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內歸因和外歸因影響你一生的行為

2020-08-27 廂廂說

有一個成語相信大家都知道,叫「事出有因」,意思就是事情的發生是有原因的。人的一生中會經歷大大小小的事情,我們也不見得每件事情都會去找原因,但是我們會找原因的事情一定是和我們的利益和情感息息相關的。


美國心理學家羅特(Rottre.J.)在20世紀的時候提出過一套理論,就是關於人們對於事件的歸因傾向理論,稱之為控制點理論

在進行事件歸因的時候,會有兩種類型的人。一種是相信自己對於事情的發展和結果能夠進行控制的人,稱之為內控者;而另外一種人就是聽天由命心態的,相信是命運和機遇等外在因素決定了自己的命運,個人的努力無濟於事,這種人稱之為外控者。


舉個例子,小A出門上班的時候起晚了,出門上班的時候沒趕上公交車,到了公司被老闆罵了一頓,做事的時候又被客戶投訴了。晚上回到家的時候,他想了一下這一天的經歷,覺得自己很倒黴,都是公交車開走了沒趕上,要是趕上就不會出現後面的一系列事情了,於是下次就再也不想坐那趟公交了。

從以上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小A覺得自己一天都不順利是因為公交車開走了,但是事實上如果小A嘗試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話,就會發現自己起晚了,準備時間來不及,所以趕不上車,如果早一點起床的話,也許就不會出現後面的問題。

我們來看另外一個案例,小B因為工作的失誤被責罵了,並沒有灰心,之後好好的回顧了一遍處理事情的經過,從自己的角度去找原因,確定了是由於什麼原因導致的失誤,並且記下來以作警醒,後面小B就沒有在犯過同類型的錯誤。

小A和小B同樣都是被領導責罵,但是兩個人的歸因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前者覺得是公交車不等自己,後者是覺得自己的失誤,找出原因並且更正,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就能反映出小A是個外控者,小B是個內控者了。


內控者會相信自己能夠發揮作用,自我價值感會更強一些。面對困境,能夠付出更大的努力,願意繼續投入,而不是退縮,能夠成功者往往是內控者。

外控者對於個人努力和行為結果的關係是無法看到的,當面對失敗的時候,總是會把責任推卸於外部的勻速,不想辦法解決,總是向別人尋求幫助,比較消極被動的生活。


看到這裡,大家可以比對下自己遇到事情的時候是怎麼歸因的了,你是內控者還是外控者呢?相信大家看到這裡心裡就有數了。

如果是外控者的話,可以努力多看看自己身上的優點,相信自己是可以的,調整一下自己的認知,對於很多事情的解決會有幫助的。

我是廂廂,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帶你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相關焦點

