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歸因是什麼?

2021-03-01 藺中心育講堂

(編者註:這是高2015級的第四堂心理課。)

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行為過程所進行的因果解釋和推論。歸因影響著我們的情緒,以及我們的行為動機。樂觀的歸因,是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在這堂心理課中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樂觀的歸因。

首先,這堂課的熱身遊戲是「數數」,即每個小組,除組長外的其他成員圍坐成圓圈,順時針依次數數,從1數到30,3分鐘時間,看哪個組數的30最多。在數數的過程中,如果數錯了,必須從1重新開始數。組長負責監督和記錄。目前為止,最低記錄是4個,最高記錄是12個。當我詢問冠軍小組「為什麼能數到那麼多」時,主要有3個原因:「認真」 、「方法」、 「能力」。如此看來,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的歸因各有不同。


接著,為了讓大家清楚地理解歸因的基本知識,我講解了維納的歸因理論。維納認為歸因有三個維度:控制源(內部控制/外部控制)、穩定度(穩定的因素/不穩定的因素)、可控性(可控/不可控)不同的歸因分為四大類: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那麼,不同的歸因屬於什麼維度呢?我們一起通過一個表格來了解。

歸因類別

成敗歸因維度

控制源

穩定度

內部

外部

穩定的因素

不穩定的因素

能力



努力



任務難度



運氣



也許這個表格對同學們來說比較枯燥,但通過這個表格大家便能認識到,不同的歸因會對我們有什麼不同的影響,以及怎樣的歸因是合理的。

為了便於同學們理解,我舉了一個例子:期中考試後,小A和小B都考了高分。小A覺得是由於考試題目很簡單,難度小自己才考了高分;小B認為是因為自己準備得足夠充分。然後請大家思考:

1.小A和小B對自己英語考高分的歸因分別屬於哪種類型?

2.他們做出歸因後可能有怎樣的情緒反應?

3.小A和小B的歸因是樂觀的還是悲觀的呢?為什麼?


既然不同的歸因會讓我們有不同的情緒和行為,那麼怎樣的歸因方式是樂觀的呢?心理學研究表明,樂觀的歸因方式是:失敗時,把失敗看做外部因素的結果,以及是不穩定的、可變化的和特定的事件的結果;成功時,對成功抱以個人內部的、穩定的整體性的信心。但是,在生活和學習中,很多同學卻是反其道而行之,把失敗歸因於內部,把成功歸因於外部,致使其失去信心和動力。這是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需要注意和扭轉的。

最後,為了讓同學們將樂觀的歸因方式用於生活和學習中,我設計了10個情境,小組抽籤,討論並總結分享:

①我鼓起勇氣向喜歡的人告白,結果被拒絕了。因為……

②我一直是班裡的數學第一名,可是這次期中考試卻被另一個同學超過了,只考了第二名。因為……

③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演講比賽,立志獲得冠軍,可最後連決賽都沒有進。因為……

④戀愛了一年的戀人和我手了。因為……

⑤這次期中考試,我的總分比目標少了足足50分。因為……

⑥我參加了我們班的舞蹈排練,可是我老是跟不上大家的動作。因為……

⑦朋友讓我陪他參加學校的書法比賽,結果我竟然得了二等獎。因為……

⑧老師讓我主持班會活動,結果在開場時我就把話說錯了。因為……

⑨我去向班主任申請換座,結果被拒絕了。因為……

⑩我在室友的慫恿下參加了班長競選,結果竟然當選了。因為……

從各班各小組的總結分享中可以看出,同學們對學習、人際交往等事情的成敗歸因既有「搞笑」的樂觀歸因,也有悲觀的歸因。

    理論易學,但要將理論用於實踐卻是需要漫長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願意改變,然後付諸實際行動,那麼成長和成熟便只是時間的問題。希望大家用樂觀的歸因方式面對學習、生活中的成敗,不斷進步!


