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篳路藍縷」中的「篳路」,到底是什麼路?你可能也猜錯了!別再弄錯了:「篳路藍縷」中的「路」,其實不是路!
在某些文學作品中,描寫創業者的艱苦與不易時,常常會用到一個詞,那就是「篳路藍縷」。「藍縷」好理解,指的是破衣服。那麼,「篳路」又是什麼「路」呢?
單說一個「路」字,很好理解,那就是人們腳下走的道路。《說文》稱:「路,道也。」《爾雅》稱:「路,途也。」所謂的道、途,就是供人往來通行的地方。
「路、道、途」雖然都是供人行走的,但是,在古人的理解中,三者又有區別。《周禮·地官》載:「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戶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文後的註解說:「途容乘車一軌,道容二軌,路容三軌。」三者的規格不同,用現代道路作比,「途」為鄉村公路,「道」可算是省道,「路」則相當於國道,而後來的「秦馳道」就有類於現代的高速公路。
「篳路」是個什麼「路」呢?其實「篳路」之「路」並非路,而是「車」。「篳」的本意是用竹子編成的籬笆,泛指用竹子、荊條等織成的器物。如「篳門」,就是用荊竹編成的門,又稱柴門,常用以喻指貧戶居室。「篳路」就是柴車(車身以荊竹編織,簡陋無飾),泛指簡陋的車子。
在這裡,「路」是個通假字,通「輅」。「輅,車軨前橫木也《說文》。」 輅本是古代車轅上用來輓車的橫木,後來用以指代為車。對於成語的理解,望文生義式的瞎猜,往往都會出錯。
如,《左傳·宣公十二年》中說:「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意思就是「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闢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苦。
再如,《荀子·正論》「乘大路,趨越席,以養安」句中的「大路」即為「大車」,意思是「乘坐鋪有越的草蓆作墊褥的大車,心情才安適」。
除了道路與「車」之外,「路」字的引申義還有「路程、行程」,如陶潛《桃花源記》中的「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再引申為思路或行動的途徑,以及路子、門路等等。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