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做事不利還甩鍋,自利歸因誤人誤己,育兒教育中讓孩子正確歸因

2020-08-28 嬰語說

文,原創作品

本文通過剖析社會現狀,深度解讀育兒心理教育如何正確「歸因」,滿滿的乾貨,閱讀後相信您會對如何教育孩子面對成功或成敗有新的感悟。喜歡的話,記得點擊「關注」哦,謝謝!

01、關於甩鍋事件

時間進入到2020年3月下半旬,隨著全中國人民的努力,國內的疫情情況已經得到大幅度好轉,在這裡感謝疫情中付出的所有人,是你們的努力,讓我們離勝利越來越近!

但是反觀國外,疫情卻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面對全人類共同的災難,有些人不但不反思自己抗疫措施的不足,不向我國「取經」,反而不作為,讓人民處在水深火熱當中!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完全浪費了我方為全世界贏得的寶貴時間」


02、關於「歸因」

1、什麼是歸因?

歸因就是指我們對已發生事情的結果進行原因歸納,無論是面對成功或是失敗,正確的歸因能讓我們發現通往成功的鑰匙,就像孩子考試,如果取得高分,家長卻歸因與考卷太簡單,無視孩子的努力,會讓孩子受到委屈。反過來說,如果孩子成績不好,家長卻歸因於試卷太難,可能會讓孩子嘗試僥倖心理,不去吸收教訓。

【常見育兒場景】:最近,新聞裡頻頻發生有孩子由於沉迷遊戲,往裡面充值裡成千上萬的錢,這些錢可能是父母辛辛苦苦好幾年年省吃儉用所得的收入,當新聞報出來以後,我們往往看到父母對著鏡頭哭訴遊戲害了孩子,也害了他們一家。可是發生這種事情,歸因時,遊戲廠家是完全過錯方嗎?父母就毫無過錯嗎?不禁要問:「孩子玩手機的時候,父母在哪?」多點陪伴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

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扣錢了

2、錯誤的「自利歸因」,誤人害己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自利歸因」,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通常會把成功的原因歸結於自己的努力,而面對失敗、過錯,則會歸結於外部因素。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某國會有「甩鍋」行為的發生

借用耿爽的話說:這種企圖詆毀他人,轉嫁責任,尋找替罪羊的行為,既不道德,也不負責!

【常見育兒場景】:

電梯裡,有很多人共乘一部電梯,突然有個小孩,為了好玩,把每一個按鈕都按了一個遍,看著電梯門開開關關開心極了,

有一個乘客,由於有急事,就開始指責孩子:「誰家的孩子?能不能不要亂動電梯?」

孩子的媽媽一看自家的孩子被人吼,直接回應過去:「幹嘛兇我家孩子?他還小,什麼都不懂!」

孩子還小?就是孩子放錯的原因嗎?錯誤的歸因,讓孩子分不清對錯,毫無是非觀念,這樣縱容下的孩子,父母不加以管教,早晚有一天會被社會管教的!

電梯裡常見的熊孩子

3、歸因要素

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提出的「三維六要素理論」對歸因有詳細闡述。韋納認為,每一個行為的結果,無論成敗都可以歸結為六個要素:

  • 能力:自己的能力能否完成這個事項;
  • 努力:是否已盡力而為;
  • 任務難度:事項的難度係數;
  • 運氣:是否與運氣有關;
  • 身心狀態:完成過程中是否受到身心條件的影響;
  • 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影響。

六個要素又可以通過三個維度來進行分類:

1、內外在因素:其中能力、努力及身心狀態屬於內在因素,其餘屬於外在因素。

2、穩定性:其中能力與任務難度是穩定性因素。其餘屬於不穩定因素。

3、可控性:即是否可由個人意願加以改變,只有努力是自身可控的。

「三維六要素」理論

03、育兒中的歸因偏差

【常見育兒場景】

有一個奶奶帶小孩,小孩剛學會走路,搖搖晃晃,奶奶在後面跟著。突然孩子絆倒一個大石頭,疼得大聲地哭了起來。

這時很多奶奶的一個做法就是,衝上去,對石頭一頓踢,然後振振有詞地說道:「石頭不乖,絆倒寶寶了,踢你!寶寶乖,不哭,看奶奶已經幫你踢石頭了,不哭!」

真是石頭的錯嗎?其實這個事件的三個主體:奶奶、孩子和石頭,嚴格來說唯一沒錯的就是石頭,奶奶沒看好孩子,導致孩子撞到石頭,但是最主要的錯誤是在孩子身上,孩子看到石頭沒有躲過去。當是,奶奶為了讓孩子不哭,進行了錯誤的歸因,把錯都歸咎於一個不會說話的石頭,看似都照顧了孩子的感受,實際上對孩子反而產生了錯誤的影響,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沒辦法吸取經驗,下次看到時候不會想辦法避開。

