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電影,雖然看起來髒兮兮的,卻是華語電影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而且這部電影還將六大中生代之一的黃渤捧成了影帝,也是導演管虎時隔八年後,再次執導電影。
它的名字叫做《鬥牛》。
《鬥牛》的故事是這樣的。
抗日戰爭時期,一隊八路軍來到了沂蒙山區的堡壘村,隨他們一同前來的還有國際友人贈送的奶牛。
長年生活在大山裡的村民,沒有見過這種黑白相間,體型巨大且奶量充足的奶牛,他們倍感驚奇。
不久,日軍前來掃蕩,八路軍緊急撤退,臨行前,把奶牛交給村裡看管,可膽小怕事的村民,無一人敢接盤。
迫於無奈,在村裡老祖和十三叔的主持下,抓鬮決定照看人選。
作為落破戶的牛二本無意參與此項活動,村裡的寡婦九兒出頭替他抓鬮,不偏不倚,這份「幸運」正好落在了牛二的頭上。
面對天降奇緣,牛二死活不答應,直到村裡做主,把九兒嫁給他做老婆,牛二才接受養奶牛的重任。
殘酷的血腥掃蕩過後,村裡一片死寂,到處都是破敗的廢墟和橫七豎八燒焦的屍體。
因為在山上挖藏牛洞,牛二僥倖逃過了一劫,可是面對這如人間煉獄般的場面,牛二還是忍不住失聲痛哭。
就在他悲痛欲絕時,那頭奶牛撞破了石牆,出現在他面前,至此之後,牛二便肩負起保護奶牛的責任,與各路人群周旋。
首先是日本傷兵。
這群日軍出現的時機很突然,牛二和奶牛尚未得到喘息,他們就駐紮在此,暫且停頓休整。
牛二見狀,拼命拉著奶牛的韁繩,讓它跟自己走,然而這頭倔強的奶牛,非但一動不動,還朝天叫了兩聲,招來了日本兵。
這下可要了牛二的老命,他丟下奶牛,匆忙地向山上跑去,準備再也不理會它,自己一個人逃命。
只不過,他終究放不下心底的寄託,返身回去解救奶牛。
此時,路過的日軍大部隊已經離去,留下的是幾名傷員,即便如此,牛二還是不敢直接正面硬剛。
他在暗處,使用了獵槍、弓箭,爬暗道等手段,均無一奏效,反而被日本人發現,綁在柱子上練刺刀。
幸好武工隊收到了情報,派人過來殲滅了這一小撮日軍,這才讓牛二再一次活了下來。
可保住了命,不代表麻煩就不來找他。
一群從其他村子逃難過來的流民,看到牛二這裡有牛奶,紛紛停住腳步,誓要榨乾奶牛的最後一滴奶。
牛二也是出於好心,收留了他們,也把擠出的奶全都送了出去,但是看到病怏怏的奶牛讓牛二收起了善心,卻說流民們趕緊離開。
然而這群不懂得報恩的難民,喝了人家的奶,還覬覦人家的肉。
他們趁著牛二外出找藥,把奶牛架了起來,準備開刀,可它畢竟是1000多斤的龐然大物,幾下就掙脫了枷鎖。
那四個難民依舊不死心,跟著來到了日軍傷員曾逗留的大院,牛二叫喊著讓他們不要靠近,周圍有日軍埋下的地雷。
可他們根本不理會牛二的勸說,一股腦的衝上去,都被炸成了碎塊。
難民的問題解決了,棘手的新問題又出現了。
牛二在村裡碰到了打家劫舍的土匪,把他綁起來丟到了井裡,將奶牛吊起來讓它給黃牛配種。
也許是前面遇到的一系列麻煩磨練了牛二的心志,也許是被逼上梁山的殊死一搏,牛二從井裡爬出來,扛著曾經掉在村裡的飛彈,決心跟他們同歸於盡。
但意外發生,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隊伍和土匪交上了火,牛二和他的奶牛,就這樣安全地走在了一起。
經歷了這些紛擾,牛二決定再也不下山了,就和奶牛在山上自給自足。
直到六七年過後,解放軍路過,牛二為完成諾言,下山將奶牛送給他們,可這時的隊伍已經改編,遂將奶牛返還給了牛二。
臨走時,牛二讓他們給自己寫了碑文,一人一牛再次回到山上,共度餘生。
除了精彩的劇情外,《鬥牛》中黃渤的演技同樣令人折服,一個人撐起了整部電影。