分享:點擊右上角,在彈出的菜單中選擇「發送給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訂閱:點擊右上角,選擇「查看公眾號」,點擊「關注」,或者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自我歸因謬誤
    邏輯課第五輪 作業11:分享一個自己過往的經歷(可以是投資領域或者其他領域)自我歸因的例子?
  • 維納的歸因理論
    維納的歸因理論在中學教育與能力考試中是考察的重點。單選題主要有四種常見的出題方式,第一種是考察人物與理論之間的對應關係;第二種是考察例子型單選,即題幹給出某一例子,選出對應體現的歸因因素;第三種是考察三維度與六因素之間的對應關係;第四種是考察習得性無助感的定義。簡答題部分主要的出題形式是簡述維納的歸因理論。材料分析題部分主要的出題形式是根據維納的歸因理論對材料中人物的歸因思想進行分析,並談一談教師應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正確歸因。
  • 【名詞解釋】歸因理論
    聚焦於普通人日常生活行為的可以感知到的原因,與試圖確證行為真實原因的「科學心理學」不同弗裡茨·海德爾概括了幾種人們經常採用的歸因方式:情境環境(受外部環境影響)個人效應(從個人角度影響事物)、能力(能夠做某件事)、努力(試圖做)、願望(要做)、情感(情願做)、歸屬(繼續做
  • 學習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
    今天帶大家一起來破解學習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一、理論內容: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其結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釋和評價。心理學家韋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並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與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與不可控制性歸因。
  • 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
    【知識點1】由海德最早提出的歸因理論告訴我們,尋求理解是行為的基本動因,這也是歸因理論的指導原則和基本假設。這裡做兩個簡單的單選題備考。在海德研究的基礎上,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發現人們傾向於將活動成敗的原因,也就是行為後果的責任歸為六個因素,而這六個因素在三個維度上呈現出不同的特徵。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
  • 數據分析模型:歸因分析
    本篇講述歸因分析在實際業務中的應用及實現方法,主要講解「渠道歸因」和「運營位歸因」的「單值傳遞歸因」、「多值記錄集合歸因」、「時序還原歸因」以及「路徑還原歸因」幾個方法。
  • 心理學:你的情緒低落,很可能是歸因的錯
    我問她,怎麼看待自己的多次失戀?她說,有時是自己有眼無珠,沒遇見好的;有時是對方真的不適合自己,反正就是自己命苦,遇不到對的人唄。我說,你還應該從自身找找原因。她表示不理解,因為她覺得自己很優秀。人都需要點兒確定感,會為發生的事情尋找解釋,然後會去想這是誰的原因,發生了什麼導致了這樣的結果,進而找到更多的解釋、證據和想法,讓自己越來越有情緒。這個解釋的過程,叫作歸因。
  • 不科學的思維-歸因謬誤
    今天我們來聊聊不科學的思維——歸因謬誤。歸因謬誤是什麼意思呢?我先來講個故事——我前幾天去一個城市出差,接待我的老同學問了我一句話,「你這次想去吃哪家飯店呢?」我說:「那就取決於你跟誰有仇了」。這個對話的背後其實有一個梗:我去那個城市一共也就是三四次,每次去我這個同學都請我吃飯,但是,沒過多久,我去吃過的那家餐廳就倒閉了。
  • 心理學家:內歸因和外歸因影響你一生的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羅特(Rottre.J.)在20世紀的時候提出過一套理論,就是關於人們對於事件的歸因傾向理論在進行事件歸因的時候,會有兩種類型的人。一種是相信自己對於事情的發展和結果能夠進行控制的人,稱之為內控者;而另外一種人就是聽天由命心態的,相信是命運和機遇等外在因素決定了自己的命運,個人的努力無濟於事,這種人稱之為外控者。
  • 工作總是出錯,我開始懷疑自己|學會合理歸因,是職場人的必修課
    專注於職場·自我提升·心理思維1、正確面對失敗的前提,是合理地將它歸因前陣子看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其中有一個令我心酸的片段:某個實習生在一次課題中落敗後,獨自一人走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看著人來人往,她呆呆地看著遠方
  • 批做事不利還甩鍋,自利歸因誤人誤己,育兒教育中讓孩子正確歸因
