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史10:赫拉克利特—不做王子做哲學家,被牛糞捂死的晦澀哲人

2021-01-10 地圖說歷史

真正的進步都是由真正的疑問來開啟、並由一代代探索者接力完成的。泰勒斯首先叩問宇宙的本原為何,畢達哥拉斯回答是「數」的組合,赫拉克利特則認為是永恆的活火。中國人往往和古希臘人都能提出相同的命題,可是中國人沒有心思深究。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赫拉克利特雕像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約前540-前470年),古希臘哲學家,艾菲斯學派的代表人物,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火,說宇宙是永恆的活火。他借用畢達哥拉斯「和諧」的概念,認為在對立與衝突的背後有某種程度的和諧,而協調本身並不是引人注目的。

赫拉克利特寫過一部總稱為《論自然》的書,內容有「論萬物」、「論政治」和「論神靈」三部分。可惜這部書沒有保存下來,我們看到的只是130多個殘篇。殘篇的語言多形象比喻,內容是深奧的辯證法,讀起來十分困難,赫拉克利特因此得到「晦澀哲人」的稱號。

一、赫拉克利特生平

赫拉克利特出生地位置圖

對於赫拉克利特其人生平,我們知之甚少,第歐根尼·拉爾俢在《名哲言行錄》中給出了一些記載。他出於伊奧尼亞艾菲斯(Ephesus,一譯以弗所)的貴族家庭,本來應該繼承王位,但是將王位讓給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爾迪美斯廟附近隱居起來。赫拉克利特終生未娶,為哲學奉獻一生。

赫拉克利以德爾菲(Delphi)神諭式的語句言說自己的思想。他將他的著作放在艾菲斯的黛安娜神廟裡,他的學說在雅典與波斯流傳甚廣,其怪癖行為和眾說紛紜的事跡也為他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而他家鄉的人則多對他抱以不屑和嘲弄。

赫拉克利特自視甚高,蔑視群眾,很少有他看得起的思想家。因此,他常被認為無所師承,是一個憤世疾俗和離群索居的哲學家。據說,波斯國王大流士曾經寫信邀請他去波斯宮廷教導希臘文化,赫拉克利特傲慢地拒絕了。他說:「因為我有一種對顯赫的恐懼,我不能到波斯去,我滿足於我的心靈既有的渺小的東西。」

牛糞不是髒的東西

據說,他在隱居時,以草根和植物度日,得了水腫病。他到城裡找醫生,用啞謎的方式詢問醫生能否使陰雨天變得乾燥起來,醫生不懂他的意思。其實赫拉克利特就是想到水腫就是水太多了,只要烘乾就可以。所以他去問醫生,但是醫生哪能聽得懂這個啞謎?於是赫拉克利特便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他用牛糞把自己捂住,因為他認為這樣能把壞掉的體液抽出體外,結果被牛糞悶死。

二、赫拉克利特的觀點

(1)火本原說

殘篇37「這個有秩序的宇宙對萬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永遠是一團永恆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燒,一定尺度熄滅。」赫拉克利特是目前為人們所知的用宇宙這個詞來代表世界秩序的第一個哲學家。

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火,說宇宙是永恆的活火,他的基本出發點是:這個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創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創造者,宇宙的秩序都是由它自身的邏各斯所規定的。這是赫拉克利特學說的本質,它是米利都學派的樸素唯物論思想的繼承和深入的發展。

(2)萬物皆流

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這句名言的意思是說,河裡的水是不斷流動的,你這次踏進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進河時,又流來的是新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顯然,這句名言是有其特定意義的,並不是指這條河與那條河之間的區別。赫拉克利特主張「萬物皆動」,「萬物皆流」,這使他成為當時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的「流動派」的卓越代表。

赫拉克利特的這一名言,說明了客觀事物是永恆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這樣一個真理。恩格斯曾評價說:「這個原始的、樸素的但實質上正確的世界觀是古希臘哲學的世界觀,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來的:一切都存在,同時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流動,都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產生和消失。「赫拉克利特的核心思想是「變」,「變」卻是永恆不變的。

(3)邏各斯說(logos)

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是永遠變動的,而這種變動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規律進行的。這就是他的邏各斯學說,是他的辯證法思想的第二個方面。

赫拉克利特進一步將對立面統一與和諧的規律歸結為邏各斯(logos),邏各斯不僅是世界萬物運動變化的原理原則,也是人摒棄感覺印象,通過語言和理性思維所把握的世界規律。

