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流行一種說法,說一堆博士生給一個初中生打工,由此說明初中生比博士生強,因此讀書是無用的。從封閉的角度,單從這件事情來看,好像是這樣;但是如果放到更大的範圍,是不是就是這樣呢?恐怕未必如此。這裡有個比率問題。像這樣的事情,在全國範圍內究竟是普遍的,還是個別的;若是普遍的,比例是多少,若是個別的,比例又是多少。只有在做了科學的調查後,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像這樣的調查不知有人做了沒有,如果沒有做,就無法得出結論;如果做了,結果又是如何,公布出來,然後憑藉調查結果做依據,再得出合理的結論。
但是,僅僅以一堆博士生給一個初中生打工這個例子來反對讀書,既輕率又愚昧,既誤人誤己,又誤人子弟。對自己,連讀書好不好都不知道了;對別人,則是個誤導。而對於沒有辨別力的孩子,則更是誤人子弟了。給孩子說這些讀書無用的話,那叫孩子們做什麼呢?難道叫他們早早做雜務,打工,混社會,只知道掙錢?這樣做對孩子有未來嗎?
其實,中國的傳統教育一直是鼓勵孩子們讀書的,也鼓勵大人們讀書。對這個優秀傳統,現代人更應該加發揚光大,而不是偏離而誤入歧途。在古代,從皇帝到官員到普通百姓都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特別是自從隋朝建立了系統的科舉制度,一直沿用到唐宋元明清。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的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從科舉制度中產生的舉人進士中任用官員是一個重要途徑。這就是說,皇帝任用官員還是用讀書人而不用文盲。
很多人讀書重實用。單單從實用的角度講,讀書也是重要的。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好像讀書只是讀書人的事情,但不知道很多政治家和軍事家也都是讀書的。有人評價說,項羽、劉邦不讀書也能打天下。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項羽自己不讀書,但他的謀士範增是讀書的;劉邦不讀書,但他的幾個開國元勳蕭何、張良、韓信、陳平都是讀書人。項羽一個範增而不能用,只憑蠻力打天下,所以會失敗;劉邦對幾個謀士極為倚重。所以,在楚漢爭霸中,項羽敗,劉邦勝,這是有原因的。
在三國時期,那是一個混亂的時代。但儘管如此,很多政治家、軍事家一邊忙於事務,一邊讀書。人們熟知的是諸葛亮、曹操、孫權都喜歡讀書,也就是魏蜀吳三國的主要決策者都在讀書,他們的下屬讀書的也會不少,只不過沒有他們有名罷了。諸葛亮躬耕隴畝的時候,一邊種地,一邊讀書。如果他不走出去,就只是一個書生。但是,正是因為他在這個時期的知識儲備,才有後來的《隆中對》這樣宏大的政治藍圖,以及後來如赤壁之戰等等戰事的正確指揮。諸葛亮讀書應該是很有方法的。《三國志》說諸葛亮讀書只「觀其大略」,應該不全是這樣。如果他不細讀,就不會把前後《出師表》寫得那麼文理通然。曹操一直堅持讀書。據易中天先生《品三國》說,曹操「日則讀兵書,夜則思經卷。」完全不像戰略家、軍事家的樣子。但恰恰相反,正是他這樣的喜歡讀書,才有他在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中的正確決策。在唐宋八家中,王安石、歐陽修、蘇軾既為高官,又是書生。
有的人以為讀書人好像不通世事的樣子,這其實是一種愚見。這裡面自然牽涉的一個會不會讀書的問題。不會讀書的人只會讀書而不知領悟,不知道變通,不會和實踐結合,所以越讀越迂腐。而真正的讀書人把讀書和實際結合起來,才把書讀活了。對於政治家諸葛亮、曹操、孫權,能說他們不通世事嗎?他們其實對世俗的了解比一個底層農民都通透。文學家曹雪芹、魯迅都深通世故,比那些常年混跡於社會的人都了解社會。在當代知識分子中,陳丹青、鮑鵬山、易中天等先生,對社會人生都是有深刻見解的,遠不是那些混跡於社會的人能比的。
所以,簡單的反對讀書,既是隨意的、任性的,又是對自己和別人的一種誤導。說是隨意、任性的,因為沒有足夠的論據,任何人都能隨口說讀書無用。說是誤人子弟,如果叫孩子們不讀書,就像叫國家不該辦學校一樣謬誤。既然讀書無用,國家就不必開辦學校,讓人人都變成文盲,大家一起創業好了。但若果如此,恐怕連反對讀書的人也要反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