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創作品
本文通過剖析社會現狀,深度解讀育兒心理教育如何正確「歸因」,滿滿的乾貨,閱讀後相信您會對如何教育孩子面對成功或成敗有新的感悟。喜歡的話,記得點擊「關注」哦,謝謝!
時間進入到2020年3月下半旬,隨著全中國人民的努力,國內的疫情情況已經得到大幅度好轉,在這裡感謝疫情中付出的所有人,是你們的努力,讓我們離勝利越來越近!
但是反觀國外,疫情卻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面對全人類共同的災難,有些人不但不反思自己抗疫措施的不足,不向我國「取經」,反而不作為,讓人民處在水深火熱當中!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完全浪費了我方為全世界贏得的寶貴時間」
1、什麼是歸因?
歸因就是指我們對已發生事情的結果進行原因歸納,無論是面對成功或是失敗,正確的歸因能讓我們發現通往成功的鑰匙,就像孩子考試,如果取得高分,家長卻歸因與考卷太簡單,無視孩子的努力,會讓孩子受到委屈。反過來說,如果孩子成績不好,家長卻歸因於試卷太難,可能會讓孩子嘗試僥倖心理,不去吸收教訓。
【常見育兒場景】:最近,新聞裡頻頻發生有孩子由於沉迷遊戲,往裡面充值裡成千上萬的錢,這些錢可能是父母辛辛苦苦好幾年年省吃儉用所得的收入,當新聞報出來以後,我們往往看到父母對著鏡頭哭訴遊戲害了孩子,也害了他們一家。可是發生這種事情,歸因時,遊戲廠家是完全過錯方嗎?父母就毫無過錯嗎?不禁要問:「孩子玩手機的時候,父母在哪?」多點陪伴也許悲劇就不會發生!
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扣錢了
2、錯誤的「自利歸因」,誤人害己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自利歸因」,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通常會把成功的原因歸結於自己的努力,而面對失敗、過錯,則會歸結於外部因素。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某國會有「甩鍋」行為的發生
借用耿爽的話說:這種企圖詆毀他人,轉嫁責任,尋找替罪羊的行為,既不道德,也不負責!
【常見育兒場景】:
電梯裡,有很多人共乘一部電梯,突然有個小孩,為了好玩,把每一個按鈕都按了一個遍,看著電梯門開開關關開心極了,
有一個乘客,由於有急事,就開始指責孩子:「誰家的孩子?能不能不要亂動電梯?」
孩子的媽媽一看自家的孩子被人吼,直接回應過去:「幹嘛兇我家孩子?他還小,什麼都不懂!」
孩子還小?就是孩子放錯的原因嗎?錯誤的歸因,讓孩子分不清對錯,毫無是非觀念,這樣縱容下的孩子,父母不加以管教,早晚有一天會被社會管教的!
電梯裡常見的熊孩子
3、歸因要素
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提出的「三維六要素理論」對歸因有詳細闡述。韋納認為,每一個行為的結果,無論成敗都可以歸結為六個要素:
六個要素又可以通過三個維度來進行分類:
1、內外在因素:其中能力、努力及身心狀態屬於內在因素,其餘屬於外在因素。
2、穩定性:其中能力與任務難度是穩定性因素。其餘屬於不穩定因素。
3、可控性:即是否可由個人意願加以改變,只有努力是自身可控的。
「三維六要素」理論
【常見育兒場景】:
有一個奶奶帶小孩,小孩剛學會走路,搖搖晃晃,奶奶在後面跟著。突然孩子絆倒一個大石頭,疼得大聲地哭了起來。
這時很多奶奶的一個做法就是,衝上去,對石頭一頓踢,然後振振有詞地說道:「石頭不乖,絆倒寶寶了,踢你!寶寶乖,不哭,看奶奶已經幫你踢石頭了,不哭!」
真是石頭的錯嗎?其實這個事件的三個主體:奶奶、孩子和石頭,嚴格來說唯一沒錯的就是石頭,奶奶沒看好孩子,導致孩子撞到石頭,但是最主要的錯誤是在孩子身上,孩子看到石頭沒有躲過去。當是,奶奶為了讓孩子不哭,進行了錯誤的歸因,把錯都歸咎於一個不會說話的石頭,看似都照顧了孩子的感受,實際上對孩子反而產生了錯誤的影響,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沒辦法吸取經驗,下次看到時候不會想辦法避開。
歸因偏差很多時候是我們潛意識的行為,有時偏差發生時我們都毫無感覺。人們在對事情進行歸因的時候,為什麼會潛意識的進行偏差化處理:
1、基本歸因偏差效應:就是我們在對別人進行歸因時,容易傾向於把行為歸結為內在因素,而無視環境影響。
【常見育兒場景】:
孩子不小心把瓶子撞倒在地,我們往往第一時間就指責孩子不小心,而卻沒反省這個瓶子是不是不該放在容易掉落的地方?
