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中國青年》雜誌2020年第15期
文/於曉
又一個畢業季來臨,今年暑期,我的學生生涯也要告一段落了。這一路走來的點滴,雖不及桓大司馬在江邊吟詠出「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泫然淚下,卻也有不少未說的感謝與感懷。
通常而言,人的成長是潛移默化的,並不易被自身所察覺,而在特定階段內能力或是心智的快速提升則多半要歸因於外部環境的驟變和遠大理想的確立。
在中央財經大學就讀本科期間,課業壓力並不大,所以我經常坐在馬路邊發呆,在新建成的圖書館中睡覺,唯一能讓我回憶起來的是認真看完了楊德昌老師和賈樟柯老師的全部電影,這一點讓我有點額外喜歡那個時候的自己。
隨著2017年盛夏搬到學院南路校區,我進入了緊張充實的考研衝刺階段——主教一樓的夜晚永遠是擁擠的,教室裡被或站或坐的考生們充斥。過了12點鐘,伴著同學們的逐漸離去,木門的吱吱聲陣陣作響,我便也選擇在此時結束一天的複習。從酷暑到初冬,日復一日,無不如此。久坐使我的腰椎出了問題,疼痛難忍,必須每天貼上膏藥才能維持。男生中像我一樣貼膏藥的人不在少數,在洗漱間遇到的時候便會心有靈犀,相視一笑。
這是在學院南路那段相當難挨的時間,枯燥但卻讓人成長。
接近半年的複習夯實了我的金融學基礎,但結果並沒有那麼一帆風順。初試成績出來後,我的成績剛好卡在了上線與否的邊緣。那種被命運扼住了咽喉的感覺,我在保研階段已經體驗過一次。「第二名就是最大輸家」「失之毫釐,謬以千裡」一直在我腦中縈繞不去。可即使是知道希望渺茫,我也要硬著頭皮複習,哪怕複習的效率很差勁,也總比自怨自艾要強很多。待到最終的複試成績出來之後,我終於如釋重負,卸下了自身所有壓力。
夢想成真的喜悅還沒維持多久,擇業壓力又黑雲壓城。在實習和課業的雙重壓力下,我感覺自身能力在研究生階段有了顯著提升,能夠更加從容地去應對從人生的田園時代到大航海時代的改變。我將自身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轉變歸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學會了主動承擔更多的責任。
第二,學會了去主動思考,深入細緻地分析,大抵改掉了淺嘗輒止且沒有耐心的毛病。
第三,不再刻意追求他人的豔羨和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並試著接受自己並非拔擢之才,選擇讓自己更為舒適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第四,這一點尤為重要。學會與他人共情,嘗試去擁抱更大的世界。
正是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讓我找準了真正想要從事的工作方向,並在秋招季來臨前的暑期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實習和行政職業能力測試的學習。它們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崗位特質,提升專業技能,也在筆試和面試的時候幫助我更為自信地發揮出了自身的優勢。總結下來,有三點經驗我覺得對於師弟師妹或許會有所幫助:
一、不要因為懶惰放棄任何一場面試。每一個提問都會讓你更好地正視不足,更加快速地與職場接軌。
二、面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沉著應對的同時也要解放思想。採取與眾不同的自我介紹可能會在某一個下午喚醒昏昏欲睡的面試官,而較為新穎的情景展示方式也會在無領導小組討論當中發揮出奇制勝的效果。
三、所有的附加技能與經歷都需要有紮實的專業基礎來做鋪墊,認真學習專業知識,才能遊刃有餘地應對各項難題。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從沙河高教園到皂君廟,從大鐘寺到蘇州街,毛主席的詩詞總是在我最彷徨無助的時候給予我無盡的力量。在文末就以今年短視頻app中最火的一段話做尾:那就讓我們各自努力,然後在高處相見吧。
監製:皮鈞
終審:藺玉紅
審校:陳敏 劉曉
責編:tama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