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深圳醫院兒科「三名工程」項目揭牌 攜手加拿大頂尖團隊為市民...

2020-12-15 SZNEWS

深圳市「醫療衛生三名工程」項目——「加拿大新生兒研究所Shoo Lee教授極高危新生兒綜合診療尖端團隊」揭牌儀式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19年10月18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劉夢婷 通訊員 文/彭蓓 圖/許嘉瑜及兒科)10月18日,深圳市「醫療衛生三名工程」項目——「加拿大新生兒研究所Shoo Lee教授極高危新生兒綜合診療尖端團隊」揭牌儀式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以下簡稱「港大深圳醫院」)舉行。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巡視員孫美華出席揭牌儀式,港大深圳醫院副院長郭岱琦致歡迎辭。

港大深圳醫院通過引入加拿大新生兒研究所Shoo Lee教授團隊,不僅在臨床服務,也在教學培訓、科學研究等方面打造高水平的新生兒科。在這也是港大深圳醫院繼呼吸內科、骨科、臨床腫瘤中心、生殖醫學中心、肝膽胰外科、乳腺外科之後,引進的第7個深圳市「醫療衛生三名工程」項目團隊。

引入新生兒科「明星團隊」

加拿大新生兒研究所(Canadian Neonatal Network)是加拿大新生兒研究及培訓的前沿團隊,主要從事新生兒模擬復甦培訓、超早產兒綜合診療(包括以家庭為中心的治療、營養、呼吸、循環支持、神經保護、遠期隨訪等),新生兒資料庫建立等方面的工作。

此次引進的「三名工程」團隊學科帶頭人Shoo Lee教授,現任加拿大新生兒研究所主席,加拿大衛生研究院(CIHR)人類發展、兒童與青少年健康研究所(IHDCYH)科學主任,加拿大西奈山醫院(Mount Sinai Hospital)母嬰研究中心兒科主任。主要從事新生兒家庭式醫療、新生兒重症監護質量改進、新生兒預後改進等方面的工作。

Shoo Lee教授曾任世界衛生組織(WHO)高級顧問,在世界著名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0餘篇,主編專著10部,獲獎數十項。Shoo Lee教授還積極開展與中國的科研合作項目,為促進中加新生兒救治領域的學術交流做出了貢獻。

團隊成員還包括:加拿大新生兒研究所教授張寶賢,他同時也是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兒科學、藥理學和外科教授、香港大學兒科及青少年醫學系名譽臨床教授,從事新生兒缺氧-再氧損傷和新生兒轉歸的臨床和基礎科學研究。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新生兒醫學部臨床副教授丁旭,從事新生兒血流動力學研究,及新生兒感染有相關研究。

澳大利亞默多克兒童研究所新生兒呼吸系統研究項目的負責人David Tingay教授。該小組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新生兒研究小組之一,在分子科學、轉化模型研究、臨床生理學和工程學研究、大型臨床試驗和發育長期隨訪等方面開展很多項目。David Tingay教授致力於改善新生兒的呼吸結果,是國際知名的新生兒肺疾病生理學專家,特別是在先進機械通氣模式的使用和成像區域肺力學領域。

周鎮邦教授,先後任香港瑪嘉烈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顧問醫生;香港仁濟醫院、明愛醫院兒科顧問;香港醫管局傳染病中心主任;香港大學兒科及青少年系、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香港中文大學、香港護理學院教授。他主持科研項目14項,涉及新生兒學、傳染病、兒童傷害、兒童安全等,發表文章150篇。因突出貢獻被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獲頒發銅紫荊星章。被亞太兒科協會(APPA)評為「亞洲傑出兒科醫生」。

陳志峰教授,自2012年起為香港大學兒科學系主任暨香港瑪麗醫院兒科部門主管。2018年起任香港兒童醫院榮譽部門主管。共發表科研論文200餘篇,編寫醫學專著9個章節,醫學專著兩部。以首席科研人員身份獲得多項科研基金撥款達2,000萬港元,擁有人類幹細胞研究專利3項。

