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等揭示趨磁細菌複雜磁性機制

2021-01-15 瀟湘晨報

趨磁細菌(magnetotactic bacteria)是生物控制礦化研究的典範和古地磁學研究的新生長點,它們能夠在細胞內合成有生物膜包被的、納米尺寸、單磁疇磁鐵礦晶體顆粒,也稱為磁小體(magnetosome)。磁小體在細胞內多成鏈排列,作為趨磁細菌的「磁場感應器」,促使其沿磁場方向定向遊弋,這個過程被稱為趨磁性。趨磁細菌死亡後,磁小體能夠被保存下來,成為化石磁小體(magnetofossil)。沉積物和巖石中的化石磁小體是良好的磁信號載體,可能記錄了化石磁小體形成、埋藏時的古地磁場及古環境信息,因此,其是重建古地磁和古環境信息的潛在替代指標;作為新型生物源磁性納米材料,功能化磁小體在納米材料和生物醫藥領域具有應用前景。

趨磁細菌研究的核心是「磁小體的礦化和磁學」。近年來,得益於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的快速發展,微生物學家已發現了與磁小體合成相關的基因,鑑定出參與鐵吸收轉運、顆粒尺寸控制及鏈組裝的蛋白質。然而,與有機過程相比,學界尚不清楚磁小體鏈合成的無機過程(即晶體成核和生長等)及由此產生的複雜磁性機制。宏觀磁學與微觀結構研究有機結合、微生物學及礦物學和物理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是趨磁細菌和識別磁小體化石研究的必要手段。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員聯合國內外多個單位的科研人員,綜合微生物學、電子顯微學和巖石磁學技術,在河北省秦皇島市湯河中發現了一類特殊的趨磁球菌THC-1,其磁小體並非像絕大多數趨磁細菌一樣排列成鏈狀,因而,產生了獨特的磁學性質(圖1)。綜合研究表明:(1)湯河趨磁球菌THC-1細胞直徑為2.5±0.2 μm,每個細胞中含有35±15個磁鐵礦型磁小體。磁小體的平均晶體長度為70.6±8.6 nm,寬度為42.3±5.2 nm。除磁小體之外,THC-1細胞還能夠在細胞內合成富含硫和多聚偏磷酸的顆粒;(2)THC-1的磁小體晶型為拉長的稜柱形,稜柱體由6個{110}組成,頂部和底部由兩個{111}面構成,稜柱的十二個角分別被六個{111}面、六個{110}面和六個{001}面截斷;(3)特殊的磁小體空間結構使THC-1的宏觀磁學性質與其他趨磁細菌顯著不同,如擁有相對較高的δFC和δZFC值、較低的δFC/δZFC值,一階反轉曲線圖(FORC)顯示出較強的磁相互作用。

綜合前人及課題組的前期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趨磁細菌磁小體的磁性複雜多樣,受趨磁細菌種類、磁小體空間排列狀態、趨磁細菌生長條件、磁小體化學純度等生物及物理和化學因素的綜合控制,雖與非生物成因的磁性礦物存在顯著區別,但並不具有唯一性(圖2)。

相關研究成果以Biomineralization and Magnetism of Uncultured Magnetotactic Coccus Strain THC-1 With Non-chained Magnetosomal Magnetite Nanoparticles為題,發表在JGR-Solid Earth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的支持。

