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從赫拉克利特到尼採

2021-03-05 烏龍潭

如皋市安定小學用遊戲精神重構小學教育,校長李繼東碰到的第一個難題,也是最容易受到質疑的是:能用遊戲代替教育,教育能夠完全遊戲化?在他們的心目中,當然不反對兒童參與遊戲,也贊成用遊戲手段促進各科教學,甚至讓遊戲精神滲透於教學、管理、兒童生活的各個方面,唯獨這要「重構」,似乎動作幅度太大,具有顛覆性,因而持保留態度。這樣的看法很普遍,也不無道理。在沒有先例,沒有成功的典型作為先例,沒有現成的政策條文作為依據,尚未找到支撐性的權威理論時,帶有創新與開拓型的改革,尤其那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整體改革,總面對著大多數人的不理解,或不完全理解,因而也就面臨著相當大的風險。然而,真要成就一番事業,那就需要有大的革新和突破,如果陶行之先生所說的:「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胡安定先生於泰山讀書十年,終生不下科場而執教蘇湖一帶,在當時的背景和風氣下,需要怎樣的定力和勇氣?人生和事業都不是簡單的模仿,無論對於先賢或當下的教育典型,需要學習和借鑑的是一種思想與精神,所要走的恰是自己的路。無論校長還是學校教師,怎樣走出一條嶄新的路來?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時間最長的學段,兒童是什麼,兒童需要什麼,為了兒童的未來,當下應給他們什麼?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臘哲學家,他有一句名言:「人類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句話,做教師的大概都知道,其中的含義似乎並不深奧。赫拉克利特在這裡所說的「河流」,略去了「波浪寬」「稻花香」之類,也並非是指水分子的性質,而是用一個隱喻來表達自己的基本思想。正如河流不間斷地流動,世上沒有什麼是靜止不動的。一切都在流變,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孔子其實也說過這樣的話:「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大概孔子的名言警句多,所以這句話沒有引起特別的注意。赫拉克利特認為,存在是不存在的,沒有什麼是「是」。相反, 一切都在生成:今天之所以在,因為明天它就將不在。這話好像有點拗口,但意思大體相當於中國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朱熹有一首詩,大致也是這意思——「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未可輕,不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宋詩之不及唐詩,被認為少了形象思維,缺點在以理入詩。然而反過來說,它不是既有詩意又有哲理嗎?——朱熹這首詩形象地說明了時間的一維性,而且勉勵學子珍惜時間,努力學習,這中國特色的詩教,承源遠流長的《詩經》而來。然而,赫拉克利特這話之所以廣為流傳且經久不衰,無疑因為它所包含的深刻哲理,抽象化思辨的程度更高。

尼採是赫拉克利特的知音——這實在很不容易。在一般人心目中,尼採孤傲而狂妄:藐視庸眾、挑戰上帝——他自認與赫拉克利特之間有共鳴,以至於代表他說:

赫拉克利特宣告:「除了生成,我別無所見。不要讓你們自己受騙!如果你們相信在生成和消逝之海上看到了某塊堅固的陸地,那麼,它只是在你們短視的目光中,而不是在事物的本質中。你們使用事物的名稱,仿佛事物會執拗地持續;然而,甚至你們第二次踏進的河流,也不是第一次踏進的那同一條。」——若你認為存在永恆不變的實在。如果你喜歡認為,在生成的汪洋大海裡會存在一塊堅實的存在之地。你就大錯特錯了。尼採的思想表現了一種辯證思維:一切都在發展,一切都在變化,一切都是過程,無休止地從低級上升到高級,除此以外,辯證法不認為世界上還有其他東西。《共產黨宣言》裡也有這樣一句話: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然而,尼採獨到的思想與精深的見解是什麼呢?

尼採認為,真正阻擋了我們看清世界的視線的,是「名稱」;更普遍地說,是語言。想想「樹」這個詞。我們用這個詞來指代後院裡那高高的植物,指代森林裡的樹木,也指代街道兩邊的植物。所有這些特殊性,都在生成而來的世界裡。就在不一會兒之前,它們都還只是種子;然後它們逐漸長成樹苗,亭亭如蓋,最後枯萎。它們不可避免地要經歷出生到消亡的連續過程。可是,「樹」這個詞卻是通用的。我們反覆地用著這個詞,哪怕老樹已死,新樹已生。這誘使我們去相信,「樹」指的是一種不會改變的事物,而不是那許多的個體(可感知的)樹木。據此,我們可以領會中國老子的那句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見,無論東方或西方,偉大的思想家常常所見略同。順著這思路來看,可能我們用的詞語(樹),指的只是樹木的某些本質或形相,即使我們眼見的所有的樹都一刻不停地在改變,這些本質或形相總是不變的。認為本質與形相是不變的,這正是柏拉圖的思想,它指引人們滿懷希望地想像一種永恆的事物本質,它始終不變。從尼採的觀點來看,這樣的思想,正是充滿誘惑的語言,是帶有巨大欺騙性的。