  • 歸因理論的常見現象和應用
    」,即通過改變人們的自我感覺、自我認識來改變和調整人的行為的理論。歸因理論是在美國心理學家海德的社會認知理論和人際關係理論的基礎上,經過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羅斯和澳大利亞心理學家安德魯斯等人的推動而發展壯大起來的。根據心理學家弗裡茨·海德的歸因理論,人通過兩種主要的歸因方式去解釋自己或其他人的行為。把事情的起因歸因在行動者的性格,態度,或人格而導致的。
  • 韋納成敗歸因理論
    一、知識解析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其結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釋和評價。心理學家韋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並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與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於不可控制性歸因。
  • 歸因理論在體驗設計中的應用
    除此之外,美國心理學家韋納從個體的歸因過程出發,探求個體對成敗結果的歸因與成就行為的關係,對影響行為結果的原因特性、原因結構、原因歸因和情感的關係,以及情感反應的激勵作用等都提出了創造性的見解。韋納歸因理論的主要論點是:1、人的個性差異和成敗經驗等影響著他的歸因;2、人對前次成就的歸因將會影響到他對下一次成就行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等;3、個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對成就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同時,他將人們對行為成敗的歸因分為以下六個方面:(參照下圖)
  • 歸因方式影響幸福感
    比如你覺得李子柒的視頻那麼多人看是因為有專業團隊在背後推廣策劃,你便是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歸因。 弗裡茨·海德是第一個描述人類歸因行為的人,他認為多數歸因分析中的主導問題是搞清楚行為的原因在人還是在情境。
  • 心理學:你的情緒低落,很可能是歸因的錯
    我說,你還應該從自身找找原因。她表示不理解,因為她覺得自己很優秀。當我們遇到一件跟自己期待不一致的事情時,很可能出現各種情緒,就像失戀後的麗麗。2.正確的歸因方式,需要看到解釋的多個維度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認為,人們對行為成敗原因的分析有三個維度和六個值:三個維度為:控制點、穩定性和可控性;六個值,也是六個原因,即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身體狀態和其他因素
  • 試述歸因理論及其對教學實踐的意義
    文·艾特27試述歸因理論及其對教學實踐的意義答:(1)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其結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釋和評價。在學習和工作中人人都會體驗到成功與失敗,同時人們還會去尋求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這就是對成就行為的歸因。人們會把成敗歸結為不同的原因,並產生相應的心理變化,從而影響今後的行為。美國心理學家韋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發現人們傾向於將活動成敗的原因及行為責任,歸結為以下六個因素及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機遇)好壞、身心狀態、外界環境等。
  • 決策與判斷:直覺與偏差—歸因理論
    歸因理論是關於人們如何進行「因果歸因」的心理學理論,也就是對行為和行為的結果產生的原因進行解釋。正如期望效用理論那樣,歸因理論被認為是決策中的規範性理論(關於個體如何行為的理想化理論);但與之不同的是,歸因理論同樣針對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提出了一個描述性模型。
  • 學習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
    今天帶大家一起來破解學習動機理論——成敗歸因理論。一、理論內容: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其結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釋和評價。心理學家韋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並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與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與不可控制性歸因。
  • 我的歸因是什麼?
    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行為過程所進行的因果解釋和推論。歸因影響著我們的情緒,以及我們的行為動機。樂觀的歸因,是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在這堂心理課中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樂觀的歸因。首先,這堂課的熱身遊戲是「數數」,即每個小組,除組長外的其他成員圍坐成圓圈,順時針依次數數,從1數到30,3分鐘時間,看哪個組數的30最多。在數數的過程中,如果數錯了,必須從1重新開始數。組長負責監督和記錄。目前為止,最低記錄是4個,最高記錄是12個。當我詢問冠軍小組「為什麼能數到那麼多」時,主要有3個原因:「認真」 、「方法」、 「能力」。
  • 批做事不利還甩鍋,自利歸因誤人誤己,育兒教育中讓孩子正確歸因
    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提出的「三維六要素理論」對歸因有詳細闡述。這時很多奶奶的一個做法就是,衝上去,對石頭一頓踢,然後振振有詞地說道:「石頭不乖,絆倒寶寶了,踢你!寶寶乖,不哭,看奶奶已經幫你踢石頭了,不哭!」真是石頭的錯嗎?其實這個事件的三個主體:奶奶、孩子和石頭,嚴格來說唯一沒錯的就是石頭,奶奶沒看好孩子,導致孩子撞到石頭,但是最主要的錯誤是在孩子身上,孩子看到石頭沒有躲過去。
  • 維納的歸因理論
    維納及其同事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了大量關於歸因與學習動機的研究,結果表明個體對成功和失敗原因的解釋影響著與成就有關的行為。一、三維度六因素維納從三個維度,即內外性維度、穩定與非穩定性維度以及可控與不可控性維度對歸因因素進行了分析。
  • 【名詞解釋】歸因理論
    聚焦於普通人日常生活行為的可以感知到的原因,與試圖確證行為真實原因的「科學心理學」不同弗裡茨·海德爾概括了幾種人們經常採用的歸因方式:情境環境(受外部環境影響)個人效應(從個人角度影響事物)、能力(能夠做某件事)、努力(試圖做)、願望(要做)、情感(情願做)、歸屬(繼續做
  • 心理學堂:歸因偏差
    心理學是研究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學科。19世紀末,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到了20世紀中期,心理學才有了相對統一的定義。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是從1879年德國學者馮特受自然科學的影響,建立心理實驗室,脫離思辨性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的。
  • 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
    甲:「你考得怎樣?」乙:「很糟糕,我就不是這塊料。」丙:「考得不好,我早料到了,前段時間我就沒怎麼用功。」丁:「考得不好,就考了100分,還有一道附加題做錯了。」—_—問:面對考試,不同人會給自己的考試結果找不同的理由,那這對下次考試會有影響嗎?答:有的!問:那又是為什麼呢?
  • 心理學:你的歸因偏差可能讓你錯失愛情
    在我們面臨愛情問題時,這樣的歸因偏差就更為明顯了。假如你和你的伴侶很早就約好明天去見家長,可今天他突然對你說你明天不能去他家了,這時候我們心中很自然的把這件事歸因為他的父母並不願意見自己之類的。但實際上可能他的家裡突然出了什麼事,對方也很惋惜不能見你,這樣對原因錯誤的主觀認知,便是歸因偏差。
  • 「原創」積極歸因的方式對抗挫折
    心理學有關的歸因理論,能很好地解答這個問題。社會心理學認為,人們常常根據有關的外部信息、線索對人內在狀態,或依據外在行為表現推測其行為原因,這個過程稱為歸因活動。這種對行為後果的認識活動,必然會影響到當事人的情緒和以後的行為。
  • 數據分析模型:歸因分析
    本篇講述歸因分析在實際業務中的應用及實現方法,主要講解「渠道歸因」和「運營位歸因」的「單值傳遞歸因」、「多值記錄集合歸因」、「時序還原歸因」以及「路徑還原歸因」幾個方法。
  • 2021教師備考——教育學:成敗歸因理論-六因素·三維度
    歸因理論最為重要的是區分六因素對應的三維度。   人們做完一項工作之後,往往喜歡尋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敗的原因。這就是心理學家探索歸因問題的客觀依據。最早提出歸因理論的是海德。他認為,人們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環境這樣兩種需要,使這兩種需要得到滿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們的行動的原因,並預言人們將如何行動。
  • 2019教師招聘教育學:成敗歸因理論-六因素·三維度
    歸因理論最為重要的是區分六因素對應的三維度。   人們做完一項工作之後,往往喜歡尋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敗的原因。這就是心理學家探索歸因問題的客觀依據。最早提出歸因理論的是海德。他認為,人們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環境這樣兩種需要,使這兩種需要得到滿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們的行動的原因,並預言人們將如何行動。他認為,行為的原因或者在於外部環境,或者在於個人內部。
  • 成敗歸因理論教育啟示總結
    一、成敗歸因理論理論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發現人們傾向於將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歸結為以下六個因素(見下表)。同時,維納認為這六個因素可歸為三個維度。三維度六因素他們歸納出個體對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推斷(歸因),主要包括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