    但是反觀國外,疫情卻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面對全人類共同的災難,有些人不但不反思自己抗疫措施的不足,不向我國「取經」,反而不作為,讓人民處在水深火熱當中!」1、什麼是歸因?他還小,什麼都不懂!」孩子還小?就是孩子放錯的原因嗎?錯誤的歸因,讓孩子分不清對錯,毫無是非觀念,這樣縱容下的孩子,父母不加以管教,早晚有一天會被社會管教的!
  • 歸因理論在體驗設計中的應用
    (此處應有掌聲)然後我想為簡短介紹一下UX嗶嗶社,後續會完善社團的介紹哦~拿鐵Latte,可樂Cola,啡仔Fizzer,大橙Jasmine-我(簡單來說就是三款飲料和一水果),我們是四個來自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即將踏入社會的研三老學長/姐。懷著對設計可以改變一些什麼的理想,建立了一個叫UX嗶嗶社的自媒體平臺去探索,去反思,去分享。
  • 成敗歸因理論
    維納的成敗歸因在教招考試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點,經常會將理論當中的六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難度、運氣、身心狀況、外界環境)和三維度(因素來源、穩定性、可控制性)結合起來進行考查,因此在對這部分知識進行學習時,著重對這方面的知識點進行學習。一、六因素最早提出歸因理論的是海德。
  • 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備考指導
    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備考指導一、考情介紹維納的成敗歸因在學習動機的理論中比較重要,所以需要全題型備考。如人物和理論的對應,歸因六因素與三維度的對應關係,材料分析題通常需要判斷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歸因角度,然後給出教師本人的指導方法。
  • 心理學堂:歸因偏差
    歸因偏差的出現是一種在某些條件下必然出現的心理反應。心理學的研究早已歸因偏差表明,成功時人們的正常心理反應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敗時則都力圖把責任推諉給外界和他人。這樣歸因對於人的心理調節和自我防衛是有利的,因而無可厚非。人們會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內部因素,如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努力等。
  • 教師如何正確幫助學生進行成敗歸因
    今天小編老師就幫助各位同學一起來分析一下,如何利用成敗歸因理論幫助學生更好的增強學習動機。1.什麼是成敗歸因理論成敗歸因理論是韋納及其同事在20世紀70年代時進行的大量關於歸因與學習動機的研究之後,發現個體對成功和失敗原因的解釋影響著與成就有關的行為,因而形成了包含三維度和六因素的成敗歸因理論。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其結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釋和評價。
  • 「我肯定做不到」,孩子總是自我否定?要教孩子「正確歸因」
    家長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正確歸因"歸因理論在日常的社會交往中,人們為了有效地控制和適應環境,往往對發生於周圍環境中的各種社會行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做出一定的解釋,也就是在面對某一件事情的過程中,會根據別人所特定的特點人格特徵或者是一些未知的特點去尋找之間的因果關係。
  • 歸因分析指南v1.0
    這裡分享下查理·芒格的見解:我熱衷於把事情簡單化,如果事情太麻煩了,我就跳過去換一個。而巴菲特也有類似的說法:失敗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擁有了那些偉大和複雜的系統,但我們要做的僅僅是回歸簡單。把問題簡單化,往往能用幾句話簡單描述的就是最佳答案。
  • 歸因的角度正面影響孩子的學習意願
    我是愛科普的白菜君。之前我們講到歸因是什麼,那今天我們聊聊如何從歸因的角度正面影響孩子的學習意願。我們先來看幾個例子在許多家長眼裡,所有外部的,以及內部不可控的歸因都是孩子找的「藉口」。看看下面這些「理由」,是不是很熟悉?「這次沒考好是因為運氣太差了,我會的都不考,全考我不會的題。」
  • 快速了解「基本歸因謬誤」:破壞人際關係的認知偏見
    編者按:基本歸因謬誤是認知偏見中的一種典型情況,通常會給我們的人機關係帶來重要的影響。什麼是基本歸因謬誤?怎麼理解基本歸因謬誤?怎麼突破基本歸因謬誤?近日,暢銷書作家麥可·西蒙斯(Michael Simmons)發表了一篇文章,以非常簡潔的方式就上述問題給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