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新聞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其實主要就兩個熱點,疫情和美國BLM運動。
說起來,這兩大熱點事件對美劇的影響都將非常大,甚至今年9月秋季新季就可能出現明顯的變化。
疫情影響方面,洛杉磯電影電視劇拍攝復工在即,看起來秋季美劇或許並不是完全指望不上。
不過在美國這種確診200多萬,死亡11萬多的背景下,即使電視劇開拍了,情況也會很複雜。
目前來看,美劇編劇們都在非常謹慎的創作中,很擔心現在寫出來的劇本在開拍之後還要被大改。
比如說,一些編劇表示不會寫床戲,也不會寫打鬥戲,基本上這種需要演員密切接觸的戲份都會非常小心。
又比如,需要大量群眾演員的戲也會被刪掉,人群聚集顯然是個big no no。
《同妻俱樂部》(Grace & Frankie)的編劇就表示,下一季的很多戲份都已經進行了大幅調整,本劇幾名主角都是80歲左右的老年人了,片方會特別謹慎。
又比如《成長不容易》(Grownish)主創也表示,這麼一部背景是大學生活的劇在目前的環境下會很難改,畢竟不可能連續數集都只有幾個主角出場,會很奇怪。
之前剛剛做了一集隔離專集的《神秘任務:群鴉盛宴》(Mythic Quest)本來有大規模的遊戲展會情節,但現在這種大量人群聚集的戲份也必然會改掉。
那些需要巨大人群的戲份會被用特效來代替,如果說從前我們看到的特效是天上飛的龍,那麼以後看到的特效可能就是人群。
甚至回歸之後,各個角色之間哪怕問一句「你這個夏天過得怎麼樣?」也會很奇怪,畢竟全世界都在宅在家裡嘛。
另外就是,好萊塢復工後,為了保證演職人員的安全,片方會進行大規模檢測,這將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那麼其它方面的預算就必然會被削減。
可能出現的情形是演員們單獨拍攝單人戲份,然後檢測後再隔離14天一起拍群戲,想想就很麻煩。更關鍵的是,演員們是否願意冒風險。
說真的,很難想像最先一批開拍的美劇都會是什麼樣的。
另外一個熱點當然就是蔓延全美的BLM運動。
《亂世佳人》下架了,《小不列顛》也下架了,《老友記》不夠政治正確,《殺死伊芙》怎麼全是白人編劇,等等等等。
這個問題實在太複雜了。
其實《老友記》不夠政治正確的爭議早就出現了,不過之前的討論裡,主要針對的是本片對胖Monica的fat shaming和一直開Chandler是gay的玩笑等等。
至於這一次的爭議,按非裔美國人在美國總人口中13%的比例算,《老友記》6個主角裡,確實應該至少一個是黑人。
其實無論《亂世佳人》、《小不列顛》還是《老友記》,他們激起的這種爭議,恰恰反映了我們這個社會的變化。
用這種眼光去看,文藝作品不符合現代語境的情況就太常見了。
就拿《老友記》來說,對Chandler性向的玩笑,對他drag queen父親開的各種玩笑,Ross兒子Ben想玩洋娃娃引發的笑點等等,在今天都是至少會讓觀眾皺眉的情節。
至於對青少年時期胖胖Monica身材的玩笑,在今天絕對是會引起一大堆抗議的。
再看《老爸老媽浪漫史》(How I Met Your Mother)。片中Barney這種womanizer的角色要是到今天出現,一定會非常謹慎。
再早一點的《拖家帶口》(Married with Children)裡,描述的美國中產家庭中,男主人不加掩飾的大男子主義,女主膚淺刻薄,很多笑點在今天也是絕不可能出現的。
同樣是90年代的經典美劇《海灘護衛隊》(Baywatch)裡,最大的賣點就是無時無刻不穿著性感泳裝的女性角色,哪怕她們出現的場景裡男性角色都穿著正常衣服,她們卻永遠是泳裝。這種東西要是在今天播,多少人會吼著「物化女性」砸電視機的?
