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這樣一首歌:「為什麼電話通不了三分鐘/留言總是被他無視/一聊天他就去洗澡……呢?」《還不是因為你長得不好看》。這首歌其實在進行心理學上一項重要的內容,那就是「歸因」,即為某一結果找原因。
人為什麼需要歸因?(有趣的是這個問題本身也在尋求歸因)正如在科學領域,人類不斷地探索宇宙中的複雜現象背後的原因、規律那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對社會現象、對自己以及他人的行為進行揣測、解釋、歸類。
這些行為主要有兩層動機。首先是因為我們需要意義——我們認為絕大多數現象都不是完全偶然的、毫無意義的,而找不到這種意義會讓人感到混亂、困擾和不安。第二個原因是我們需要能夠控制環境——通過歸因來預測行為、指導行為,從而本能性地趨利避害,幫助自己走向更好的明天。
今天筆者就想和大家討論人際溝通中的一些歸因現象。
正如開頭提到的那首歌,我們在人際溝通中對於他人的行為總是會冒出許多「為什麼」,而歸因不僅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奇心,更是因為我們要據此採取某些行動或某種信念。
不論怎麼選擇,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讓事態向結果有所發展。例如歸因於「長得不好看」以後,我們可能會努力讓自己變得更美更帥,可能會選擇放棄與對方的互動,當然也可能懷著「我就長這樣你拿我咋滴」的信念繼續死纏爛打。
可以說,歸因指導了我們的行動。但事實上,人往往會做出錯誤的歸因,即歸因偏差。
根據歸因理論始祖弗裡茨·海德的看法,凡事的原因無外乎內外兩種,分別指當事人自身的內在特質和所處情境的變量。基本歸因偏差是指人傾向於將他人的行為歸結於內因,而將自己的行為歸結於外因。
微博上曾出現過一些「微信聊天基本禮儀」,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響應,其中有一條是「發朋友圈之前先回復完消息」。
遇到這些情況,我們第一反應就是對其品格感到不滿,很少是馬上為對方尋找客觀原因。而對於自己的過失,卻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於是以上情況就可能變成:路況實在差得出人意料;戴著耳機聽不見自己手機上發出的聲音;生了一場病,嚴重影響了工作能力……
如此一來,一方面我們容易對他人過於嚴苛、對自己過於「慈悲」(以至於忽視了客觀原因以外的自身問題),另一方面雙方缺乏溝通,也就難以彌補誤解。
其實以上情況,不管是為自己開脫還是譴責他人,筆者認為可以統稱為「歸咎偏差」。而當一件事的責任同時涉及到他人與自己時,這種偏差通俗來說就是「甩鍋」。
與之相對的,則是部分人自我懷疑、自卑心理,這些加諸在身上的包袱則是由「自我攻擊偏差」引起的,簡單說,就是「背鍋」。
總之,準確地歸因是相當難的,沒有一種機器可以精確衡量出某結果的各類原因所佔比重、做出完美應對,只有有意識地矯正偏差,汲取經驗,自我修正,才能避免歸因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