歸因偏差很多時候是我們潛意識的行為,有時偏差發生時我們都毫無感覺。人們在對事情進行歸因的時候,為什麼會潛意識的進行偏差化處理:

1、基本歸因偏差效應:就是我們在對別人進行歸因時,容易傾向於把行為歸結為內在因素,而無視環境影響。

【常見育兒場景】

孩子不小心把瓶子撞倒在地,我們往往第一時間就指責孩子不小心,而卻沒反省這個瓶子是不是不該放在容易掉落的地方?

2、行動者與觀察者效應:看自己和看別人,歸因不同。及時是同一個事情,但是我們容易把自己的成功歸結於自身的努力,而把別人的成功歸結於運氣。

【常見育兒場景】

父母和孩子所處的位置不同,當要對孩子的某個行為進行批判時,父母處在觀察者的地位,孩子是事件的行動者。

孩子心智還未成熟,很容易受到父母言語的影響,改變自身的看法,當孩子通過努力實現成功,父母沒有對孩子的努力給予鼓勵,只是歸因為外界環境的幫助,會讓孩子對自身的努力產生懷疑,並失去進取的動力。

不同歸因對結果的影響

3、自我服務偏差效應:人們會把自身失敗歸因為外在因素,而把自身的成功歸因為內在因素。「甩鍋」事件的歸因,也是屬於自我服務偏差的一種,把自己的失敗歸結於外部因素,

【常見育兒場景】

有的家長看到別人家孩子在臺上鋼琴彈得很棒,還獲獎了,通常會認為是這家孩子的父母很有錢,為這個孩子請了好老師,給他買了好鋼琴,他家的孩子自然容易成功。而如果是自家的孩子在上面表演的時候,父母如果和別人炫耀,一般都會說,我家孩子多麼努力練琴,才獲得成功。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如果家長著眼於自身和優秀孩子家長比較時,有點父母就會把培養出優異孩子歸因於別人家的孩子聽話,而忽略別人家孩子父母每天都要抽出2個小時以上時間,陪孩子練琴,陪孩子玩耍、學習!看不到別人家父母的付出,無視自身每天下班後,即使有空也是刷視頻,玩遊戲,孩子不優秀,怪誰?

什麼原因促成女孩的優秀?自身的努力還是父母的教育?

04、育兒中如何正確歸因:

1、多維度歸因:正確的歸因,是要在不傷害孩子的身心的情況下,讓孩子保持積極向上的勁頭。上面我們提到了,關於事件的結果,是由多要素,多維度構成的,所以歸因時,千萬不可片面的分析問題。要學會引導孩子正確看待成功和失敗。

站在父母的立場,也許都會覺得自家的孩子是最優秀的,但是每個人都有閃光和不足,分析原因時,父母要看到孩子的發光點和缺點,讓孩子學會揚長避短,保持孩子的積極性。

【常見育兒場景】:今天,孩子畫了一幅很漂亮的畫,色彩鮮明,惟妙惟肖,可以說是一幅非常成功的畫作。

孩子拿著畫,很高興地跑過來問媽媽:「媽媽,我畫得好看嗎?」

媽媽該怎麼回答?你可以摸摸孩子的頭,說:「寶貝畫的真漂亮,這隻小狗狗都被畫活了,像真的一樣!」

孩子得到媽媽的肯定,心裡無比開心!

這時,媽媽記得多維度的來「歸因」:「媽媽知道你今天很認真的畫畫,所以才這麼好看的對不對?真棒!」

孩子聽了媽媽的表揚,越發開心了。

「但是畫狗狗比較簡單,你要繼續努力,我們下次畫老虎好不好?」

孩子在得到鼓勵的同時,獲取到另一個要素:任務難度,這次成功是由於「我努力了」和「畫比較簡單」。即滿足了孩子的自足感,又不會自滿!

多維度歸因,讓孩子正確面對成功與失敗!

2、因材歸因:

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有的孩子活潑開朗,有的孩子靦靦腆腆,性格內向。

樂觀的孩子,容易往積極的方向歸因,把失敗歸於偶然、歸於外界的不穩定因素

悲觀的孩子,則容易把失敗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及性格不足等難以改變的因素

所以,針對每種性格的孩子,每種歸因模式造成不同的結果。

【常見育兒場景】:面對孩子取得好成績或者是孩子考試失敗時,面對不同性格的孩子,該如何正確歸因,一張圖獻給大家:

參考資料:

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 歸因理論

文原創,圖來源網絡,侵必刪!