圖1 趨磁球菌THC-1的細胞和磁小體形貌特徵

圖2 不同種類趨磁細菌和非趨磁細菌起源的磁鐵礦數據分布和磁學性質比較

【來源: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趨磁細菌生物與礦物多樣性鑑定及其...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場與生物圈演化學科組研究團隊聯合國內外多個單位科研人員,利用「螢光-電子顯微鏡聯用」新技術(FISH-SEM和FISH-TEM),對自然環境中一類「既能利用地磁場定向遊泳,又能在細胞內礦化合成納米級磁鐵礦(Fe3O4)磁小體」的原核微生物——趨磁細菌,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生物和礦物多樣性鑑定,從單細胞水平上鑑定了20種新型的趨磁球菌。
  • 科普:在麥哲倫海山搜尋神奇的趨磁細菌
    新華社「科學」號4月14日電(記者張建松)地球磁場既保護地球生物免受太陽風和有害宇宙射線的襲擊,也直接影響了部分生物的行為和生理活動。能沿著地磁場磁力線方向運動的趨磁細菌,就是受磁場影響的微生物家族代表。
  • 地質地球所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地質地球所揭示新石器時代晚期東亞地磁場強度變化 2020-07-01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近期,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巖石圈演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蔡書慧與合作者對陝西西安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楊官寨遺址)開展了系統的考古磁學研究。楊官寨遺址北部發現廟底溝時期環壕聚落,考古工作者在環壕西南部進行深入發掘,揭露出5-6 m的堆積剖面。
  • 打破認知—細菌也有細胞器,研究它們可以了解複雜的細胞如何進化
    正如進化的故事通常所說,最早出現的是原核生物:古細菌和細菌,它們通常被想像成沒有複雜結構的簡單的酶袋。然後,15億多年前,真核生物進化了,標誌著前所未有的細胞複雜性的出現,並永久地改變了地球上的生命,使動物、植物、真菌和原生生物得以崛起。
  • 地球磁場—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須環境—第七章 電與磁
    電流磁效應的發現揭示了電與磁的內在聯繫,為電與磁的研究方向帶來了一次飛躍。電磁感應現象是電磁學研究中最重大的發現之一,是法拉第所獲得的最偉大的實驗成果。這一發現進一步揭示了電與磁的相互聯繫和轉化。電磁感應定律是電磁理論和電磁測量的基石,是發電機的理論基礎,指引人類邁入了利用電能的新時代。
  • 磁現象和磁場
    一、基礎概念1.磁現象和磁 (1)磁性:物質具有吸引 鐵質 物體的性質叫磁性。(2)磁體:天然磁石和人造磁鐵都叫做 磁體 。(3)磁極:磁體的各部分磁性強弱不同,磁性最強的區域叫磁極。能夠自由轉動的磁體,在地面附近靜止時指向南方的磁極叫做南極(S極),指向北方的磁極叫做北極(N極)。(4)磁極間相互作用規律:自然界中的磁體總存在著兩個磁極,同名磁極相互排除 ,異名磁極相互 吸引 。
  • 地質地球所揭示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
    地質地球所揭示白天低緯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與起源 2020-12-03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針對白天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特徵等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空間環境探測實驗室高級工程師解海永和研究員李國主等利用三亞VHF相干散射雷達,發展空間幹涉成像探測技術,在2016年11月至2020年8月對白天可能出現的等離子體羽狀結構開展長期觀測實驗,試圖解決如下科學問題:造成白天電離層F區回波的米級尺度不均勻體出現機率?白天F區回波是否由電離層等離子體羽狀結構造成?
  • 材料特性的新能力,最新研究揭示:三維納米陀螺儀複雜的磁結構!
    來自多國的研究小組揭示了納米級陀螺體的磁性狀態,即三維手性網狀納米結構。這些發現為研究與自旋電子學相關的非傳統信息處理和緊急現象增加了一個新的候選系統。相互作用的納米結構陣列,提供了實現前所未有的材料特性能力,因為相互作用可以產生新的「新興」現象。在磁學中,到目前為止,這種突現現象只在二維、人造自旋和磁晶體中被證明。
  • 地質地球所提出單點衛星方法分析磁繩結構
    比較常見的磁繩結構有太陽日冕物質拋射事件中的大尺度磁通量繩結構(圖1a,圖1b),可攜帶大量太陽風高能粒子進入地球空間中,對通訊導航系統造成較大危害,而在行星磁層磁尾中形成的磁繩則能攜帶行星大氣離子逃逸(圖1c)。
  • 科學網—揭示細菌調控複合體感受木糖的分子機制
  • 地質地球所提出鑽探井壁失穩地質風險預測方法---中國科學院
    實現鑽前合理預測並管控、規避鑽井井壁失穩地質風險、從被動應對向主動預防 (如優化開發部署方案)轉變,對成功且低成本地開發複雜非常規資源具有重要意義。由於非常規資源地質因素較複雜,常規基於合理假設的模型方法難以描述其複雜地質的風險。常規的基於純數據驅動的機器學習方法在科學問題推理中對訓練數據的擬合較好,但存在對未知數據解釋能力欠佳、缺乏物理規律一致性的問題(圖1)。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板塊俯衝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地質地球所揭示榴輝巖多期變質作用與俯衝隧道內俯衝-折返循環過程
    地質地球所揭示榴輝巖多期變質作用與俯衝隧道內俯衝-折返循環過程 2016-03-17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固體礦產資源研究室陸緣演化與流體成礦學科組博士後李繼磊及合作者通過對產出於西南天山高壓‐超高壓變質帶的榴輝巖詳細的巖石學研究,發現該榴輝巖經歷了複雜的多期變質作用
  • 磁測量常用專業術語總結和磁性能參數對應的磁測量儀器
    註:(1) 「磁性材料標準樣品」的作用是用來校準或評定測量磁性材料磁特性的儀器(儀表)或裝置的誤差。「磁性材料標準樣品」性能的高低不做為判別該樣品所代表的材料性能優劣的依據。3、磁性材料基礎知識1)概述磁性材料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按其應用可以分為:硬(永)磁材料,軟磁材料、磁信息材料、磁光材料等;按其電性能可分為:金屬磁性材料和非金屬磁性材料(主要是鐵氧體
  • 地質地球所研究中國黃土記錄的松山-布容古
    古地磁極性倒轉過程的研究,不僅可以探知地球內部的動力學演化過程,而且依據極性倒轉序列所建立的磁性地層柱可以為沉積物提供精確的年代約束。松山-布容(Matuyama-Brunhes)古地磁極性倒轉是地質歷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極性倒轉,在全球不同的介質(如深海沉積物、中國黃土、極地冰芯以及火山熔巖)中得到了廣泛的研究。
  • 地球物理專業如何科學擺攤
    重力勘探(重力學):利用組成地殼的各種巖礦體的密度差異引起的重力變化而進行地質勘探的一種方法。它是以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為基礎,只要所勘探地質體有一定的剩餘質量,埋藏深度較小,受地形起伏影響較小,就可用精密重力儀器測出重力異常。
  • 磁星!宇宙中最可怕的星體之一,磁力是地球的1000萬億倍
    它們小得出奇,密度驚人,而且,正如它們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樣,它們攜帶著巨大的磁力。在恆星生命的最後階段,它會爆炸成超新星。當它自己崩潰的時候,它在慢慢消失之前超越了所有的鄰居。如果恆星足夠大,它會離開一顆中子星:一顆密度如此之大的恆星,儘管它的直徑通常可以是一個小城市的直徑,但它的一小匙物質至少有10億噸重。同時,它們旋轉得非常快。每秒數百次。
  • 地球磁北極繼續漂移,已穿越本初子午線,它會完全翻轉嗎?
    地球磁場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卻一直像一位慈祥的老人,一直在默默地保護著地球。我們知道,在太陽系裡面,是太陽給予了我們的光和熱。但是有時候太陽發威的時候,它會發出強烈的太陽風,如果不能進行有效的抵擋,所過之去必將是一場浩劫!如果沒有地球的磁場,我們甚至不能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