赫拉克利特在不同的地方曾經給過它以不同的稱呼,例如「一」、「神」、「心靈」、「智慧」等。正因為對於赫拉克利特重要的不是變化,而是內在於變化之中的那個更為微妙的東西。

邏各斯並非形上學所理解的那種世界統一的內在的、恆常的結構法則。事物並不存在這樣一種取消了一切差別的抽象的同一性,相反,一個看上去是單一、單純的事物,實際上卻是把對立的因素包含在自身當中,並且只是在對這種對立因素的巧妙的維持中才成其為自身的。事物就是以此方式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並且由此相互維持一種巧妙的平衡,而正是在這種巧妙的平衡中才有真實的生活世界的圖像顯現出來。從而,全部智慧就在於理解事物這一內在轉化的幽微的機理,能夠正當其時地將其識別出來。這就是智慧,這顯然是一種真正的實踐智慧,它遠勝過博學多知。

這樣,邏各斯就表現為多樣性之聚集與分別,它把不同的東西聚攏在一起,但是又將它們細心地區別開來,它就是在這樣一種既聚集又分別之中保持一種內在的微妙的張力。所以,可以這樣說,邏各斯是一種既聚集又分別的力量,它內在地貫穿著一種靈活的尺度,而我們生活的世界便由此敞亮開來。

(4)對立統一

殘篇75:互相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一切都是鬥爭所產生的。他們不了解如何相反者相成,對立造成和諧,如弓與琴。

在這裡,聚集與分散相互貫通,既對立又統一,彼此限制,從而將各自保持在一個微妙的、不可隨意逾越的度中,而正是在這樣一種對立與統一的內在的巧妙關聯之中,形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由此,赫拉克利特才說:「看不見的和諧勝過看得見的。」(殘篇54)因為事物的最生動、最真實的意蘊就在於這種最內在的和諧之中。原始的統一是不斷地活動和變化的,永不停止。

它的創造是毀滅,毀滅是創造。一種東西變成另外一種東西,比如火變成水,火就消失在新的存在形式中。每一種東西都這樣變成它的對立面,因此每一種東西都是對立性質的統一。沒有什麼東西的性質不變,沒有什麼東西具有永恆的性質。從這一意義來看,每一種東西既存在,又不存在。有這種對立,才能有世界。

這一觀點也反映在他對戰爭的態度上,赫拉克利特說,「戰爭是萬有之父和萬有之王」。如果沒有鬥爭和對立,世界就會消亡——停滯或者毀滅。對立和矛盾統一起來才能產生和諧。「生與死,夢與醒、少與老,是同樣的東西。後者變化,就成為前者,前者變回來,則成為後者。」