我是:若本文對您有所啟發,記得點「關注」哦!

健康的孩子,不但要身體強壯,更要心理健康,帶您剖析社會現狀,領悟育兒心理教育,讓您更懂嬰聲嬰語,謝謝!

相關焦點

  • 人際溝通中的歸因偏差——甩鍋or背鍋?
    《還不是因為你長得不好看》。這首歌其實在進行心理學上一項重要的內容,那就是「歸因」,即為某一結果找原因。人為什麼需要歸因?(有趣的是這個問題本身也在尋求歸因)正如在科學領域,人類不斷地探索宇宙中的複雜現象背後的原因、規律那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對社會現象、對自己以及他人的行為進行揣測、解釋、歸類。
  • 孩子做事總缺乏信心?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換個方式來說,就是一件事的成果與否,並不去取決於個人的努力和能力,還需要依靠外界的支持和社會環境等因素,不能簡單的把一件事歸咎於一個人。"歸因理論"能夠改變孩子自身能力的認可情況,提高孩子對自己的自我認同感,那麼"歸因理論"是如何做到的呢?
  • 自我歸因謬誤
    如何看待自我歸因的利和弊,如何應用其優點,規避其弊端?什麼是自我歸因謬誤?自我歸因是一種認知現象,人們習慣於把好的結果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把不好的結果歸因於其他人或事。過往的經歷:在出現問題時,習慣於找其他人或其他方面的原因。
  • 「我肯定做不到」,孩子總是自我否定?要教孩子「正確歸因」
    家長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正確歸因"歸因理論在日常的社會交往中,人們為了有效地控制和適應環境,往往對發生於周圍環境中的各種社會行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做出一定的解釋,也就是在面對某一件事情的過程中,會根據別人所特定的特點人格特徵或者是一些未知的特點去尋找之間的因果關係。
  • 成敗歸因理論教育啟示總結
    一、成敗歸因理論理論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發現人們傾向於將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歸結為以下六個因素(見下表)。同時,維納認為這六個因素可歸為三個維度。三維度六因素他們歸納出個體對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推斷(歸因),主要包括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
  • 教師如何正確幫助學生進行成敗歸因
    在當前的教育實踐中,我們更加關注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因而如何才能正確鼓勵學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成為越來越多教師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在學生在成績上有所變動時,怎樣才能讓學生成功不驕傲,失敗不氣餒,始終保持主動學習的熱情呢?今天小編老師就幫助各位同學一起來分析一下,如何利用成敗歸因理論幫助學生更好的增強學習動機。
  • 維納的歸因理論
    維納的歸因理論在中學教育與能力考試中是考察的重點。單選題主要有四種常見的出題方式,第一種是考察人物與理論之間的對應關係;第二種是考察例子型單選,即題幹給出某一例子,選出對應體現的歸因因素;第三種是考察三維度與六因素之間的對應關係;第四種是考察習得性無助感的定義。簡答題部分主要的出題形式是簡述維納的歸因理論。材料分析題部分主要的出題形式是根據維納的歸因理論對材料中人物的歸因思想進行分析,並談一談教師應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正確歸因。
  • 這些錯誤的養胃方法,誤人誤己,請快停止
    甚至很多被傳授的人都會以此為標準,覺得非常對,並且堅持照做。其實這些辦法,真對胃部健康有好處嗎?這些錯誤的養胃方法,誤人誤己,請停止。這些錯誤的養胃方法,請停止1、喝白粥養胃白粥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大米粥。
  • 心理學家:內歸因和外歸因影響你一生的行為
    人的一生中會經歷大大小小的事情,我們也不見得每件事情都會去找原因,但是我們會找原因的事情一定是和我們的利益和情感息息相關的。美國心理學家羅特(Rottre.J.)在20世紀的時候提出過一套理論,就是關於人們對於事件的歸因傾向理論
  • 心理學:你的情緒低落,很可能是歸因的錯
    文/學乃身之寶多次失戀的麗麗,最近一直處於負面情緒中。前幾次失戀時,麗麗覺得是自己緣分還沒到,沒有多想,但現在發現這麼多次戀愛都沒有修成正果,就不是有沒有緣分的事了,於是特別傷心、難過。其實,根據常識很多人都知道,一件事情的發生,一定是多方面、多因素綜合導致的。 但到具體的某個人時,又會出現線性的歸因方式,或單一的歸因方式。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歸因方式,以及該怎樣正確歸因呢?今天的文章,我們一起來說說。
  • 我的歸因是什麼?
