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是創業邦推出的乾貨類欄目,以分享優秀書籍、電影、商業史、管理理論、精彩演講為主題,幫你找到海量信息裡最具價值的思想與內容。
文丨Mary
編輯丨歐鋒、及軼嶸
1985年,38歲的蘇世民和他的合伙人彼得·彼得森用40萬美元創辦了黑石,2019年第三季度,黑石管理資金超過5500億美元。
蘇世民的秘籍到底有哪些?
也許,對於那些想在金融行業大展身手的年輕人、新基金的創辦者來說,只有讀懂蘇世民,才可能成為中國偉大的Deal Maker。
在《蘇世民:我的經驗與教訓》一書中,他娓娓道來。蘇世民認為自己最重要的特質,是能用創造性的方式滿足雙方的需求。他認為,黑石之所以成功,其核心是在周期正確的時間節點,以正確的方式收購了房屋。
也如他所述,在金融行業,一定要心懷敬畏,金融機構破產只要一天,一筆糟糕的交易,一筆不良投資,就可能萬劫不復。
槓桿收購基金成功的關鍵:
得到銀行的支持與發現偉大的企業家
黑石起家時是做併購諮詢,隨後募集資金做槓桿收購基金(LBO)。簡單解釋就是,找到好的併購標的,自己出一部分資金,另外找到銀行貸款補足剩餘資金,同時找到好的人才來運營被併購企業,幾年後再賣出。
與80年代的很多惡意併購不同,蘇世民給黑石的定位是做善意收購。
他們認為,作為收購方,如果一味大幅削減成本,不斷從企業抽取資金,直到企業破產,這會讓你失去員工和其他投資者的信任。而投入資金改善所收購公司,那才是長久之道,所以他們要做「惡意環境中的友好交易。」這種理念受到了企業的擁護。
蘇世民能夠成功完成早年的資金募集,主要在於第一次募資時獲得了保險公司的支持,第二次則是因為獲得了州立養老基金的支持。
在對養老基金的募資中,蘇世民成功找到一個融資代理。雖然對方是新人,但曾經在全美第一個投資私募的州立養老基金工作,還投資過KKR,並且和各個州的養老基金都很熟悉。從最小到最大的養老金的經理,都把他當成是自己人,他把黑石帶入了應許之地。
此外,日本的日興證券和中國政府的主權基金,也是蘇世民的重要支持者,前者出現在1987年黑石的第一次募資階段,後者出現在黑石2007年IPO階段。
在槓桿收購行業,成功的關鍵,一個是找到運營某個行業的優秀人才,一個是有銀行的支撐。
在銀行的選擇上,蘇世民選擇了名氣並不大的化學銀行。黑石的第一個槓桿交易是將運輸之星從母公司剝離。黑石原本想和摩根大通合作,因為後者是美國最負盛名的商業銀行,但是保守的摩根大通只肯承銷,卻不放入自己的資金。化學銀行很快伸出了橄欖枝。那時化學銀行是美國第六大或者第七大銀行,富有創新精神和開放態度,也善於合作,並且願意投入資金。
由於運輸之星公司是美國鋼鐵公司的運輸部門,並且剝離後,還趕上美國經濟的大復甦,因此業務發展迅猛。兩年後,這筆投資回報到達了4倍。2003年,黑石出售最後一筆股權時,回報是26倍,年回報率是130%。此後15年,黑石一直和化學銀行合作。
偉大企業家和優秀人才是併購成功的另外一大法寶。
2005年,黑石在歐洲併購默林公司時,就期待打造歐洲最大的主題樂園。而之所以能成功,就在於默林公司的創始人尼克·瓦尼。
瓦尼擁有天賦和野心。恰好主題公園的所有者基本都對經營狀況不滿意,樂高要出售旗下主題樂園。黑石收購默林後,又花了3.7億歐元的現金和股票,收購了英國、丹麥、德國和美國加州的4個主題樂高樂園;第二年又花了5億歐元收購了義大利最大的主題公園——加達雲霄樂園;緊接著,在2007年,他們又用12億英鎊收購了杜莎集團,其中包括6個著名的蠟像館和3個主題公園。
幾年下來,瓦尼和黑石把默林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打造成僅次於迪士尼的全球第二大主題公園集團。在2015年,黑石退出的時候,他們已經給投資者創造了超過投資額6倍的利潤。
黑石在2007年10月收購著名的希爾頓酒店時,也是找到了酒店業大師克裡斯﹒納塞塔,他是東道主酒店集團的執行長,而東道主旗下酒店包括萬豪等連鎖酒店。
希爾頓雖然擁有全球最好的一系列酒店,包括譬如華爾道夫、紐約希爾頓等著名酒店,但卻疏於管理,導致國際和國內業務運營分離,在亞洲及中國也沒有發展。