我們經常說,也經常聽到別人說,包括專家,說的是「按什麼什麼規律辦」。這樣的表述,是否預設了一個「永恆」「不變」「本質」在那裡,而人就是要讓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合於這個預設的東西?杜威很堅決地反對這種符合論,尼採同樣予以徹底的否認。符合論追根溯源來自柏拉圖。尼採承認,柏拉圖主義本質上是充滿引誘的。這是因為,它幾乎不可能正視一切都在流變的可能性。赫拉克利特教導說:永恆的、特有的生成,一切實在的永久性——它們不斷地行動和生成,但從不會「是」——這是一種糟糕透頂、令人麻木無能的思想。沒有任何牢固的東西可以依靠,腳下的大地在震動,因而沒什麼東西固定不變地存在,也沒有穩定的「自我」。如果一切都在生成,那在時間流逝過後,「我」便無法保持還是那個相同的自己。既然如此,如果沒什麼能持續,包括我自身,那就什麼都不重要了,只剩下絕望?完全不是。對尼採而言,目標不僅僅在於肯定赫拉克利特的洞察,更在於將其轉化成為一個歡慶的時刻。馬克思、弗洛伊德、尼採,被認為是三大懷疑主義思想家。作為懷疑主義的思想家的尼採,他肯定了什麼,或認為人應然的狀態是什麼呢?赫拉克利特和尼採,共同的答案是:遊戲。

赫拉克利特這位古希臘先哲說,「人生是個玩耍的孩子……天下屬於孩子。」他進而考證說,在希臘文裡「孩子」一詞,和「玩耍」一詞緊密相關。「玩耍的孩子」,譯自希臘文「paispaizon」。赫拉克利特的這一表述,尼採深表贊同,他也因此把人生分為三個階段:駱駝、雄獅、幼兒。而中國的老子也提倡「復歸嬰兒」。赫拉克利特、尼採、老子,他們共同的看法是,孩子是玩耍的,玩耍的孩子是自發的,無目的的,順其自然而富有想像力。於兒童而言,一切都是遊戲,一切皆可為遊戲。兒童遊戲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自發性,很少受什麼嚴格而死板的規則制約。因而,孩子的玩耍最能體現遊戲的特點,它完全不同於成人遊戲的限制多且規則嚴。孩子的遊戲欲望不多,爭執不烈,常隨遇而安,興高採烈。然而恰恰他們是最有創造性,最有生命力的。

玩耍的孩子像小河一樣,川流不息, 不僅反映赫拉克利特的世界觀(萬物且來且走),還反映對這世界最好的(最真實的)應對方式。尼採解釋道:這世界僅是遊戲,生成和消逝、建設和破壞,沒有任何道德評定,永遠同樣地無罪,是屬於藝術家和孩子的遊戲。孩子玩耍,並非因為他們應當這樣做。他們只是出於心靈深處的衝動,只為了樂趣,對自己行為的結果,他們毫不在意。完全沉浸在玩耍中的他們,只是興之所至。大人們看到他們,往往會充滿羨慕,感覺只有在回想起這童年的純真無邪,才又重獲生機。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有一段話,概括了這一思想:孩子純真而健忘,是新的開始,是遊戲,是自我驅動的輪子,是初動力,是神聖的肯定。沒錯,朋友,造物的遊戲需要神聖的肯定。

遊戲在安定小學,不只是一種教學手段,而是教育整全的目的;兒童即遊戲,遊戲即教育。徹底顛覆「勤有功,戲無益」的傳統觀念,讓遊戲登上學校教育的大雅之堂,覆蓋兒童生活的各個方面,伴隨著兒童全面發展和快樂成長。他們在兒童的世界高懸兩個大字:「遊戲」,但未來之路還很長,目標的實現還很遙遠,然而這恰恰是意義之所在。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相關焦點