香港大學醫學院兒科護理顧問李根萍,她也是前香港兒科護理學院副院長,並曾在香港伊利沙伯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及香港屯門醫院兒科任職,主要從事重症監護室的新生兒護理工作。她積極將「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理念(Family Centered Care)落實到港大深圳醫院兒科的重症監護室。

這樣一支新生兒科的「明星團隊」,在專業領域涵蓋了從治療到護理,從科研到教學的方方面面。

精心救治500克超早產兒闖過「生死關」

2016年9月,雙胞胎之一的貝貝在港大深圳醫院降生。出生時,貝貝(化名)只在媽媽肚子裡待了22周+6天,屬於超早產兒。有過生育經歷的女性大多知道,一般來說,孕37周和滿足2500克以上的胎兒才是足月,此時出生基本可以存活。

相比足月兒,貝貝顯然過早出生。此時,她體內的很多重要器官還沒發育成熟,比如肺。貝貝出生後10分鐘的新生兒評分(Apgar)只有6分(滿分是10分),有輕度窒息。出生時體重僅500克,身長28釐米,只比成年人的手掌長一點點。

經過醫護人員的全力搶救,貝貝頑強地活了下來。而雙胞胎中的另一個嬰兒,則因為肺發育實在太差,在出生後5小時內死亡。因此,父母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貝貝身上,他們希望醫護人員盡全力救治。

貝貝出生時,全身皮膚肌肉十分嬌嫩,似果凍狀。出生後立即被送入新生兒重症監護室(NICU)治療。貝貝需要在呼吸機的幫助下呼吸,24小時有醫護人員輪流守候。一旦孩子情況不好,可立即採取治療措施。

港大深圳醫院NICU提倡「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理念(Family Centered Care),因此允許父母每天抽時間到NICU陪伴貝貝。回憶當時的情景,貝貝的爸爸張先生仍記憶猶新:「我和孩子媽媽每天輪流在NICU陪護貝貝6、7個小時,因為孩子剛出生時太小了太嬌嫩了,我們都不敢碰。餵養和換尿片這些事情都是護士完成的。我們只是在溫箱邊陪伴孩子,輕聲和她交流。醫生護士告訴我,這樣對早產兒的生長發育有幫助。到孩子快出院時,我們便開始跟護士學習回家後如何正確護理孩子。」

在NICU住院治療的4個多月裡,貝貝闖過了早產兒容易遇到的各種難關:比如肺發育不全導致的呼吸困難;比如早產兒常見的感染造成的敗血症;比如早產兒視網膜病。在NICU醫生護士的精心照顧下,2017年1月底,貝貝的體重增加到3.1千克,一次的吃奶量達到了80毫升,她可以出院了。

張先生介紹,貝貝接回家後,還吸氧了一個月。因為在醫院已經學會了怎樣護理貝貝,夫妻倆照顧得很精心,貝貝也發育良好。回家一個月後,父母只需要像照顧足月嬰兒那樣照顧貝貝就可以了。「現在孩子已經3歲了,很健康,很可愛,跟同齡的孩子看起來沒差別。我們很感謝醫院當年對她的救治和照顧。」張先生由衷地說。

不出深圳市民可享受高水平醫療服務

2018年,港大深圳醫院分娩新生兒超過8000人次,位列當年深圳市各醫院前五。產科服務需求的增長,對應著對新生兒科服務需求的增加。

據港大深圳醫院兒科張謙慎顧問醫生介紹,新生兒科作為兒科的一個分支,目前有額定床位34張,佔地面積1500多平方米。基礎設施、搶救設備及器材齊全:配備超高頻呼吸機、無創輔助通氣、一氧化氮治療儀、亞低溫治療毯、振幅整合腦電圖監測儀、床旁超聲機、床旁X光/心電圖等先進的監護設備及維生系統,隔離病房可收治高度傳染性疾病患兒。

新生兒科一共有醫生13名。其中,香港大學名譽教授2名、香港大學護理顧問1名。具備副主任醫師資質3人,主治醫生7人。均畢業於知名醫學院校。病區護理人員60人。

新生兒科目前已開展的治療包括:超/極早產兒的救治,新生兒心肺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先天性高胰島素血症、Rh血型不合性溶血病的治療等。

