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進步都是由真正的疑問來開啟、並由一代代探索者接力完成的。泰勒斯首先叩問宇宙的本原為何,畢達哥拉斯回答是「數」的組合,赫拉克利特則認為是永恆的活火。中國人往往和古希臘人都能提出相同的命題,可是中國人沒有心思深究。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約前540-前470年),古希臘哲學家,艾菲斯學派的代表人物,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火,說宇宙是永恆的活火。他借用畢達哥拉斯「和諧」的概念,認為在對立與衝突的背後有某種程度的和諧,而協調本身並不是引人注目的。
赫拉克利特寫過一部總稱為《論自然》的書,內容有「論萬物」、「論政治」和「論神靈」三部分。可惜這部書沒有保存下來,我們看到的只是130多個殘篇。殘篇的語言多形象比喻,內容是深奧的辯證法,讀起來十分困難,赫拉克利特因此得到「晦澀哲人」的稱號。
一、赫拉克利特生平
對於赫拉克利特其人生平,我們知之甚少,第歐根尼·拉爾俢在《名哲言行錄》中給出了一些記載。他出於伊奧尼亞艾菲斯(Ephesus,一譯以弗所)的貴族家庭,本來應該繼承王位,但是將王位讓給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爾迪美斯廟附近隱居起來。赫拉克利特終生未娶,為哲學奉獻一生。
赫拉克利以德爾菲(Delphi)神諭式的語句言說自己的思想。他將他的著作放在艾菲斯的黛安娜神廟裡,他的學說在雅典與波斯流傳甚廣,其怪癖行為和眾說紛紜的事跡也為他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而他家鄉的人則多對他抱以不屑和嘲弄。
赫拉克利特自視甚高,蔑視群眾,很少有他看得起的思想家。因此,他常被認為無所師承,是一個憤世疾俗和離群索居的哲學家。據說,波斯國王大流士曾經寫信邀請他去波斯宮廷教導希臘文化,赫拉克利特傲慢地拒絕了。他說:「因為我有一種對顯赫的恐懼,我不能到波斯去,我滿足於我的心靈既有的渺小的東西。」
據說,他在隱居時,以草根和植物度日,得了水腫病。他到城裡找醫生,用啞謎的方式詢問醫生能否使陰雨天變得乾燥起來,醫生不懂他的意思。其實赫拉克利特就是想到水腫就是水太多了,只要烘乾就可以。所以他去問醫生,但是醫生哪能聽得懂這個啞謎?於是赫拉克利特便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他用牛糞把自己捂住,因為他認為這樣能把壞掉的體液抽出體外,結果被牛糞悶死。
二、赫拉克利特的觀點
(1)火本原說
殘篇37「這個有秩序的宇宙對萬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永遠是一團永恆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燒,一定尺度熄滅。」赫拉克利特是目前為人們所知的用宇宙這個詞來代表世界秩序的第一個哲學家。
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火,說宇宙是永恆的活火,他的基本出發點是:這個有秩序的宇宙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創造的。宇宙本身是它自己的創造者,宇宙的秩序都是由它自身的邏各斯所規定的。這是赫拉克利特學說的本質,它是米利都學派的樸素唯物論思想的繼承和深入的發展。
(2)萬物皆流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這句名言的意思是說,河裡的水是不斷流動的,你這次踏進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進河時,又流來的是新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顯然,這句名言是有其特定意義的,並不是指這條河與那條河之間的區別。赫拉克利特主張「萬物皆動」,「萬物皆流」,這使他成為當時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的「流動派」的卓越代表。