  • 愛菲索學派代表人赫拉克利特簡介
    赫拉克利特(約前525—前475) 古希臘哲學家。生於伊奧尼亞地區愛菲斯城的一個貴族家庭。著有《論自然》一書,現存130多個殘篇。赫拉克利特繼承了米利都學派的傳統,認為火是萬物的本原。萬物由火而產生,又復歸於火,而這種活動是有一定「分寸」,也即是遵循一定規律的。
  • 哲學家尼採與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在對待人類精神上巨大的差距
    雖然弗洛伊德挪用了許多叔本華和尼採的思想,但我認為,他無法與他們的哲學精神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尼採在他後來的著作中,對(最初備受尊敬的)叔本華進行了正面攻擊。但這兩位哲學家有很多共同點,尤其是他們對古典世界觀的深刻認識和熱情。赫拉克利特的衝突,在流動和對立的交換概念與精神衝突作為通向健康的必要途徑的觀點上是一致的。
  • 尼採是自然主義者嗎?
    基於此,沙赫特給尼採的自然主義下了一個定義:「尼採可以被理解為一位自然主義者,因為他對一切人類事物的說明和解釋,不與科學相衝突」,甚至在某些地方他「還受到了科學的影響」,並且他的說明和解釋「不涉及到其他任何超越於此岸世界之外的東西」。可見,沙赫特將尼採自然主義的特徵歸納為如下三點:1,尼採只關注此岸世界;2,尼採對此岸世界的論述與科學不衝突;3,尼採的某些論述受到了當時科學的影響。
  • 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矛盾對立的孿生子,看看他們的終極對決
    這兩位就是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 這就是赫拉克利特提出來的。他的對手,存在論的維護者,巴門尼德,同樣有一句名言「思維和存在是同一回事。」 先說赫拉克利特,他是古希臘富有傳奇色彩的哲學家,是愛菲斯學派的代表人物,出生在王族家庭。原本赫拉克利特是要繼承王位,享受榮華富貴的,但是他的思想卻與常人不同,他將自己的王位讓給了兄弟,還跑到女神阿爾迪美斯廟附近隱居起來。
  • 英語每日一句:赫拉克利特的名言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英語每日一句:赫拉克利特的名言 2013-04-16 11:49 來源:金山詞霸 作者:
  • 尼採是自然主義者嗎? -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基於此,沙赫特給尼採的自然主義下了一個定義:「尼採可以被理解為一位自然主義者,因為他對一切人類事物的說明和解釋,不與科學相衝突」,甚至在某些地方他「還受到了科學的影響」,並且他的說明和解釋「不涉及到其他任何超越於此岸世界之外的東西」。可見,沙赫特將尼採自然主義的特徵歸納為如下三點:1,尼採只關注此岸世界;2,尼採對此岸世界的論述與科學不衝突;3,尼採的某些論述受到了當時科學的影響。
  • 尼採與老子為什麼可以相提並論
    [摘要]尼採所說的「生成」和老子所說的「道」很相似。因為在一個動態的世界裡,一切皆生成,用「生成」這個包含極大變數的詞來涵蓋一切,可以追溯到天地產生以前,因此它也意味著是世界的本原。【原文編者按】本文要點我們現在談論尼採和老子思想的碰撞,主要是因為他們對相似問題的關注造就了尼採與老子互為闡釋的可能性。尼採所說的「生成」和老子所說的「道」很相似。因為在一個動態的世界裡,一切皆生成,用「生成」這個包含極大變數的詞來涵蓋一切,可以追溯到天地產生以前,因此它也意味著是世界的本原。
  • 尼採的「超人」真的那麼可怕嗎
    在尼採眼裡,超人像個嬰孩,他無辜、純真、美好、一無所有,可以從頭再來,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尼採把超人創造價值,叫隱喻遊戲,和語言有關的遊戲,像追求真理的意志,追求美德的意志,簡稱求真意志、求善意志。在尼採看來,超人創造新價值雖是遊戲行為,但態度極其認真。他們就像小孩子做遊戲一樣,全身心投入,專心致志,努力進取。尼採把超人意志當作人的本質。超人的鬥爭歷史就是西方文化乃至人類文明的歷史演義。
  • 從黑格爾到尼採的德國悲劇精神
    19世紀的德國悲劇精神集中表現出三個特點:其一,是從理性主體性悲劇過渡到非理性的個體生命悲劇;其二,是從理性的樂觀、到非理性的悲觀、又到超人的樂觀;其三,從對真理、正義、道德的追求轉向對於個體、藝術、生命、審美的召喚。而尼採之後的時代更是一個真正的悲劇的時代,正如伊格爾頓所言:「悲劇即將發生在現代,以降低自高自大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重要性,這是一種廉價購買其主張的人道主義。」