已開展的技術服務包括:產前諮詢、高危新生兒隨訪、家庭式照護、多學科母乳餵養指導、新生兒亞低溫治療、新生兒視頻振幅整合腦電圖監測、新生兒腦功能儀、經皮二氧化碳監測、一氧化氮吸入、新生兒腹膜透析、新生兒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等各種重症病例醫療服務。

新生兒科還與產前診斷中心及新生兒外科、神經外科、麻醉科合作密切,建立了完善的多學科會診制度:已成功開展新生兒腦積水、腦腫瘤、新生兒胸腹畸形包括膈疝、食道氣管瘻、消化道狹窄/閉鎖、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早期手術治療。

護理服務方面,在港大深圳醫院NICU治療的寶寶,只要出生時在孕周32周以下的,孩子父母均可以在NICU進行床旁陪護。孩子出院回家前,醫生護士會為父母做培訓,指導他們回家後如何照顧寶寶。孩子出院後,醫院還會安排醫生護士進行隨訪。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張謙慎顧問醫生表示,此次引入的「三名工程」團隊,都是新生兒復甦、新生兒感染及遺傳代謝性疾病、新生兒呼吸機治療學及新生兒護理方面的專家。將幫助港大深圳醫院兒科在以下四個方面「更上一層樓」,即:超早產兒綜合診療(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營養、呼吸、循環支持、神經保護等);新生兒模擬復甦培訓及師資培訓;新生兒資料庫的及新生兒醫學信息研究;母乳庫的建立及促進母乳餵養多學科協作。

目標是進一步提高超早產兒存活率;降低死亡率、後遺症率;提升早產兒的生活治療,遠期隨訪及改善預後、多學科綜合治療。令市民不出深圳,在家門口享受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2016年9月,早產兒貝貝(化名)出生當天,身長只比成年人的手掌長一點點,在港大深圳醫院新生兒重症監護室,醫務人員對她精心救治,給她裹上了透明薄膜進行保溫保溼(文圖經患兒家長同意發布)。



