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成語相信大家都知道,叫「事出有因」,意思就是事情的發生是有原因的。人的一生中會經歷大大小小的事情,我們也不見得每件事情都會去找原因,但是我們會找原因的事情一定是和我們的利益和情感息息相關的。
美國心理學家羅特(Rottre.J.)在20世紀的時候提出過一套理論,就是關於人們對於事件的歸因傾向理論,稱之為控制點理論。
在進行事件歸因的時候,會有兩種類型的人。一種是相信自己對於事情的發展和結果能夠進行控制的人,稱之為內控者;而另外一種人就是聽天由命心態的,相信是命運和機遇等外在因素決定了自己的命運,個人的努力無濟於事,這種人稱之為外控者。
舉個例子,小A出門上班的時候起晚了,出門上班的時候沒趕上公交車,到了公司被老闆罵了一頓,做事的時候又被客戶投訴了。晚上回到家的時候,他想了一下這一天的經歷,覺得自己很倒黴,都是公交車開走了沒趕上,要是趕上就不會出現後面的一系列事情了,於是下次就再也不想坐那趟公交了。
從以上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小A覺得自己一天都不順利是因為公交車開走了,但是事實上如果小A嘗試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話,就會發現自己起晚了,準備時間來不及,所以趕不上車,如果早一點起床的話,也許就不會出現後面的問題。
我們來看另外一個案例,小B因為工作的失誤被責罵了,並沒有灰心,之後好好的回顧了一遍處理事情的經過,從自己的角度去找原因,確定了是由於什麼原因導致的失誤,並且記下來以作警醒,後面小B就沒有在犯過同類型的錯誤。
小A和小B同樣都是被領導責罵,但是兩個人的歸因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覺得是公交車不等自己,後者是覺得自己的失誤,找出原因並且更正,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就能反映出小A是個外控者,小B是個內控者了。
內控者會相信自己能夠發揮作用,自我價值感會更強一些。面對困境,能夠付出更大的努力,願意繼續投入,而不是退縮,能夠成功者往往是內控者。
外控者對於個人努力和行為結果的關係是無法看到的,當面對失敗的時候,總是會把責任推卸於外部的勻速,不想辦法解決,總是向別人尋求幫助,比較消極被動的生活。
看到這裡,大家可以比對下自己遇到事情的時候是怎麼歸因的了,你是內控者還是外控者呢?相信大家看到這裡心裡就有數了。
如果是外控者的話,可以努力多看看自己身上的優點,相信自己是可以的,調整一下自己的認知,對於很多事情的解決會有幫助的。
我是廂廂,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帶你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