收購後,黑石與債權人重新談判,以貼現價格買回了部分債券。他們對希爾頓酒店採取了各種節能增效的措施,效果顯著。希爾頓酒店僱用了60萬名員工,其中包括1.7萬名退伍軍人和他們的配偶。2019年,希爾頓被《財富雜誌》評為美國最佳工作場所。
這次交易的價格,是在希爾頓當時的股價基礎上增加32%的溢價,在260億美元到270億美元之間。他們從黑石基金和共同投資人那裡募集了65億美元,又從20多家銀行借了210億美元。
最終,黑石的投資者在希爾頓交易中賺了超過140億美元,這筆交易被稱為歷史上最賺錢的私募股權投資。
房地產基金的成功
真正讓黑石發展壯大的是房地產行業,這也是黑石最大的業務。他們能取得巨大成功,還是因為找到了這個行業真正的專家。
黑石是在募集第二隻基金時進入房地產行業的。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美國房地產崩潰。到1991年的時候,黑石團隊認為房地產已經觸底反彈。
這時,他們遇到一個房地產行業的企業家。這個企業家發現聯邦政府的RTC(重組信託公司)手裡握有大量儲蓄信貸協會的建築物,但這些新建的辦公大樓和住房的價格暴跌。黑石開始拉著高盛一起收購RTC手裡的資產,第一筆投資就獲得62%的年回報率。
嘗到甜頭後,黑石準備單獨設立房地產基金,並成功找到了該行業的專家約翰﹒施賴伯,他在過去10年內收購的房地產價值總額在全美排名第一,他準確地預測到了房地產市場的崩盤。
當時很多投資人對房地產行業心有餘悸。為了讓投資者信服,蘇世民決定,投資者2/3的投資可以自行決策,如果不喜歡具體交易,可以收回 2/3的資金。
房地產基金後來成為黑石最大的業務。
蘇世民經歷過7個經濟周期,他說自己一生都在用眼睛和耳朵感知世界的信息。
2006年,他成功嗅到了金融危機的味道。因為當時西班牙和印度都出現了房地產泡沫,他們感覺到其他國家也會出現同樣的情況,因為資金是全球流動。於是,黑石在崩盤前出售了2001年科技泡沫破滅後收購的所有資產。
蘇世民認為,黑石之所以成功,其核心在於「我們在周期正確的時間節點,以正確的方式收購了房屋。」
投資觀:不能虧錢與誠信
蘇世民的投資觀首先是不能虧錢。
這起源於鋼材市場埃德科姆公司交易的失敗,這個併購是一個年輕合伙人推薦的。在投資後的幾個月內,鋼材價格急劇下降,公司土崩瓦解。蘇世民被總統人壽的首席投資官罵得狗血淋頭。他暗下決心,這事決不能再發生。
他在書中說道,在入行之初,就有前輩告訴他,金融機構破產只需要一天。一家工業公司可能需要數年才會失去市場地位,最後破產。而在金融界,突如其來的運氣逆轉,一筆糟糕的交易,一筆不良投資,就可能將你擊垮。
不虧錢就必須有科學的決策體系。埃德科姆的交易失敗後,蘇世民建立了嚴謹的決策機制。在投資決策會議上,所有高級合伙人都可以發表意見。蘇世民認為,金融圈到處是充滿魅力的人,展示材料做得很漂亮,也很會說。但決策體系不應受制於一個人的能力、感受和弱點,企業需要摒棄單人決策的做法,審查並收緊企業流程,制定規則來剔除流程中的個人化因素。
黑石具體的決策流程為:至少提早兩天提交書面備忘錄形式的提案,備忘錄必須完整詳實,禁止當天提供資料。初級團隊成員,也可以列席和提供意見。每個人必須發言,討論重點在於投資機會的缺點上,每個人都必須找到尚未解決的問題。同時,蘇世民還經常詢問項目團隊的初級成員,通過他們的反應來判斷他們的真實感受。出席會議的每個人都承擔最終決策的責任,而不是只要說服其中職位最高的人就可以了。
蘇世民投資觀的第二點則是必須誠信。
在面對第一次的失敗案例埃德科姆時,蘇世民選擇努力工作,讓為交易提供貸款的銀行不損失一分錢。因為對於投資人來說,埃德科姆只是基金中的一筆交易,其實就算這個交易失敗,蘇世民也能確保整個基金賺錢,以補足投資人的款項。但單獨為這次交易提供幫助的銀行則不然,所以他需要確保黑石能夠按時歸還埃德科姆交易的銀行貸款。這使得黑石獲得了良好的信譽,並讓他在後續多年的交易中,持續獲得銀行的支持。
