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堂:歸因偏差

2020-12-25 上玄Homier

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或呼吸的意思,因為古代人們認為生命依賴於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對象由靈魂改為心靈。

心理學是研究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學科。19世紀末,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到了20世紀中期,心理學才有了相對統一的定義。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是從1879年德國學者馮特受自然科學的影響,建立心理實驗室,脫離思辨性哲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的。

歸因偏差的出現是一種在某些條件下必然出現的心理反應。心理學的研究早已歸因偏差表明,成功時人們的正常心理反應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敗時則都力圖把責任推諉給外界和他人。這樣歸因對於人的心理調節和自我防衛是有利的,因而無可厚非。

人們會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內部因素,如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努力等。但對失敗等則更多地歸因於外部因素,如考試沒考好,常見的歸因是題目太難,時間太緊,或打分太嚴。但觀察者卻往往從行為者自身去尋找行為的原因,進行內歸因。

如,你病得很厲害,可是卻發現給你看病的醫生顯得很冷漠。實際上,你恰恰忽略了醫生的職業特點,即每天他都在接觸大量病人,對各種各樣的痛苦已經習以為常,而且他的責任在於準確地作出診斷,並不是對你的病表示同情。

愛失敗是大家在生活中經常遇見的事情。一段戀情結束後,人們在回憶戀情結束的原因時,總會找出這樣那樣的原因。但是,很多時候,人們在進行歸因時,卻並不總是合乎邏輯的,這是因為出現了「歸因偏差」。首先是行為者與觀察者的歸因偏差。戀愛失敗後,當事人往往會將原因歸結於某個情境,比如某次吵架、某次失約、發生了什麼變故等。但是,旁人卻更可能從戀愛的本身出發,討論戀愛者本身的性格、能力、處世態度,如性格太倔強、有大男子主義、容易發脾氣、經常無理取鬧等。

圖 源: 千圖網(侵刪)

文 字: 網 絡(侵刪)