2、行動者與觀察者效應:看自己和看別人,歸因不同。及時是同一個事情,但是我們容易把自己的成功歸結於自身的努力,而把別人的成功歸結於運氣。
【常見育兒場景】:
父母和孩子所處的位置不同,當要對孩子的某個行為進行批判時,父母處在觀察者的地位,孩子是事件的行動者。
孩子心智還未成熟,很容易受到父母言語的影響,改變自身的看法,當孩子通過努力實現成功,父母沒有對孩子的努力給予鼓勵,只是歸因為外界環境的幫助,會讓孩子對自身的努力產生懷疑,並失去進取的動力。
不同歸因對結果的影響
3、自我服務偏差效應:人們會把自身失敗歸因為外在因素,而把自身的成功歸因為內在因素。「甩鍋」事件的歸因,也是屬於自我服務偏差的一種,把自己的失敗歸結於外部因素,
【常見育兒場景】:
有的家長看到別人家孩子在臺上鋼琴彈得很棒,還獲獎了,通常會認為是這家孩子的父母很有錢,為這個孩子請了好老師,給他買了好鋼琴,他家的孩子自然容易成功。而如果是自家的孩子在上面表演的時候,父母如果和別人炫耀,一般都會說,我家孩子多麼努力練琴,才獲得成功。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如果家長著眼於自身和優秀孩子家長比較時,有點父母就會把培養出優異孩子歸因於別人家的孩子聽話,而忽略別人家孩子父母每天都要抽出2個小時以上時間,陪孩子練琴,陪孩子玩耍、學習!看不到別人家父母的付出,無視自身每天下班後,即使有空也是刷視頻,玩遊戲,孩子不優秀,怪誰?
什麼原因促成女孩的優秀?自身的努力還是父母的教育?
1、多維度歸因:正確的歸因,是要在不傷害孩子的身心的情況下,讓孩子保持積極向上的勁頭。上面我們提到了,關於事件的結果,是由多要素,多維度構成的,所以歸因時,千萬不可片面的分析問題。要學會引導孩子正確看待成功和失敗。
站在父母的立場,也許都會覺得自家的孩子是最優秀的,但是每個人都有閃光和不足,分析原因時,父母要看到孩子的發光點和缺點,讓孩子學會揚長避短,保持孩子的積極性。
【常見育兒場景】:今天,孩子畫了一幅很漂亮的畫,色彩鮮明,惟妙惟肖,可以說是一幅非常成功的畫作。
孩子拿著畫,很高興地跑過來問媽媽:「媽媽,我畫得好看嗎?」
媽媽該怎麼回答?你可以摸摸孩子的頭,說:「寶貝畫的真漂亮,這隻小狗狗都被畫活了,像真的一樣!」
孩子得到媽媽的肯定,心裡無比開心!
這時,媽媽記得多維度的來「歸因」:「媽媽知道你今天很認真的畫畫,所以才這麼好看的對不對?真棒!」
孩子聽了媽媽的表揚,越發開心了。
「但是畫狗狗比較簡單,你要繼續努力,我們下次畫老虎好不好?」
孩子在得到鼓勵的同時,獲取到另一個要素:任務難度,這次成功是由於「我努力了」和「畫比較簡單」。即滿足了孩子的自足感,又不會自滿!
多維度歸因,讓孩子正確面對成功與失敗!
2、因材歸因:
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有的孩子活潑開朗,有的孩子靦靦腆腆,性格內向。
樂觀的孩子,容易往積極的方向歸因,把失敗歸於偶然、歸於外界的不穩定因素
悲觀的孩子,則容易把失敗歸因於自己的能力及性格不足等難以改變的因素。
所以,針對每種性格的孩子,每種歸因模式造成不同的結果。
【常見育兒場景】:面對孩子取得好成績或者是孩子考試失敗時,面對不同性格的孩子,該如何正確歸因,一張圖獻給大家:
參考資料:
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 歸因理論
文原創,圖來源網絡,侵必刪!
我是:若本文對您有所啟發,記得點「關注」哦!
健康的孩子,不但要身體強壯,更要心理健康,帶您剖析社會現狀,領悟育兒心理教育,讓您更懂嬰聲嬰語,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