相關焦點

  • 港大深圳醫院乳腺外科 「三名工程」項目揭牌
    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戴曉蓉 通訊員 彭蓓 許嘉瑜)昨天下午,我市醫療衛生「三名工程」又一重點項目落戶港大深圳醫院。該院攜手英國愛丁堡大學Michael Dixon教授乳癌及乳腺病尖端治療團隊,將在未來共同建設國內一流的乳腺癌診療中心。副市長吳以環、香港大學校長張翔等出席項目揭牌儀式。
  • 港大深圳醫院推進大灣區跨境醫療與合作
    7月15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以下簡稱「港大深圳醫院」)舉行了八周年媒體新聞發布會,首次面向公眾及媒體公布了醫、教、研、管四個方面的多個重大項目進展,以及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境醫療、科研、教學等建設規劃。其中,醫院二期規劃、高水平醫院建設、臨床與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國際醫療中心發展等多個項目建設吸引了不少關注。
  • 英國頂尖呼吸醫療團隊落戶港大深圳醫院
    深圳晚報訊 (記者 周倩 通訊員 彭蓓 羅裕菲) 5月16日,深圳市「醫療衛生三名工程」項目——「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國家心肺研究所-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呼吸疾病中心」掛牌儀式在港大深圳醫院舉行。該院引進了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英國國家心肺研究所)「Fan Chung教授整合性氣道疾病團隊」,期望通過醫、教、研全方位的合作,使港大深圳醫院呼吸內科在臨床服務、教學培訓及科學研究等方面達到國際水平,讓市民不出深圳就可以享受高水平的呼吸疾病診療服務。
  • 港大深圳醫院擬建設跨境醫療等項目 二期將建千張病床住院大樓
    中新社深圳7月15日電 (記者 鄭小紅 陳文)時值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簡稱「港大深圳醫院」)正式運營8周年,記者從該院15日舉行的發布會上獲悉,未來五年,該院將立足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跨境醫療、科研、教學等項目,其中包括建設1000張病床的住院大樓的醫院二期項目。
  • 立足大灣區跨境醫療與合作,港大深圳醫院公布多個重點項目規劃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趙鴻飛/文 李博 通訊員 港深醫信/圖 時值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以下簡稱「港大深圳醫院」)正式運營八周年之際,7月15日,港大深圳醫院舉行了八周年媒體新聞發布會,公布了醫、教、研、管四個方面的多個重大項目進展,以及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境醫療
  • 港大深圳醫院市民開放月延長
    【深圳商報訊】(記者 趙鴻飛)港大深圳醫院自8月1日開啟四周年市民開放月活動,推出擴大預約服務不限號及深度體驗等福利後,惠及廣大市民,獲得眾多點讚。記者昨天從港大深圳醫院獲悉:開放月將持續延伸至9月。 本次開放月期間,醫院連續四場開放日每場均爆滿,令市民得以零距離接觸港式醫療管理。
  • 深圳市婦幼保健院舉行「三名工程開放日」
    專題    9月26日上午,在深圳市婦幼保健院產科,「三名工程」專家工作室,來自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的孫路明教授正在給一位孕婦檢查胎兒情況。這是深圳市婦幼保健院舉行的「三名工程開放日」,特邀兒童自閉症、產科危重症、母胎醫學、婦科腫瘤、中醫婦科等不同專科專家前來義診,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到美國、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頂尖專家的診療服務。
  • 深圳將建設國際醫療中心城市 四年引進228個頂尖醫學團隊
    不用跑北上廣,不出深圳,市民就可以找國內一號難求的大專家看病,甚至一些疑難病也可以請國際專家會診。這得益於2014年9月22日深圳開始實施的「醫療衛生三名工程」(以下簡稱「三名工程」)。培育和打造一批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的名醫(名科)、名院和名診所(名醫診療中心),把深圳建設成為國際醫療中心城市。
  • 港大深圳醫院本月起擴大周六服務量
    &nbsp&nbsp&nbsp&nbsp周六擴大服務熱門科室加號記者獲悉,從8月份開始,港大深圳醫院將擴大周六的服務量,大部分熱門科室增加放號。發展兒科服務港大深圳醫院中醫科8月起將開放中醫病房,首先接受內部相關科室轉介的住院患者。
  •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掛牌成立 管理人員以港大為主