三、《論自然》節選

(1)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

(2)要是幸福僅僅在於感官的快樂,那麼應當說,牛吃到草料時是最幸福的。

(3)驢子會選擇草料,捨棄黃金。

(4)大多數人不反省自己遇見的事,哪怕因此得到教訓也還是沒有真正地思考它,雖然他們自以為了解了。

(5)人們死後的遭遇,既不是人們所期待的,也不是人們所想像的。

(6)淵博的知識並不能使人變得有智慧。不然,它早就已使赫西俄德,畢達哥拉斯以及色諾芬尼和赫卡泰奧斯變得有智慧了。

(7)智慧只在於一件事,就是認識那駕馭萬物的思想。

(8)靈魂的邊界你是找不出來的,哪怕你走遍每一條大道也找不到,他的根源隱藏的特別深。

(9)我們走過有沒有走過同一條河流。

(10)時間是一個玩色子的兒童,他掌握著一切。

(11)看不見的和諧比看得見的和諧更好。

(12)海水是最清潔的,又是最不清潔的:對於魚,它是能飲用的和有益的;對於人,他是不能飲用的和有害的。

#西方哲學史#

相關焦點

  • 愛菲索學派代表人赫拉克利特簡介
    赫拉克利特(約前525—前475) 古希臘哲學家。生於伊奧尼亞地區愛菲斯城的一個貴族家庭。著有《論自然》一書,現存130多個殘篇。赫拉克利特繼承了米利都學派的傳統,認為火是萬物的本原。萬物由火而產生,又復歸於火,而這種活動是有一定「分寸」,也即是遵循一定規律的。
  • 盤點希臘最著名的五大哲學家,你都認識嗎?
    蘇格拉底蘇格拉底(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出生於希臘雅典,古希臘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蘇格拉底和其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被後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 經濟思想的冒險|城邦與哲人
    女性控制財產,意味著有越來越多的斯巴達男性負擔不起作戰裝備的開銷。這一系列效應的直接後果就是斯巴達戰士人數一直不多,最多時候也不過5000人左右的規模,到公元前4世紀時僅剩1000人左右。這時雖然已經打敗了雅典,但如此少的斯巴達戰士連維持城邦都已捉襟見肘,更弗論控制整個希臘世界。從形式上而言,雅典和斯巴達完全不同;但實質上二者沒有什麼區別。
  • 《哲人神彩 : 100位世界著名哲學家肖像》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劉大為致辭2018年10月11日上午10點,《哲人神彩: 100位世界著名哲學家肖像》在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展廳(Hall 4.《哲人神彩: 100位世界著名哲學家肖像》是作者薛曉源教授以中國國畫的畫法,精心刻畫的中外100著名的哲學家的肖像,並用中英文對照的形式為每一位哲學家撰寫了簡短的傳記及其基本哲學思想。薛曉源教授用國畫的技法描繪了世界歷史中偉大哲學家之風骨的繪畫作品,讓世界哲學在中國繪畫藝術中得到呈現與對話。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劉大為先生對與會嘉賓及觀眾致以熱烈的歡迎。
  • 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矛盾對立的孿生子,看看他們的終極對決
    這就是赫拉克利特提出來的。他的對手,存在論的維護者,巴門尼德,同樣有一句名言「思維和存在是同一回事。」 先說赫拉克利特,他是古希臘富有傳奇色彩的哲學家,是愛菲斯學派的代表人物,出生在王族家庭。原本赫拉克利特是要繼承王位,享受榮華富貴的,但是他的思想卻與常人不同,他將自己的王位讓給了兄弟,還跑到女神阿爾迪美斯廟附近隱居起來。
  • 早期希臘哲學
    赫拉克利特   在米利都學派和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下,赫拉克利特出現了。赫拉克利特雖然有著極為高超精妙的哲學思想,但受限於有限的語言表達能力,他只能以晦澀的隱喻來表達當時哲學家難以理解的思想,因此也被稱為「晦澀哲人」。
  • 柏拉圖:真正的哲學家適合做統治者
    哲學王思想是柏拉圖政治哲學的核心,著名的「洞穴喻」以形象生動的方式表明了柏拉圖政治哲學的基本理念,這就是:理想的國家具有唯一性,真正的哲學家適合做統治者;囚徒缺少的是自由而不僅僅是知識;理想國家須以柏拉圖的哲學王思想標誌著古典希臘城邦公共政治生活時代的結束,哲學與宗教時代的開始。大家可以仔細讀讀下面的內容,非常有意思,即使現在,也還是有思考價值。
  • 古希臘和希臘世界中16種戲劇性和奇異的死亡方式
    薩爾瓦託羅莎的《皇帝之死》恩佩多克勒斯(約公元前492-432年)是一位有影響力的希臘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和詩人,來自西西里的阿克拉加斯。他創立了地球、空氣、火和水四種經典元素的理論,試圖通過將所有物質簡化為更簡單的物質來解釋宇宙的複雜性。他也是一個鐵石心腸的瘋子,他似乎真的相信自己是上帝,最後卻為了證明自己的神性而被殺。
  • 哲人不王
