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這是高2015級的第四堂心理課。)
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行為過程所進行的因果解釋和推論。歸因影響著我們的情緒,以及我們的行為動機。樂觀的歸因,是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在這堂心理課中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樂觀的歸因。
首先,這堂課的熱身遊戲是「數數」,即每個小組,除組長外的其他成員圍坐成圓圈,順時針依次數數,從1數到30,3分鐘時間,看哪個組數的30最多。在數數的過程中,如果數錯了,必須從1重新開始數。組長負責監督和記錄。目前為止,最低記錄是4個,最高記錄是12個。當我詢問冠軍小組「為什麼能數到那麼多」時,主要有3個原因:「認真」 、「方法」、 「能力」。如此看來,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的歸因各有不同。
接著,為了讓大家清楚地理解歸因的基本知識,我講解了維納的歸因理論。維納認為歸因有三個維度:控制源(內部控制/外部控制)、穩定度(穩定的因素/不穩定的因素)、可控性(可控/不可控);不同的歸因分為四大類: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那麼,不同的歸因屬於什麼維度呢?我們一起通過一個表格來了解。
歸因類別
成敗歸因維度
控制源
穩定度
內部
外部
穩定的因素
不穩定的因素
能力
√
√
努力
√
√
任務難度
√
√
運氣
√
√
也許這個表格對同學們來說比較枯燥,但通過這個表格大家便能認識到,不同的歸因會對我們有什麼不同的影響,以及怎樣的歸因是合理的。
為了便於同學們理解,我舉了一個例子:期中考試後,小A和小B都考了高分。小A覺得是由於考試題目很簡單,難度小自己才考了高分;小B認為是因為自己準備得足夠充分。然後請大家思考:
1.小A和小B對自己英語考高分的歸因分別屬於哪種類型?
2.他們做出歸因後可能有怎樣的情緒反應?
3.小A和小B的歸因是樂觀的還是悲觀的呢?為什麼?
既然不同的歸因會讓我們有不同的情緒和行為,那麼怎樣的歸因方式是樂觀的呢?心理學研究表明,樂觀的歸因方式是:失敗時,把失敗看做外部因素的結果,以及是不穩定的、可變化的和特定的事件的結果;成功時,對成功抱以個人內部的、穩定的整體性的信心。但是,在生活和學習中,很多同學卻是反其道而行之,把失敗歸因於內部,把成功歸因於外部,致使其失去信心和動力。這是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需要注意和扭轉的。
最後,為了讓同學們將樂觀的歸因方式用於生活和學習中,我設計了10個情境,小組抽籤,討論並總結分享:
①我鼓起勇氣向喜歡的人告白,結果被拒絕了。因為……
②我一直是班裡的數學第一名,可是這次期中考試卻被另一個同學超過了,只考了第二名。因為……
③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演講比賽,立志獲得冠軍,可最後連決賽都沒有進。因為……
④戀愛了一年的戀人和我手了。因為……
⑤這次期中考試,我的總分比目標少了足足50分。因為……
⑥我參加了我們班的舞蹈排練,可是我老是跟不上大家的動作。因為……
⑦朋友讓我陪他參加學校的書法比賽,結果我竟然得了二等獎。因為……
⑧老師讓我主持班會活動,結果在開場時我就把話說錯了。因為……
⑨我去向班主任申請換座,結果被拒絕了。因為……
⑩我在室友的慫恿下參加了班長競選,結果竟然當選了。因為……
從各班各小組的總結分享中可以看出,同學們對學習、人際交往等事情的成敗歸因既有「搞笑」的樂觀歸因,也有悲觀的歸因。
理論易學,但要將理論用於實踐卻是需要漫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願意改變,然後付諸實際行動,那麼成長和成熟便只是時間的問題。希望大家用樂觀的歸因方式面對學習、生活中的成敗,不斷進步!
分享:點擊右上角,在彈出的菜單中選擇「發送給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訂閱:點擊右上角,選擇「查看公眾號」,點擊「關注」,或者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