    深圳特區報記者 許業周 通訊員 陳煜嫻 攝  昨天上午,深圳市人民政府與香港大學「合作舉辦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籤約暨醫院揭牌儀式」在市民中心舉行,標誌著深港醫療衛生合作在「一國兩制」方針指導下和粵港合作框架下取得進一步突破。  深圳市副市長唐傑在致辭中表示,歷時8年的籌建,深圳市政府和香港大學終於籤約合作舉辦香港大學深圳醫院。
  • 港大深圳醫院二期項目啟動 「一站式服務」讓患者「少跑路」
    7月15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以下簡稱「港大深圳醫院」)舉行八周年發布會,公布了醫、教、研、管四個方面的多個項目進展,以及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境醫療、科研、教學等建設規劃。其中,醫院二期規劃、高水平醫院建設、臨床與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國際醫療中心發展等多個項目建設吸引不少關注。
  • 香港被炒醫生深圳上崗?港大深圳醫院回應:已聘為顧問醫生
    1日,根據相關自媒體報導,吳國際被港大深圳醫院聘用。「健康情報局」也從醫院確認了該消息,吳國際已經被聘擔任港大深圳醫院肝膽外科顧問醫生,醫院指出「吳國際醫生的加入將有利於推動本院肝膽外科及器官移植服務的開展,以服務更多市民」。
  • 幾大理由看好港大深圳醫院未來
    經深圳市政府批准,港大深圳醫院全科門診打包收費標準由原試行的130元/人次調整為200元/人次。此前,港大深圳醫院被曝運營成本高,不可持續。不少人由此懷疑港大深圳醫院的模式。本文作者是港大深圳醫院建設的參與者,他如何看待這個改革樣本的發展呢?2009年6月,香港大學正式向深圳市政府提出,依託正在建設中的深圳市濱海醫院,建設一家香港大學深圳教學醫院。
  • 港大深圳醫院2019住培招生開始了!我們要的就是你!
    想了解港大深圳醫院可以戳下面視頻☟☟☟深圳衛視《深港同舟二十年》新聞紀錄片之《醫療共享》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是由深圳市政府全額投資、並引進香港和國際現代化管理理念的綜合性公立醫院,是深圳市公立醫院改革的試點單位,也是香港大學附屬醫院,集醫療、科研和教學於一體的大型三級甲等綜合性公立醫院。
  • 北大深圳醫院已引進21個"三名工程"團隊
    金羊網訊 記者王俊,通訊員田懷谷、李夢園報導:5月31日,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腎內科「三名工程」啟動儀式舉行。北京大學深圳醫院「三名工程」陣營再添"生力軍"——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腎內科趙明輝教授慢性腎臟病臨床研究團隊,這將提升深圳慢性腎臟病診療和臨床研究水平,從而更好地為深圳患者服務。
  • 【官宣】石家莊港大婦產醫院:國際留學生醫學交流基地,國際化升級...
    2019年1月20日,是石家莊港大婦產醫院的一個新跨越,是港大發展歷程中的一座新的裡程碑,這一天,石家莊港大婦產醫院正式舉辦河北大學國際交流與教育學院醫學教育交流基地揭牌儀式。一是我們將聯繫安排河北省外國醫學專業留學生到基地參觀學習,宣傳擴大港大婦產醫院的影響:二是積極組織醫學國際教育研討會,共同探討交流健康醫學的各項課題;三是藉助基地平臺,發揮港大婦產醫院的優勢和作用,爭取建成河北來華留學教育的一個品牌項目。"
  • 港大深圳醫院推出「試管嬰兒」服務
    將提供植入前基因診斷服務港大深圳醫院引入香港大學享譽國際的五個優勢專科,生殖醫學中心正是其中之一,由香港大學瑪麗醫院輔助生殖和胚胎醫學中心的核心成員何柏松、吳鴻裕、楊樹標三位教授創立。港大深圳醫院開業後,何柏松教授帶領團隊來到深圳籌備生殖服務,於2014年建立深圳市生育調控重點實驗室,2015年9月,港大深圳醫院生殖醫學中心順利通過國家衛計委專家組的評審,從10月14日起正式開業。何柏松教授是香港大學瑪麗醫院輔助生育服務的開創者。
  • 港大深圳醫院VS北大深圳醫院,誰才是醫改樣本?
    港大深圳醫院、北大深圳醫院哪家模式更能代表醫改未來?誰更值得關注?21日凌晨,微博達人@燒傷超人阿寶發表一系列數據,將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和與北京大學深圳醫院進行對比,吐槽北大深圳醫院不受專家與媒體待見。到底這兩家醫院,哪家模式更好、更值得學習呢?@燒傷超人阿寶是這樣說的:北大深圳醫院,床位925張;港大深圳醫院,床位2000張。
  • 港大深圳醫院「非傳統體制」日子如何?
    為了防止這些情況的出現,港大深圳醫院通過建立家庭醫學全科門診對病人進行診療以及管理,通過捆綁式付費為醫生提供補貼,並且為病人提供團隊治療服務等一系列方式,在保證病人得到應有的照顧的同時,醫生收入也能有所保障。據奇點網此前的報導,港大深圳醫院的醫生的平均年收入為56萬,高的有90、100萬,低的有20、30萬。
  • 港大深圳醫院設放射治療科 彌補深圳腫瘤治療短板
    1月14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五大卓越中心之一的臨床腫瘤中心正式開設放射治療科,利用深圳最先進的直線加速器開展放射治療。深圳市衛計委主任羅樂宣表示,該中心的全面開放讓深圳開始補上腫瘤診治的短板,讓病人無需外出求治。因缺乏直線加速器,2014年,深圳有近萬名腫瘤病人到廣州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