編 輯: 離墨先生

今日心語:所有的努力,不是為了讓別人覺得你了不起,而是為了能讓自己打心眼裡看得起自己。

相關焦點

  • 決策與判斷:直覺與偏差—歸因理論
    做出個人歸因的最準確的手段是對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行為都進行測量。 所以大可不必因為一件事就全盤否定一個人,但是如果多次、不同時間、不同場景下一個人的行為都產生了負性的結果,那麼我們就要調整對他的心理預期了。
  • 人際溝通中的歸因偏差——甩鍋or背鍋?
    這首歌其實在進行心理學上一項重要的內容,那就是「歸因」,即為某一結果找原因。人為什麼需要歸因?(有趣的是這個問題本身也在尋求歸因)正如在科學領域,人類不斷地探索宇宙中的複雜現象背後的原因、規律那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對社會現象、對自己以及他人的行為進行揣測、解釋、歸類。這些行為主要有兩層動機。
  • 心理學:你的歸因偏差可能讓你錯失愛情
    歸因偏差是人們經常性並且不自主的犯的一個錯誤,由於有些行為與事件的原因不明或存在多種原因,這時人們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分析其原因。在我們面臨愛情問題時,這樣的歸因偏差就更為明顯了。假如你和你的伴侶很早就約好明天去見家長,可今天他突然對你說你明天不能去他家了,這時候我們心中很自然的把這件事歸因為他的父母並不願意見自己之類的。但實際上可能他的家裡突然出了什麼事,對方也很惋惜不能見你,這樣對原因錯誤的主觀認知,便是歸因偏差。
  • 歸因偏差了解一下
    這在心理學中叫做「行為者-觀察者偏差」,指的是將自己的行為歸於外部原因,而將他人的行為歸於內部原因的傾向。這是一種歸因偏差,在我們如何看待和與他人互動中起著重要作用。本質上,人們傾向於做出不同的歸因取決於他們是這個情境中的行動者還是觀察者。
  • 理論分享 | 歸因理論 (attribution theory)
    自我歸因的過程有七個階段:(1)某一結果的出現,(2)該結果引發的情感反應,(3)因果關係的前因,(4)因果關係的分類,(5)因果關係的維度,(6)相應產生的心理影響,(7)相應產生的行為後果。 自我歸因的過程往往由某一結果的出現而開始。
  • 批做事不利還甩鍋,自利歸因誤人誤己,育兒教育中讓孩子正確歸因
    文,原創作品本文通過剖析社會現狀,深度解讀育兒心理教育如何正確「歸因」,滿滿的乾貨,閱讀後相信您會對如何教育孩子面對成功或成敗有新的感悟。喜歡的話,記得點擊「關注」哦,謝謝!歸因就是指我們對已發生事情的結果進行原因歸納,無論是面對成功或是失敗,正確的歸因能讓我們發現通往成功的鑰匙,就像孩子考試,如果取得高分,家長卻歸因與考卷太簡單,無視孩子的努力,會讓孩子受到委屈。反過來說,如果孩子成績不好,家長卻歸因於試卷太難,可能會讓孩子嘗試僥倖心理,不去吸收教訓。
  • 歸因偏差——從自身尋找相通的原因,或許你才能真正的找到原因!
    心理學家發現,成功的時候,人們總會認為是因為自己有能力才得以成功;失敗的時候,又會歸因於外部因素,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歸因偏差心理」。這種心理表現在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先來看看下面一個發生在公交車上的案例。擁擠的公交車上,乘客甲不小心踩了乘客乙一腳。
  • 自我歸因謬誤
    邏輯課第五輪 作業11:分享一個自己過往的經歷(可以是投資領域或者其他領域)自我歸因的例子?
  • 反轉新聞中的社會認知偏差分析
    圖式、刻板印象、歸因行為在形成對他人的印象和解釋他人行為時難免產生偏差,這些認知偏差反映在新聞報導過程中,就必然導致反轉新聞現象。要防止反轉新聞,就要求新聞傳播者洞見人類普遍的心理規律,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與人性的弱點作鬥爭,從而扭轉社會認知偏差,讓新聞更加客觀,更加靠近真相。
  • 用心理學解讀《小英雄託託》裡「自利性偏差」的產生及解決對策
    我以託託為例,在文章第一部分進行詳細闡述;在第二部分,我將結合「歸因理論」,談談「自利性偏差」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文章最後,我將結合《小英雄託託》和心理學知識,談談我們怎麼做,才能免受「自利性偏差」帶來的負面影響。
  • 工作總是出錯,我開始懷疑自己|學會合理歸因,是職場人的必修課
    專注於職場·自我提升·心理思維1、正確面對失敗的前提,是合理地將它歸因前陣子看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其中有一個令我心酸的片段:某個實習生在一次課題中落敗後,獨自一人走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看著人來人往,她呆呆地看著遠方
  • 告別「自利性偏差」反求諸己成就人生||高考作文素材一讀
    ,該不該要」,反方辯手席瑞提到一種心態,叫做「自利性偏差」。接受採訪的心理專家介紹,生活中這種心態常見,輸了比賽、考砸了、創業失敗了,甚至上班遲到了,有人總能找到各種「理由」為失敗「歸因」。 據心理專家解釋,「自利性偏差」是指對自己的成功往往做個人歸因,對失敗做情境歸因;而對別人的成功傾向於做情境歸因,對失敗做個人歸因。
  • 過度自信、逃避虧損 炒股常見行為偏差有哪些?
    炒股常見的行為偏差  □興全基金 蔣寒盡  大部分人都無法成為《生活大爆炸》中那個理智到極致的Sheldon,即使是Sheldon,在遇見Amy時也會偶爾失去理性。  當非理性思維佔據大腦的時候,股民往往就會產生偏差行為,並且自己通常意識不到。
  • 情感使我們認知偏差做出錯誤和低水平的決策
    觀念來源於感覺,但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忽略我們心理中「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即情感。情感會使我們的認知產生偏差,第一大類:歸因偏差。歸因偏差通常情況下是因為做出決策的人由於白身認知因素的局限而產生一些脫離邏輯的偏向。
  • 歸因方式影響幸福感
    比如你覺得李子柒的視頻那麼多人看是因為有專業團隊在背後推廣策劃,你便是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歸因。如果認為在人,那就是內歸因,指將行為的原因歸結於個人的性情、特質、能力以及感覺。如果認為在情境,則是外歸因,將行為的原因歸結為情境需求或者環境限制。
  • 我的歸因是什麼?
    (編者註:這是高2015級的第四堂心理課。)歸因,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行為過程所進行的因果解釋和推論。
  • 若風小戚夫婦:你覺得Ta的人品有問題,或許是陷入了這個認知偏差|...
    在早期研究中,會把原因歸納到下面兩個方面:a.不同信息來源行動者對於行為信息的關注要超過觀察者,可以提供更多的情景歸因和較少的個人特質歸因。但是觀察者對事情不了解,因此只能進行更多的個人特質歸因。而到了90年代,心理學家Malle(1999)提出了常識性心理概念理論(Folk conceptual of mind),這個理論對歸因偏差的解釋受到較多學者的認同。
  • 這7種廣泛存在的認知偏差,影響了我們太多的決策
    許多植根於人性本能中的非理性心理和行為,在日常生活中主導著我們作出決策,有的是一些不易覺察的心理效應,有的僅僅是不算太顯著的認知偏差,但是在設計和實際產品當中運用,則常常呈現出極為驚豔的效果。基本歸因偏差基本歸因偏差這個名詞同樣源自於心理學,比較學術表述是「對他人行為進行歸因的時候,往往會傾向於把別人的行為歸因為其內在因素,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響,而對於自身的行為歸因的時候,則傾向於把自己的行為歸因為外在因素,而忽略自身因素的影響」,基本歸因偏差的含義表述可能有點拗口,但是並不難理解。
  • 維納的歸因理論
    單選題主要有四種常見的出題方式,第一種是考察人物與理論之間的對應關係;第二種是考察例子型單選,即題幹給出某一例子,選出對應體現的歸因因素;第三種是考察三維度與六因素之間的對應關係;第四種是考察習得性無助感的定義。簡答題部分主要的出題形式是簡述維納的歸因理論。材料分析題部分主要的出題形式是根據維納的歸因理論對材料中人物的歸因思想進行分析,並談一談教師應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正確歸因。
  • 這7種認知偏差,正讓你越來越蠢
    ,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理誤區"。本文介紹的7個認知偏差,幾乎每個人都有。儘量避免掉這些認知偏差,就能讓你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人際關係、個人成長等方面明顯高出別人一個層次。這7種認知偏差,正讓你越來越蠢by 靳小凡來源:心理公開課(ID:yixinligongkaike)靳小凡;心理學達人,每周一篇,為你推薦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