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農大都會對果園及時進行清耕除草,保持園地乾淨,大山裡的一戶果農種植了200多畝獼猴桃,6年來,先後投資約400萬元,然而,園裡仍雜草叢生,果農不想將其除去,這是為什麼呢?
2018年9月25日,在安徽安慶一個小山村,一位大媽在路邊賣紅心獼猴桃,旁邊是她家種植的200多畝獼猴桃基地。她說,雖然今年獼猴桃供不應求,但高興不起來,塑料筐子裡是中等果,每斤25元,因為今年產量不好,收入亦不理想。當問及產量不高是什麼原因時,大媽表示很無奈。
據悉,這片紅心獼猴桃種植6年了,前年開始掛果,當年產量不高,去年產量達到幾萬斤,但由於銷路不暢,後來壞了不少,本來,有關技術人員預測今年的產量能達到10萬斤,可是,到現在這個數字仍然遙不可及。
這片獼猴桃基地位於國道附近,據大媽介紹,雖然基地四周用柵欄圍起來了,但晚上仍然有人偷摘果子,尤其是陰雨天氣,這樣摘對獼猴桃的傷害很大,採摘過後,獼猴桃的藤蔓就流出紅色的汁水,導致產量大幅減少,另外,今年獼猴桃潰瘍病也影響了產量。
大媽介紹說,這片獼猴桃基地的柵欄投資了數十萬元,每兩根柱子中間的柵欄就花了100元錢。另外,每年工人工資、田地租金等都要不少錢,6年總投資約400萬元。
獼猴桃基地從不打農藥,為防止各種果病,只打消毒劑,工人施肥一年就得12萬元錢。
本來獼猴桃掛果後外面還要套上一層紙袋,提高果實外觀品質,今年大媽也省去這一道程序,她說,「那樣太顯眼,讓小偷更容易採摘,不除草,他們就不敢進入園內。」圖為當地另一處獼猴桃基地。
今年,有的獼猴桃產量高,一棵能採摘一滿筐,而有的難覓一個果實。
村民種植獼猴桃,採摘之前不除草,不套紙袋,防止有人「順手牽羊」,希望讓「草之禍」變「草之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