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溝通中的歸因偏差——甩鍋or背鍋?

2020-12-25 七洲紀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這樣一首歌:「為什麼電話通不了三分鐘/留言總是被他無視/一聊天他就去洗澡……呢?」《還不是因為你長得不好看》。這首歌其實在進行心理學上一項重要的內容,那就是「歸因」,即為某一結果找原因。

人為什麼需要歸因?(有趣的是這個問題本身也在尋求歸因)正如在科學領域,人類不斷地探索宇宙中的複雜現象背後的原因、規律那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對社會現象、對自己以及他人的行為進行揣測、解釋、歸類。

這些行為主要有兩層動機。首先是因為我們需要意義——我們認為絕大多數現象都不是完全偶然的、毫無意義的,而找不到這種意義會讓人感到混亂、困擾和不安。第二個原因是我們需要能夠控制環境——通過歸因來預測行為、指導行為,從而本能性地趨利避害,幫助自己走向更好的明天。

今天筆者就想和大家討論人際溝通中的一些歸因現象。

正如開頭提到的那首歌,我們在人際溝通中對於他人的行為總是會冒出許多「為什麼」,而歸因不僅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奇心,更是因為我們要據此採取某些行動或某種信念。

不論怎麼選擇,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讓事態向結果有所發展。例如歸因於「長得不好看」以後,我們可能會努力讓自己變得更美更帥,可能會選擇放棄與對方的互動,當然也可能懷著「我就長這樣你拿我咋滴」的信念繼續死纏爛打。

可以說,歸因指導了我們的行動。但事實上,人往往會做出錯誤的歸因,即歸因偏差。

根據歸因理論始祖弗裡茨·海德的看法,凡事的原因無外乎內外兩種,分別指當事人自身的內在特質和所處情境的變量。基本歸因偏差是指人傾向於將他人的行為歸結於內因,而將自己的行為歸結於外因。

微博上曾出現過一些「微信聊天基本禮儀」,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響應,其中有一條是「發朋友圈之前先回復完消息」。

遇到這些情況,我們第一反應就是對其品格感到不滿,很少是馬上為對方尋找客觀原因。而對於自己的過失,卻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於是以上情況就可能變成:路況實在差得出人意料;戴著耳機聽不見自己手機上發出的聲音;生了一場病,嚴重影響了工作能力……