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蘇世民堅持按原定計劃分紅。黑石還在公司買賣的交易中,確保確定的價格不能變,除非發生重大變化。因為蘇世民相信,在交易中,大家經常為了達成交易而提高價格,但是在交易即將完成的時候再砍價,這對賣家是非常不公平的。雖然這麼做,可能短期會受益。
此外,在面對房地產和經濟周期時,蘇世民認為既不應該在周期底部,也不應該在周期頂部投資。
在最底部投資,資產價格回升需要更長的時間。最佳的投資時間應該是在周期開始回暖時,當價值從低點回升到至少10%,再開始進行投資,隨著經濟復甦,資產價值往往會隨之上揚。
蘇世民的創業觀
蘇世民給創業者的建議是:第一,必須設想足夠大,值得全心投入;第二,企業的服務和產品必須獨一無二;第三,必須找到正確的時機,早一步和晚一步都不行。
從創業伊始,黑石就要按照10分和9分的方式,招募人才,並委以重任。蘇世民認為,創業要成功,創始人必須是偏執狂,要始終保持小公司的心態,一旦你覺得自己成功了,失敗就會隨之而來。
此外,創業者往往靠直覺管理,但是到了一定階段,必須要從作坊式的初創企業向管理良好的公司方向轉型。公司必須要有管理人才的加入,建立更為有效的管理體系,創業者要允許他人助推企業向前發展。
蘇世民的人才觀是一定要用10分的人才。8分人才的是任務執行者,9分人才是非常善於執行和制定一流策略的人才,而10分人才,無須得到指令,就能主動發現問題、設計解決方案,並將業務推到新的方向。
對於新入職的MBA,蘇世民還要求凡事要做到卓越,零失誤。對於黑石的投資人來說,5%的損失都意味著巨大的損失。要做到卓越,就必須專注,如果自己的時間不允許,就把一些事情交給其他人做。追求卓越的人往往會主動承擔很多責任,而不是放棄責任,但公司高層希望把工作做好。如果結果不好,你就不是英雄。
此外,必須誠信。蘇世民一直遵循著中產階級的價值觀,持續建立自己的聲譽:誠實善良、吃苦耐勞、尊重他人、信守承諾。他在華爾街見過各種人,看到過人們如何背信棄義,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那些因內幕交易而入獄的人數不勝數。
什麼樣的人才能做到頂尖的投資人?
每個入行金融界的人都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機會成為那塔尖上的DealMaker。
按蘇世民書中所說,必須是10分人才,而且是高度自信、聰明、善於傾聽兩方的人。
蘇世民認為自己最重要的特質,是能用創造性的方式滿足雙方的需求。
首先,他善於創新,能夠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不管是解決商業交易中的問題,還是兩國之間的分歧,他覺得自己的謀生手段就是達成交易。
其次,他認為作為營銷人員,只做一次推銷是不夠的。因為你對事物存在信念,但其他人就不一定。你必須用論點和個人魅力壓倒他們,這種特質,不管是基金募集,還是建造蘇世民書院,都出現了很多次。
同時,蘇世民還是一個能夠洞悉他人心理的人。他認為自己更相信直覺,可以很快讀懂對方,洞察對方的心理,了解對方的需求,果斷而堅定,可以準確地做出決定並迅速執行。
這些也一直貫穿在他的整個人生中。
關於蘇世民(Stephen A. Schwarzman)
全球私募巨頭黑石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執行長,耶魯大學學士,哈佛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他與彼得·彼得森以40萬美元創建黑石集團,並將其發展為華爾街真正的私募之王。他被媒體稱為「華爾街的新國王」「私募界的巴菲特」「美國房東」。
他還是坐擁億萬財富的慈善家,2020年1月2日,《福布斯》發布2019年美國慈善捐贈榜,蘇世民以1.88億美元的捐款排名第6。他以個人名義捐贈1億美元,用於支持清華大學建設蘇世民書院和創辦全球學者項目,該項目是中國大學迄今為止從境外獲得的最大單項慈善捐款。
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