赫拉克利特的這一名言,說明了客觀事物是永恆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這樣一個真理。恩格斯曾評價說:「這個原始的、樸素的但實質上正確的世界觀是古希臘哲學的世界觀,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來的:一切都存在,同時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流動,都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產生和消失。「赫拉克利特的核心思想是「變」,「變」卻是永恆不變的。
(3)邏各斯說(logos)
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是永遠變動的,而這種變動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規律進行的。這就是他的邏各斯學說,是他的辯證法思想的第二個方面。
赫拉克利特進一步將對立面統一與和諧的規律歸結為邏各斯(logos),邏各斯不僅是世界萬物運動變化的原理原則,也是人摒棄感覺印象,通過語言和理性思維所把握的世界規律。
赫拉克利特在不同的地方曾經給過它以不同的稱呼,例如「一」、「神」、「心靈」、「智慧」等。正因為對於赫拉克利特重要的不是變化,而是內在於變化之中的那個更為微妙的東西。
邏各斯並非形上學所理解的那種世界統一的內在的、恆常的結構法則。事物並不存在這樣一種取消了一切差別的抽象的同一性,相反,一個看上去是單一、單純的事物,實際上卻是把對立的因素包含在自身當中,並且只是在對這種對立因素的巧妙的維持中才成其為自身的。事物就是以此方式發生著微妙的變化,並且由此相互維持一種巧妙的平衡,而正是在這種巧妙的平衡中才有真實的生活世界的圖像顯現出來。從而,全部智慧就在於理解事物這一內在轉化的幽微的機理,能夠正當其時地將其識別出來。這就是智慧,這顯然是一種真正的實踐智慧,它遠勝過博學多知。
這樣,邏各斯就表現為多樣性之聚集與分別,它把不同的東西聚攏在一起,但是又將它們細心地區別開來,它就是在這樣一種既聚集又分別之中保持一種內在的微妙的張力。所以,可以這樣說,邏各斯是一種既聚集又分別的力量,它內在地貫穿著一種靈活的尺度,而我們生活的世界便由此敞亮開來。
(4)對立統一
殘篇75:互相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調造成最美的和諧,一切都是鬥爭所產生的。他們不了解如何相反者相成,對立造成和諧,如弓與琴。
在這裡,聚集與分散相互貫通,既對立又統一,彼此限制,從而將各自保持在一個微妙的、不可隨意逾越的度中,而正是在這樣一種對立與統一的內在的巧妙關聯之中,形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由此,赫拉克利特才說:「看不見的和諧勝過看得見的。」(殘篇54)因為事物的最生動、最真實的意蘊就在於這種最內在的和諧之中。原始的統一是不斷地活動和變化的,永不停止。
它的創造是毀滅,毀滅是創造。一種東西變成另外一種東西,比如火變成水,火就消失在新的存在形式中。每一種東西都這樣變成它的對立面,因此每一種東西都是對立性質的統一。沒有什麼東西的性質不變,沒有什麼東西具有永恆的性質。從這一意義來看,每一種東西既存在,又不存在。有這種對立,才能有世界。
這一觀點也反映在他對戰爭的態度上,赫拉克利特說,「戰爭是萬有之父和萬有之王」。如果沒有鬥爭和對立,世界就會消亡——停滯或者毀滅。對立和矛盾統一起來才能產生和諧。「生與死,夢與醒、少與老,是同樣的東西。後者變化,就成為前者,前者變回來,則成為後者。」
三、《論自然》節選
(1)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
(2)要是幸福僅僅在於感官的快樂,那麼應當說,牛吃到草料時是最幸福的。
(3)驢子會選擇草料,捨棄黃金。
(4)大多數人不反省自己遇見的事,哪怕因此得到教訓也還是沒有真正地思考它,雖然他們自以為了解了。
(5)人們死後的遭遇,既不是人們所期待的,也不是人們所想像的。
(6)淵博的知識並不能使人變得有智慧。不然,它早就已使赫西俄德,畢達哥拉斯以及色諾芬尼和赫卡泰奧斯變得有智慧了。
(7)智慧只在於一件事,就是認識那駕馭萬物的思想。
(8)靈魂的邊界你是找不出來的,哪怕你走遍每一條大道也找不到,他的根源隱藏的特別深。
(9)我們走過有沒有走過同一條河流。
(10)時間是一個玩色子的兒童,他掌握著一切。
(11)看不見的和諧比看得見的和諧更好。
(12)海水是最清潔的,又是最不清潔的:對於魚,它是能飲用的和有益的;對於人,他是不能飲用的和有害的。
#西方哲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