如此一來,一方面我們容易對他人過於嚴苛、對自己過於「慈悲」(以至於忽視了客觀原因以外的自身問題),另一方面雙方缺乏溝通,也就難以彌補誤解。

其實以上情況,不管是為自己開脫還是譴責他人,筆者認為可以統稱為「歸咎偏差」。而當一件事的責任同時涉及到他人與自己時,這種偏差通俗來說就是「甩鍋」。

與之相對的,則是部分人自我懷疑、自卑心理,這些加諸在身上的包袱則是由「自我攻擊偏差」引起的,簡單說,就是「背鍋」。

總之,準確地歸因是相當難的,沒有一種機器可以精確衡量出某結果的各類原因所佔比重、做出完美應對,只有有意識地矯正偏差,汲取經驗,自我修正,才能避免歸因偏差。

相關焦點

  • 批做事不利還甩鍋,自利歸因誤人誤己,育兒教育中讓孩子正確歸因
    01、關於甩鍋事件時間進入到2020年3月下半旬,隨著全中國人民的努力,國內的疫情情況已經得到大幅度好轉,在這裡感謝疫情中付出的所有人,是你們的努力,讓我們離勝利越來越近!但是反觀國外,疫情卻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 超實用,「背鍋」「甩鍋」的英語怎麼說?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最近「甩鍋」這兩個字頻頻出現在新聞裡,今天我們來說說「背鍋」和「甩鍋」的英語。所謂背鍋,就是替他人承擔錯誤,而甩鍋,則是把自己的錯誤或是責任推卸給別人。英語中,過於背鍋和甩鍋,可以有很多種表達。今天我們學習幾個非常常見,也比較好理解的,能表達這兩個意思的英文。
  • 心理學堂:歸因偏差
    歸因偏差的出現是一種在某些條件下必然出現的心理反應。心理學的研究早已歸因偏差表明,成功時人們的正常心理反應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敗時則都力圖把責任推諉給外界和他人。這樣歸因對於人的心理調節和自我防衛是有利的,因而無可厚非。人們會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內部因素,如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努力等。
  • 決策與判斷:直覺與偏差—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是關於人們如何進行「因果歸因」的心理學理論,也就是對行為和行為的結果產生的原因進行解釋。正如期望效用理論那樣,歸因理論被認為是決策中的規範性理論(關於個體如何行為的理想化理論);但與之不同的是,歸因理論同樣針對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提出了一個描述性模型。
  • 心理學:你的歸因偏差可能讓你錯失愛情
    在我們面臨愛情問題時,這樣的歸因偏差就更為明顯了。假如你和你的伴侶很早就約好明天去見家長,可今天他突然對你說你明天不能去他家了,這時候我們心中很自然的把這件事歸因為他的父母並不願意見自己之類的。但實際上可能他的家裡突然出了什麼事,對方也很惋惜不能見你,這樣對原因錯誤的主觀認知,便是歸因偏差。
  • 英語熱詞:「甩鍋」、「背鍋」用英語怎麼說?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實用口語>正文英語熱詞:「甩鍋」、「背鍋」用英語怎麼說? 2020-04-24 11:23 來源:滬江 作者:   疫情期間,有些西方國家故意將這次疫情爆發的責任甩鍋給中國,外交部也多次禮貌回懟。   那麼,「甩鍋」、「背鍋」用英語要怎麼說呢?
  • 「背鍋」「甩鍋」英語怎麼表達?當然和「鍋」沒關係啦!
    我們說的「鍋」其實就兩種,主動地「接鍋,背鍋」或者「甩鍋,推卸責任」,因此,罐頭菌說一下,在英語裡面,這種「背鍋」又或者「甩鍋」應該怎麼樣去表示。 1.take the blame 背鍋 take the blame,直接是「背鍋」的直譯,blame
  • 雙語表達積累:「甩鍋」「背鍋」大合集
    面對疫情,各國命運與共,污衊攻擊、甩鍋推責都彌補不了失去的時間,唯有加強團結合作,才能夠儘快戰勝疫情。採用混淆視聽、甩鍋別國的伎倆無助於美國戰勝疫情挑戰。>deflect responsibilities and find scapegoatsblame games英語習語中也有一個相似的表達:pass the buckpass the buck:
  • 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濾鏡——自我服務偏向
    這裡我們要介紹一種人際交往中常見的心理現象——自我服務偏向。自我服務偏向指人們在對生活事件歸因時,傾向於把積極的信息與自我關聯起來,而避免把消極的信息與自我作聯繫,也就是把積極與成功事件歸因與自我,而把消極與失敗歸因與他人或外部環境因素。心理學家將自我服務偏向分為兩個成分,一個是自我提升偏向,一個是自我保護偏向。
  • 理論分享 | 歸因理論 (attribution theory)