  • 《思想者心靈簡史:從蘇格拉底到尼採》:哲學家究竟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同樣作為現代人,不止是休謨和穆勒,馬克思和尼採也都研習過《名哲言行錄》。事實上,馬克思和尼採二十多歲時都曾詳細研究過該部著作,並據此撰寫過學術文章。相比之下,今天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者,甚至職業哲學家都對第歐根尼·拉爾修及其描述的眾多古代哲學家一無所知。在許多國家(特別是美國)的學校中,經典課程基本已被取消。
  • 希臘史10:赫拉克利特—不做王子做哲學家,被牛糞捂死的晦澀哲人
    赫拉克利特雕像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約前540-前470年),古希臘哲學家,艾菲斯學派的代表人物,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火,說宇宙是永恆的活火。赫拉克利特寫過一部總稱為《論自然》的書,內容有「論萬物」、「論政治」和「論神靈」三部分。可惜這部書沒有保存下來,我們看到的只是130多個殘篇。殘篇的語言多形象比喻,內容是深奧的辯證法,讀起來十分困難,赫拉克利特因此得到「晦澀哲人」的稱號。一、赫拉克利特生平
  • ...單義到弱義的當代辯證法追問之路——以尼採與馬克思的對話為個案
    摘要:在辯證法的當代追問的道路上,尼採與馬克思的相遇與對話是繞不過去的環節。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從 19 世紀中葉產生到 21 世紀西方後現代語境,經歷了從大寫的絕對的單義性的辯證法,到情景式的歷史式的總體性的多義性的辯證法,以及德勒茲式弱義性的反辯證法的過程。
  • 尼採名言警句45則
    ——尼採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13、世上有一條唯一的路,除你之外無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問,走便是了。當一個人不知道他的路還會把他引向何方的時候,他已經攀登得比任何時候更高了。14、你們一本正經,我萬事遊戲。
  • 海德格爾、加繆論尼採的虛無主義
    但是,海德格爾一經「轉向」尼採(自1936年之後的演講,他的這種轉向表現得越來越突出),他便開始指責尼採為虛無主義者,將其與主體性的形上學聯繫起來,並將其牽扯進現代技術 「集置」 的存在之意義的問題,他不僅曲解了尼採,而且錯失了更好地利用尼採之診斷以解決核心問題的機會。此次演講涉及到特別多材料,我們沒法對一些更為有趣的問題進行討論,但就我們的目的而言,我們需要考察三個問題。
  • 尼採到底是個幹啥的?
    我理解為啥一些人青年時期喜歡尼採,因為那個時期覺得自己是大牛逼,天才,超人,就自己清醒,「大眾」都是傻逼,動不動讓別人去看《烏合之眾》和《動物莊園》。到了中年就踏實了,因為發現自己才是那個「大眾」,自己才是烏合之眾。
  • 半路殺出的尼採,對西方社會、文化帶來哪些威脅?
    在很多人眼裡,尼採是個危險分子。他的思想很瘋狂,很有破壞力。在尼採看來,理性、道德、信仰是騙人的玩意,背後是權力、欲望、本能,理性只不過是幌子、遮羞布。如果人的生活真像尼採設想的那樣安排,恐怕會徹底亂套。
  • 午間閱讀 | 尼採的啟示
    但到目前為止,哲學、科學是人類智慧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文 | 丁力圖 | 圖蟲創意一百二十年前,尼採(1844-1900)去世,8月25日是他的忌日。今年這一天在中國是七夕,牛郎織女一年一次相見。很少有人在這一天想起尼採,當然,尼採研究專家也未必記得尼採的最後一天。
  • 尼採:上帝死了
    尼採尼採的思想自以為是以虛無主義為標誌的。「虛無主義」這個名稱表示為尼採所認識的、已經貫穿此前幾個世紀並且規定著現在這個世紀的歷史性運動。尼採把虛無主義的解釋綜合概括在一句中:「上帝死了!」或許人們認為這句話表達了尼採這個無神論者的一個意見,從而只不過是個人發表的意見,因此是片面的,由於這個緣故,它也是很容易反駁的:反駁它,我們只需要提出,今天到處都是大量的人在上教堂,並且基於一種基督教式的上帝信仰來承受生活的困苦磨難。
  • 尼採《道德的譜系》導讀
    尼採要尋找道德、或者說道德基本術語"善與惡"的起源,從而顛倒西方道德哲學的價值陳述。對他來說,道德只是行使權力的一種手段。因此,兩千年來道德的解釋權在基督教和猶太教那裡。他們顛倒了高尚的主人和壞暴民的古老觀念:窮人和被奴役者成為好人,統治階級從此代表邪惡。尼採對此持反對態度。《道德的譜系》是理解尼採後期作品的基礎:它集中了尼採最重要的想法,並加以總結。
  • 孫周興:尼採與哲學的未來性
    「未來哲學」概念首先講講尼採的「未來哲學」概念。我們以前的哲學總是面向過去,是批判性的或者反思性的,但從尼採開始,我認為哲學應該變一個方向,至少應該把當下、未來的問題納入到哲學思考的範疇裡面。大概從19世紀中葉以來,首先是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給出了「未來哲學」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