    柏拉圖對雅典政治的發展很失望,沒有投身雅典政治,而是到各處去遊學,到過小亞細亞、埃及、義大利等地,學習哲學、天文、數學,考察各地的政制、法律,後來也邊學邊講,吸引了一批年輕的追隨者。其中一位名狄翁者,是西部強邦敘拉古僭主狄奧尼修一世的姻弟和大臣。通過狄翁的引薦,40歲的柏拉圖渡海到了西西里,試圖說服狄奧尼修一世採用他自己心目中的良好政制。
  • 陳嘉映:哲人不王
    但僭主與哲學家的會見成為一場衝突,柏拉圖差點兒被處死,雖經狄翁等說情免死,還是被當作奴隸賣掉。經人搭救回到雅典後,柏拉圖建立了名揚千古的雅典學園。二十年後,狄奧尼修一世去世,狄翁擁立其子狄奧尼修二世繼位,再次邀請柏拉圖到敘拉古。六十歲的柏拉圖不無猶豫,但最後還是前往。狄奧尼修二世雅好哲學和文學,起初頗為禮遇柏拉圖。
  • 遊戲:從赫拉克利特到尼採
    在沒有先例,沒有成功的典型作為先例,沒有現成的政策條文作為依據,尚未找到支撐性的權威理論時,帶有創新與開拓型的改革,尤其那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整體改革,總面對著大多數人的不理解,或不完全理解,因而也就面臨著相當大的風險。然而,真要成就一番事業,那就需要有大的革新和突破,如果陶行之先生所說的:「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
  • 英語每日一句:赫拉克利特的名言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英語每日一句:赫拉克利特的名言 2013-04-16 11:49 來源:金山詞霸 作者:
  • 希臘哲學的偶然與天意
    這個時期的哲學主要是自然主義的,代表的學派是米利都學派,像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以及畢達哥拉斯學派,是米利都學派的代表;以及埃利亞學派,而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屬於這一學派。自然主義關心的問題主要有兩個:基本實體是什麼(自然對象是由什麼構成的)?關於變化:基本實體變化過程的本質是什麼?前智者時期是希臘哲學發展的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就是智者時代。
  • 讀《世界哲學史》3-1——古希臘哲學之前蘇格拉底時期
    這一時期的哲學主要有四個學派:米利都的自然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埃利亞學派赫拉克利特與公元前五世紀的自然哲學家答:我們譴責別人做的事情,自己也不要做。他說到:「水是萬物之源」,這是他自然哲學的基本思想。2、阿那克西曼德他是米利都人,生活於公元前611-公元前549年。
  • 陳嘉映:柏拉圖——哲人不王
    但僭主與哲學家的會見成為一場衝突,柏拉圖差點兒被處死,雖經狄翁等說情免死,還是被當作奴隸賣掉。經人搭救回到雅典後,柏拉圖建立了名揚千古的雅典學園。20年後,狄奧尼修一世去世,狄翁擁立其子狄奧尼修二世繼位,再次邀請柏拉圖到敘拉古。60歲的柏拉圖不無猶豫,但最後還是前往。狄奧尼修二世雅好哲學和文學,起初頗為禮遇柏拉圖。
  • 人類史上最偉大的15位哲學家,一生至少要讀一次(收藏)
    哲學家畢生都在為死做準備。理想是靈魂中最高貴的因素!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劇,是成人害怕光明。最有美德的人,是那些有美德而不從外表表現出來,仍然感到滿足的人。2.赫拉克利特簡介赫拉克利特(前540年-前480年),古希臘哲學家、愛非斯派的創始人。生於以弗所一個貴族家庭,相傳生性猶豫,被稱為「哭的哲學人」。
  • 希臘最偉大的雄辯家德謨斯提尼,會經抄寫過修昔底德的著作八遍
    公元二世紀中葉的羅馬作家琉細安說到,希臘最偉大的雄辯家德謨斯提尼會經抄寫過修昔底德的著作八遍,但是這個傳說在德謨斯提尼本人的著作中找不出根據。傳說,修昔底德死時,他未完成的遺稿由他的女兒保存,後來交給一個人去編訂,有人說是交給色諾芬。三世紀的戴奧尼·雷歐息阿斯說:「他(指色諾芬一筆者)秘密地取得修昔底德的著作,想自己出版,因為這部著作以前還沒有人知道。」
  • 【學界視點】走向寧靜之路——崔延強教授談希臘化時代的哲人理想
    崔延強教授首先解釋了「希臘化」的內涵。「希臘化」是指在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後的三個世紀裡,希臘文明與小亞細亞、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以及埃及文明持續融合,由此產生了人類大同思想。在那個時代,一個人,不管他住在哪裡,只要他講希臘語,分享希臘人的風俗習慣和社會制度,就被認為是希臘人。一種新的共通希臘語流行於世。
  • 理想國與哲人王
    由此所得的結論是:《理想國》和它的作者都不值得佩服。當然,到底羅素先生有沒有這樣陰毒,還可以存疑。羅素又說,無數青年讀了這類著作,燃燒起雄心,要做一個萊庫格斯或者哲人王。只可惜,對權勢的愛好,使人一再誤入歧途。順便說一句,在理想國裡,是由哲學家來治國的。倘若是巫師來治國,那些青年就要想做巫師王了。我很喜歡這個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