    歸因理論包含兩個方面:自我歸因和人際歸因。自我歸因解釋了人們如何對自身成敗結果進行歸因,以及這些歸因會對其今後的行為表現產生何種影響。行為結果的因果關係可從成就和人際交往兩個角度進行分類。與成就相關的因果關係因素包括能力、努力程度、任務難度、運氣、身心狀態等;與人際交往相關的因素則包括生理特徵、個性等。 當人們嘗試對他人的行為結果做出解釋時,這些解釋往往來自某種因果維度。一般來說,共有三個因果維度:控制點、穩定性和可控性。
  • 人際交往中,為何常感到自己被忽視?
    人際交往,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夠滿足人們的人際需要,包括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人際需要被滿足的人,容易成功、自信,生活富有情趣,自我認知能力較強。然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一種現象漸漸浮現於很多人的人際交往過程中—被人忽視感。
  • 歸因偏差——從自身尋找相通的原因,或許你才能真正的找到原因!
    心理學家發現,成功的時候,人們總會認為是因為自己有能力才得以成功;失敗的時候,又會歸因於外部因素,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歸因偏差心理」。這種心理表現在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先來看看下面一個發生在公交車上的案例。擁擠的公交車上,乘客甲不小心踩了乘客乙一腳。
  • 省考面試必看,面試人際溝通之與領導溝通
    公務員面試中,有一類題型是人際溝通,這類題型所考察的重點是考生在進入崗位之後是否具有與其他人溝通協商的能力。在人與人溝通協作的過程中,只有充分發揮好溝通協商的作用,才能讓工作中的大小問題順利解決,在實際生活中也有很多因為溝通問題所產生的工作偏差,因此在公務員面試中考察這類題型不僅僅是考察考生的處理問題的情商,同時還考察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否真正會解決實際問題。
  • 歸因偏差了解一下
    這在心理學中叫做「行為者-觀察者偏差」,指的是將自己的行為歸於外部原因,而將他人的行為歸於內部原因的傾向。這是一種歸因偏差,在我們如何看待和與他人互動中起著重要作用。本質上,人們傾向於做出不同的歸因取決於他們是這個情境中的行動者還是觀察者。
  • 這7種認知偏差,正讓你越來越蠢
    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正是心理學家所說的「自利偏差」啊,因為我心裡的假設是:一定是對方沒事找事,挑起了矛盾。「自利歸因」這種認知偏差,讓我們在關係中變得很蠢,蒙蔽了眼睛:只覺得是別人的不好,看不到自己的錯。
  • 這7種認知偏差,正讓你越來越笨
    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正是心理學家所說的「自利偏差」啊,因為我心裡的假設是:一定是對方沒事找事,挑起了矛盾。「自利歸因」這種認知偏差,讓我們在關係中變得很蠢,蒙蔽了眼睛:只覺得是別人的不好,看不到自己的錯。
  • 工作中請減少郵件溝通
    我們經過討論,郵件作為一種網絡型的溝通方式 ,確實能夠提高信息的流通速度和範圍,但是郵件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視,其可以達到以下幾個目的:   第一,明確的表示我已經通知過你,告訴你,你沒有看見我不管,出了事情和我沒有關係;   第二,是做記錄,老闆問的時候,知道向誰去甩鍋;
  • 巧用3大歸因模型,營造最佳的溝通效果
    「Omni-channelCommunication 全渠道溝通」系列文章一共分為三個部分:本文是「全渠道溝通」系列文章的第三篇,將通過歸因模型來分析全渠道溝通的效果
  • 體態語言在人際溝通中的重要性
    嗯,在人際溝通中,體態這一無聲語言對溝通起著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有時甚至超過有聲語言體態溝通的方式主要有,目光接觸,面部表情,身姿,人際空間距離等。對人際溝通來說,體態語言引起獨特的有形性可視性和直接性具有不可低估的特殊價值。體態語言,通過眼神,面部表情,手勢姿勢等將有神語言形象化,聲動化,以達到先,聲,奪人,耐人尋味的效果。
  • 什麼是人際溝通中的心理密碼?
    我們把它稱為人際溝通中的第一個心理密碼。人際溝通中的第二個心理密碼是「成人自我狀態」。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妻子比較痴迷於股票,已有5年的炒股史,賺的又賠進去了,賠的又賺回來了,總之,沒有賺什麼大錢。妻子打電話給丈夫說:「我的股票每股已賺一元多了,我是否把它賣掉,見好就收。」丈夫回答說:「現在全球經濟形勢不好,美國經濟停滯不前,歐洲又處於債務危機中,中國內需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