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或呼吸的意思,因為古代人們認為生命依賴於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對象由靈魂改為心靈。
心理學是研究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學科。19世紀末,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到了20世紀中期,心理學才有了相對統一的定義。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是從1879年德國學者馮特受自然科學的影響,建立心理實驗室,脫離思辨性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的。
歸因偏差的出現是一種在某些條件下必然出現的心理反應。心理學的研究早已歸因偏差表明,成功時人們的正常心理反應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敗時則都力圖把責任推諉給外界和他人。這樣歸因對於人的心理調節和自我防衛是有利的,因而無可厚非。
人們會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內部因素,如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努力等。但對失敗等則更多地歸因於外部因素,如考試沒考好,常見的歸因是題目太難,時間太緊,或打分太嚴。但觀察者卻往往從行為者自身去尋找行為的原因,進行內歸因。
如,你病得很厲害,可是卻發現給你看病的醫生顯得很冷漠。實際上,你恰恰忽略了醫生的職業特點,即每天他都在接觸大量病人,對各種各樣的痛苦已經習以為常,而且他的責任在於準確地作出診斷,並不是對你的病表示同情。
愛失敗是大家在生活中經常遇見的事情。一段戀情結束後,人們在回憶戀情結束的原因時,總會找出這樣那樣的原因。但是,很多時候,人們在進行歸因時,卻並不總是合乎邏輯的,這是因為出現了「歸因偏差」。首先是行為者與觀察者的歸因偏差。戀愛失敗後,當事人往往會將原因歸結於某個情境,比如某次吵架、某次失約、發生了什麼變故等。但是,旁人卻更可能從戀愛的本身出發,討論戀愛者本身的性格、能力、處世態度,如性格太倔強、有大男子主義、容易發脾氣、經常無理取鬧等。
圖 源: 千圖網(侵刪)
文 字: 網 絡(侵刪)
編 輯: 離墨先生
今日心語:所有的努力,不是為了讓別人覺得你了不起,而是為了能讓自己打心眼裡看得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