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若毫釐,謬以千裡。」出自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記錄的《禮記》,差:差錯、失誤。這句話的意思是:一點微小的誤差,結果就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這句話比喻做任何事情,開始一定要認真地做好,如果做差了一絲一毫,結果會發現相差很遠。提醒我們每一個人要認真對待每一件小事,有可能你的一個小小的錯誤就會毀掉你一切的成果,浪費你的一切努力。成功往往都是由一些小小的細節決定的。
戴聖,是春秋宋國君主宋戴公(子撝)的第二十三世孫,魏郡斥丘人(今河北省邯鄲市成安縣北鄉義)曾任九江太守,平生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尤重《禮》學研究。與叔父戴德及慶普等人曾師事經學大師后蒼,潛心鑽研《禮》學。三人苦心鑽研,各有所得,逐步形成自己的學說體系,成為今文禮學大師。戴德號稱「大戴」,戴聖被稱為「小戴」,二人合稱為「大小戴」。「由是《禮》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漢書·儒林傳》)。
戴聖成為今文禮學「小戴學」的開創者;後來,三家之學皆立於學官,其學興盛一時。宣帝時,戴聖曾被立為博士,參與石渠閣議,評定五經異同。終生以授徒講學和著述為業,曾選集戰國至漢初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人所記的各種有關禮儀等論著,編撰成書。被稱為《小戴記》或《小戴禮記》。該書原為解說《儀禮》的資料彙編,後經鄭玄作注,使它擺脫從屬於《儀禮》的地位而獨立成書,成為今本《禮記》。
《禮記》,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記錄,編纂而成,共49篇。十三經之一。是戰國以後及西漢時期社會的變動,包括社會制度、禮儀制度和人們觀念的繼承和變化。49篇分屬於制度、通論、名堂陰陽、喪服、世子法、祭祀、樂記、吉事等,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其中《大學》《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漢族哲學思想。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轂梁,加上詩經、易經、尚書、論語、爾雅、孝經,這樣是十二經;宋明又增加入孟子,於是定型為十三經」,為士者必讀之書。
事皆是由小至大,小事不願做,大事就只會成空想。我們必須改變心浮氣躁、淺嘗輒止的毛病,提倡樹立細節意識,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這是成功事業的最基本的前提。考慮到細節、注重細節的人,不僅認真對待工作,將小事做細,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細節中找到機會,從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全省文明辦主任會議在南昌召開,有哪些重要信息?快看這裡……
艄公老師每天渡江上課,全校僅3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