片中有兩段表演足以證明黃渤能夠榮膺金馬影帝絕非浪得虛名,第一段是羞怯,第二段是送牛。
第一段出現在抗日戰爭時期。
由於九兒替牛二抓到了紅豆,村裡把照顧奶牛的重任交到了他身上。
可是牛二極不情願,在當時那個環境下,連人都難以生存,更何況去餵養一隻外國牛。
為了穩住牛二,村裡決定將寡婦九兒許配給他,而後黃渤用精湛的演技展示了好演員如何用小動作去詮釋小人物。
牛二先是停頓了一下,猶豫自己要不要求證將九兒嫁給他的這件事是不是真的。
然後眼睛飄飄忽忽,偷偷向九兒瞄了一眼,眉毛向上一挑,輕輕說出「那村兒說話可算話」,語調由重變輕,結尾字還帶著疑問的語氣。
隨後眼皮微微閉住,下嘴唇向外突出,有一種傲嬌的氣勢與得了福利的興奮,以及擔心村裡不認帳的質疑。
站在臺下,聽到牛二這一番話的村民們,隨即起鬨。
牛二不好意思的看了一眼大家,低頭咧嘴大笑,滿臉的褶皺展開,似乎每一道褶皺都流露出了靦腆。
同時,他的雙手緊緊貼在臉上,遮住自己害羞的神情,但又忍不住偷看大家的反應,緩緩放下雙手,不停的眨眼,但喜悅的表情依舊未變。
這種對細節拿捏極其到位的表演,將其稱之為教科書式的演技,是因為找不到更好的形容詞。
第二段出現在解放戰爭時期。
牛二帶著奶牛,一人一牛住在山上,男耕女織,一住就是六七年,此時抗日戰爭已經結束,八路軍也改名為解放軍。
牛二拿著原來村裡獵戶的望遠鏡,看到山下行軍隊伍的武器箱上的「人」字,想到之前一個八路軍教過他認「八」字,故以為是八路軍回來了。
他急急忙忙牽著牛衝下去,腿腳不利索,神色慌張,說話也磕磕巴巴,迫切的希望得到肯定的回答。
可是,確認之後,他的眼神中露出些許落寞,有點不情願的掏出當年八路軍留給他的字據和大洋。
因為他和牛的關係早已超越了人與動物的相處,牛二將牛當成九兒,二人在全村人都被日本人屠殺後,住在山上,相依為命。
當解放軍對他說自己是作戰隊伍不能收留牛時,牛二握著大洋的手停在空中,人也愣在當場,不知所措。
而且從他的眼睛中,可以讀出迷茫,自己堅守了六七年,經歷了生死,卻等來了一個不能兌現的諾言,他不知道未來該怎麼走。
片刻過後,解放軍替之前的八路軍做主,把牛送給了他。
牛二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來,先是回頭望了兩眼牛,然後轉過頭小心翼翼的詢問是否可以給自己蓋個戳。
其實,牛二表面上以疑問發問,實則內心早已樂開了花,解放軍蓋好手印後,他低頭看了一眼字據,嘴角揚起了一絲笑意。
這個小細節足以看出,牛二內心的糾結與矛盾,一方面希望是恪守信用,一方面是患難與共,他都不想捨棄。
直到解放軍替他做了選擇,他才如釋重負,才能享受此刻的歡愉,但他又不敢笑得太大聲,因為他害怕再出變故。
之後他請求解放軍替他寫碑文的片段,又是一出神演技的展示。
牛二心懷忐忑的跑過去,輕輕拉著馬的韁繩,謹慎的發出能否給自己寫個碑文的請求。
這時可以注意黃渤的眼神、表情和動作,把一個小農民的卑微與不自信詮釋的淋漓盡致。
他的眼睛閃閃躲躲,不敢直視解放軍,擔心人家狠心拒絕;他的臉上努力擠出社會笑,以「伸手不打笑臉人」的姿態示好,叫人看得心疼。
尤其是他拉著韁繩的右手,食指不停地在馬脖子上磨蹭,這個小動作就是他內心活動的外顯,不確定但又迫不及待。
由此可見,說《鬥牛》是黃渤一人的獨角戲,一點也不為過。
這個長著一張風吹菊花皺滿頭的臉,挺著一副肚大腿短的身材,扔到人群中都不會被人正眼瞧的演員,走到現在實屬不易。
而他靠的正是一部部口碑過硬的作品和不輸他人的演技,可如今的華語電影缺少的便是像黃渤這樣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