再早的作品就更別提了,之前我介紹過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陰陽魔界》(Twilight Zone)按現在的眼光看,當時女性在社會中的從屬地位簡直太明顯了。然後五季100多集裡,只有一集的主角是黑人,這種情況到現在也是難以想像的。
就和人一樣,社會在進步,文藝作品當然也會慢慢進步。
像《老友記》的問題會引起爭議是因為,它實在太紅了,又不是那麼古老。雖然想想看,1994年開播的《老友記》,到今天也快30年了呢。
其實仔細想想,同時期的熱門美劇,按如今的「多樣化」標準來看,或許確實都不達標。
《宋飛傳》(Seinfeld)四主角全白;《歡樂一家親》(Frasier)五主角全白;《威爾和格蕾絲》(Will & Grace)四主角全白(當然這部劇比較特殊,畢竟也是講少數人群故事的);《新聞女郎》(Murphy Brown)五主角全白;《歪星人撞地球》(3rd Rock from the Sun)五主角全白;《我為卿狂》(Mad about You)卡司全白,等等等等。
之前看到過一篇報導說,在2015年的時候,一位ABC的高管被歐洲買方問,「什麼時候能有點不是非裔美國人主角的電視劇呢?」
ABC啊,《醜聞》(Scandal)和《逍遙法外》(How to Get Away from Murder)兩部黑人女性為主角的大熱劇都來自這家電視臺。
2015年啊,那已經是2015年啦。
美國電視屆都心照不宣的一個事實就是,非裔美國人當主角的電視劇很難出口,哪怕美國國內觀眾已經毫無問題了,比如現象級的《醜聞》,但在國外,尤其歐洲,受眾非常窄。
但是有一些劇是例外的,比如本來就聚焦於美國種族問題的劇集。
《有色眼鏡》(When They See Us)和《美國之子》(American Son),這種題材的劇集無論是臺前的演員,還是背後的編劇導演,基本上絕大部分都是非裔美國人。
《有色眼鏡》在奈飛上線的四周內就收穫了3100萬收視,其中51%的觀眾來自美國之外。
《美國之子》上線的第一個月拿到了1700萬收視,其中46%的觀眾來自美國之外。
基本上也都是黑人卡司的《家有超能迪翁》(Raising Dion)拿到了3200萬收視,60%來自美國之外。
在這些熱門劇的引領下,情況也終於逐漸發生了變化。
最新的數據是,卡司越接近美國種族現狀即40%有色人種的電視劇,銷售情況越好。
說起來,我一直認為,「多樣性」的問題恰恰是美劇「穿越」題材電視劇沒法正經拍的一個大因素。
一方面啊,美國歷史太短,無論怎麼穿越都很沒意思。一方面啊,這年頭的主角團裡,各色人種都有,一旦穿越,不用太古老,就回到60年前的美國吧,這個主角團要幹點什麼事情,那會相當難。
人家西班牙劇《時間管理局》可以隨意放飛編,但你美劇《時間永恆》(Timeless)就是不行。
《時間管理局》有一集裡,一個100多年前的女性穿越到現代,逐漸熟悉現代生活後,交到了黑人和亞裔朋友,然後就私底下感嘆,「天哪,怎麼也想不到有一天看到這麼多非白人的西班牙人卻能完全習以為常。」
《時間永恆》裡有一集主角團穿越到上世紀30年代,主角團裡的黑人成員和同樣是黑人的路人打招呼的時候,習慣性地做了現代黑人之間的特殊動作,然後就被人家問「你什麼意思?」
英劇《神秘博士》(Doctor Who)上一季某集主角團穿越到上世紀50年代,主角團裡黑人成員撿起路邊白人婦女掉的東西,輕輕拍了拍人家的肩膀,結果差點被旁邊的白人圍毆。
這一季的《神盾局》(Agents of Shield)也是講穿越的,一幫人穿到了上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主角團裡黑人Mac就遭遇了異樣的眼光,上一集裡Agent May還被人叫oriental(對亞洲人的歧視性稱呼)。
甚至說,歐美歷史劇都面臨這樣一個問題。正經古裝片裡,能不能讓黑人演員演角色呢?哪怕正經歷史裡那個時代那個地方根本沒有有色人種。
這個問題,其實大熱音樂劇《漢密爾頓》(Hamilton)可以算一個榜樣。本劇聚焦的是美國建國的那幫「國父」們,當然都是白人,但本劇卡司裡黑人演員佔比相當高。
所以正經歷史劇裡,觀眾大可以忽視演員膚色,都是現代人演古代人,沒關係,所謂的unwhitewashing嘛。
倒是穿越劇,反而需要考慮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畢竟穿越劇裡的少數族裔演員演的必然也是少數族裔角色,「多樣化」可不光是演員膚色,代表了一系列相關文化,在這種情況下,穿越到古代如果不做合理解釋,反而就顯得很奇怪。
說了這麼多,好像沒有結論?
當然是沒有啦,這種涉及面極廣的問題,一時半刻是肯定不會有結果的,但正是這種爭議推動著進步。
反正眼下這兩個熱點都可能反映在今年9月秋季第一批回歸的劇集裡,拭目以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