    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行為過程所進行的因果解釋和推論。歸因影響著我們的情緒,以及我們的行為動機。樂觀的歸因,是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在這堂心理課中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樂觀的歸因。在數數的過程中,如果數錯了,必須從1重新開始數。組長負責監督和記錄。目前為止,最低記錄是4個,最高記錄是12個。當我詢問冠軍小組「為什麼能數到那麼多」時,主要有3個原因:「認真」 、「方法」、 「能力」。如此看來,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的歸因各有不同。接著,為了讓大家清楚地理解歸因的基本知識,我講解了維納的歸因理論。
  • 學習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
    今天帶大家一起來破解學習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一、理論內容: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其結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釋和評價。心理學家韋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並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與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與不可控制性歸因。
  • 歸因的角度正面影響孩子的學習意願
    之前我們講到歸因是什麼,那今天我們聊聊如何從歸因的角度正面影響孩子的學習意願。我們先來看幾個例子在許多家長眼裡,所有外部的,以及內部不可控的歸因都是孩子找的「藉口」。看看下面這些「理由」,是不是很熟悉?「這次沒考好是因為運氣太差了,我會的都不考,全考我不會的題。」
  • 疫情下的生命對話與反思|避免錯誤歸因的災難
    其實歸因錯誤不僅僅來自於孩子。新冠疫情,是歸因錯誤的收集站,也是學習歸因問題的標本庫。抗疫在路上,歸因正確與錯誤,會極大地影響這次抗疫進程,人們要付出健康乃至生命的代價。疫情突然,進展迅速,因果演化周期縮短,這是一個珍貴的學習模型,媽媽覺得是時候跟你說說歸因問題了。
  • 歸因理論在體驗設計中的應用
    Hello~我是大橙,作為剛成立的UX嗶嗶社第一篇文章的天選之人(抽中的..),感謝社長給我的好運氣,我十分榮幸!
  • 孩子膽怯缺乏自信?家長試試「歸因理論」,比陳舊的心靈雞湯更好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題記孩子做事情不成功,打擊了自信心,從而不願意主動承擔任務,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膽子小,不敢做想做的事情,只能空想。人一多只能躲著不出聲,膽怯懦弱,不敢在班級或者其他公共場所舉手發言,表達意見。這都是孩子缺乏自信的表現。
  • 媒體有毒與歸因謬誤
    這是第11篇學習心得歸因謬誤這樣的現象,在我們人類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為什麼如此聰明的人類,會常常犯如此低級的錯誤,並且還到了要為這個現象單獨造一個詞兒來描述呢?因為紛繁複雜的世界,讓人類有限的認知算力有些捉襟見肘,就如劉姥姥進大觀園,各種新鮮玩意讓人眼花繚亂,如何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實現對於面對的一切形成初步認知,並且快速固化,留傳下來,形成自己的積累和沉澱,或者說應對更多複雜環境的武器是其關注的問題,而要實現這一切唯一的方法就是進行二次認知加工,所謂的認知提升。
  • 學霸變學渣,苟晶是故意還是誤以為?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就在苟晶調查通告發出以後,她的同學中居然有8名同學也覺得自己被冒名頂替了,他們覺得自己應該能考上更好的大學。假如這可不是媒體的炒作,情況屬實,我們該如何理解呢?苟晶也在媒體訪談中多次說自己班上的第1名是應該能考上北大的,最後也只上了一個普通的師範,這又是為什麼呢?難道?他們這一批真的有很多人都被冒名頂替了嗎?
  • 簡單地反對讀書既誤人誤己又誤人子弟
    但是,僅僅以一堆博士生給一個初中生打工這個例子來反對讀書,既輕率又愚昧,既誤人誤己,又誤人子弟而對於沒有辨別力的孩子,則更是誤人子弟了。給孩子說這些讀書無用的話,那叫孩子們做什麼呢?難道叫他們早早做雜務,打工,混社會,只知道掙錢?這樣做對孩子有未來嗎?
  • 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
    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在歷年的廣東教師招聘中大致會出現1至2道題,題型主要以單選、多選、案例分析為主,一般以例子反選進行考察。雖然題量佔比並不大,但也是必考的知識點,多數考生表示,對於該理論的理解有些困難,下面將通過另一種模式給介紹成敗歸因理論,希望對各位考生們有幫助。導入情境:考試過後,同學們聚在一起開始議論各自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