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句很熱門的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這條「起跑線」指的就是孩子接受的教育,中國人認為孩子接受了好的教育,才能具備強大的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機制中獲得先機與優勢。
《起跑線》講述的就是一對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為了讓女兒皮雅接受好的教育,費盡心思讓她進入名校的故事。
影片中拉吉夫婦的對話剖析了印度社會重視教育的根本原因:好的教育能讓孩子取得優勢,爬上更高的階級,這和中國人理念中的「起跑線」,可以說是不謀而合。電影裡的喜劇部分,多數發生在拉吉夫婦假裝一個他們不屬於的階層時,他們在上流階層有無法融入的窘,在貧民地區有無法融入的苦。這樣的巨大反差為觀眾奉獻了足夠笑料的同時,更是深刻反映了印度階級間的巨大貧富差距。
《起跑線》探討了印度的教育問題,卻再次切中了中國觀眾的「起跑線」之痛。中印兩國秉持的教育理念中,有一個核心的價值觀:相信教育可以塑造個人品質。家有學齡兒童的父母們,尤其是身處北上廣等大城市的父母們,大多都能迅速地在《起跑線》中為了擇校焦頭爛額、處處碰壁、洋相百出的男女主人公身上找到共鳴。
身份大洗牌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靠著自我奮鬥積累財富並成長起來的這一代父母,覺察到我們這個時代上升的通道正越來越窄。教育競爭的愈發低齡化,某種程度上正是人們對於後代發展危機意識的本能反應。這種恐落人後的心態在群體發酵後,形成了所謂「一步落後,就步步落後」的怪圈——孩子上不了好小學,就上不了好中學;上不了好中學,就上不了好大學;上不了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
反觀那句經典的宣傳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們警覺地意識到,這是一碗資本灌給焦慮家長的有毒迷魂湯。所有執著於給孩子提供最好教育的父母,往往容易忽視什麼才是最適合孩子的。但成長的不可逆轉性又讓「最適合」成了一個沒法被檢驗的悖論。對於絕大多數父母而言,他們簡單粗暴地相信最好的就是最適合孩子的。
《起跑線》的結局既理想又現實無奈,有的時候,當你逆水行舟,與他人背道而馳,不是你錯了,只是大部分人都迷失在了路上,即便改變不了他人的意志,被旁人所不理解,也請保持真我,勿失本心。
「雖千萬人吾往矣。」
做你自己認為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