投資最少。然而,這大大簡化了全渠道客戶旅程,並可能導致嚴重的誤解。
全渠道歸因示例:功勞將全部分配給社交廣告,因為它作為首次接觸點吸引了卡拉。
優點:關注渠道中的營銷活動,有助於發現吸引新客戶的營銷內容。這最好在較短的銷售周期中使用,因為它可以快速進行活動宣傳以吸引大量受眾。
缺點:缺少對中後期營銷活動的關注可能會導致最終消費的客戶減少。
全渠道歸因示例:卡拉對網站的直接訪問獲得了全部功勞,因為它是到達銷售點前的最後接觸點,是卡拉進行購買之前的關鍵轉折點。
優點:如果改善購買前的接觸點是公司的明確目標,那麼該模型可以明確最終接觸點,並以此進行優化從而促進消費。
缺點:缺少有關推動客戶旅程的信息,以及推動客戶消費的各種情況。
單點觸控的簡單性使數據分析產生了空白,而多點觸控通過在客戶旅程中增加更多步驟來彌補這一差距。在客戶旅程中的單個觸摸點之間平均分配功勞。假設多次接觸同一接觸點,例如多次直接訪問網站,則每次訪問的相應功勞會累加以顯示觸摸點價值。看重於第一個和最後一個接觸點,各分配40%的功勞,其餘20%則平均分配給其他接觸點。全渠道歸因示例:社交廣告作為首次觸摸,而直接訪問網站作為最後觸摸,各自獲得40%的功勞。剩下的接觸點是電子郵件和呼叫中心,各佔10%的功勞。
優點:該策略把客戶興趣點和促成消費的渠道結合在了一起,是兩個單點觸摸歸因模型和線性歸因模型的組合。
缺點:稀釋了中間接觸點的價值,可能會忽略關鍵轉化點。
數據驅動歸因模型旨在解決上述所有模型的局限性。
1)算法歸因模型:通過預測算法來分析數據,以確定哪些渠道、活動和關鍵字對轉換的影響最大。通過識別整個用戶旅程中經歷的步驟,增加客戶轉換的可能性,並給予發揮作用的接觸點相應的轉換功勞。
2)機器學習技術和數據分析:以此處理轉換和非轉換流量的數據,確定用戶旅程中的每次點擊要分配多少信用,解釋客戶在轉換前所經歷的每個接觸點的重要性,並確定在轉換過程中發揮作用的營銷行為和可以推動銷售的接觸點。
3)實時調整:根據各渠道花費的時間進行調整,並根據結果進行功勞劃分,以為每個營銷渠道提供加權得分。
全渠道歸因示例:功勞得分是基於用戶旅程數據以分配的。社交廣告吸引了卡拉的興趣,因此獲得20%的功勞。而電子郵件讓卡拉與所有連結進行交互並花時間閱讀詳細信息,因此獲得40%的功勞。呼叫中心獲得30%的功勞,因為討論時間很長,且問題得到了解答,由於Direct僅用於購買,因此只獲得剩餘的10%的功勞,且卡拉並沒有花太多時間瀏覽該網站。
優點:數據驅動被認為是最好的歸因跟蹤模型之一,因為它通過數據快速識別無效渠道而消除了很多猜測。除此之外,該模型能夠顯示哪些數據流是最有價值的(或最沒有價值的),允許品牌相應地分配他們的營銷預算。
缺點:需要大量的高質量歷史數據。
營銷人員需要計算各種營銷活動的投資回報率,確保每項活動都能對客戶的旅程產生適當的影響;如果沒有,就需要迅速將重點轉移到另一條途徑。選擇最合適的歸因方法可以幫助更好地衡量營銷活動,並更好地定義關鍵轉化點。但是多種歸因模型的應用會因公司目標而異。接下來,我們將通過流程圖,幫助您選擇正確的歸因模型。
1、步驟一:
公司規模大小
從公司規模大小的劃分出發,分為小型(0-99),中型(100-999)和大型企業(1000+)三個類型。以公司規模和預計數據流量為基礎,提高利用率,避免投入不足或投入過多。
2、步驟二:
1)溝通渠道的數量(小型公司)
溝通渠道的數量可分為單個或多個。當公司僅使用單個溝通渠道時,其總活動量相對較少,發生重複計算的可能性也相對較少,此時就更適用於單點觸控歸因模型。然而,當使用多個溝通渠道時,多觸點歸因模型將更利於開發一套多渠道歸因的解決方案。
如果已經具備能夠儲備並分析大量高質量數據的能力,則可以應用數據驅動歸因模型來精準分配功勞和提高溝通效能。若未能具備這種能力,則最好選擇多點觸控作為主要的基礎歸因模型。
3、步驟三:
1)銷售周期的時間範圍(使用單個溝通渠道的小型公司)
2)品牌發展戰略的類型(擁有多個溝通渠道的小型公司,未能儲備大量高質量用戶數據的中型公司和大型公司)
通過定義品牌發展戰略的類型,如定位不確定型,穩當型和激進型,來對應合適的多點觸控歸因模型。定位不確定型對應線性歸因模型,穩當型對應時間衰退歸因模型,激進型對應基於位置歸因模型。不同的歸因模型適合不同的行業和不同的公司。正如優點和缺點所描繪的那樣,它們的結果可能永遠不會100%準確。但是,您可以不斷地測試模型,積極地進行比較,而從不是僅選擇一種方法來解決問題。註:本系列分享譯自 EXPONEA 官網的《Omni-channel》,經譯者胡凌宇翻譯、整理而成。
易觀方舟通過全量實時採集用戶屬性與行為數據,連通內外部數據源,打通用戶運營觸點,為企業各個部門提供從數據採集、分析、應用到智能用戶運營閉環的數據管理平臺,目前已經覆蓋銀行、證券、品牌零售、電商、教育等多個行業。易觀方舟可以幫助企業整合用戶數據資產,建立用戶數據分析體系,通過用戶精準分群實現用戶精細化運營,為企業決策層提供數據決策依據,提升決策效率,以數據驅動企業精益成長。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智能用戶運營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