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細翻閱校長周刊人物版小樣,就像資料館裡的黑白老電影,靜水長流,娓娓道來。校長不僅是角色或職業,更是一種責任,他們承載著學生、教師和家長的期望。探索與改革的實踐,記錄下他們的步伐;使命感與擔當精神,銳化了他們的輪廓。
我們在不斷地微調中,給予他們最適合的「追光」。抱著這樣的心情,在2017年的尾聲,回望這群點亮了校長周刊人物版的「主人公」。
「將無法實現之事付諸實現正是非凡毅力的真正的標誌。」奧地利傳記作家史蒂芬·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曾這樣點評他筆下的歷史人物。沒有主角光環、沒有特效加持,唯有毅力是最後的盾牌。鄉村學校的校長難處頗多,面對薄弱的校情、積極性不高的師生和來自各方的教改阻力,如何能將學校帶上轉型升級之路?或許,毅力是最好的答案。
從歇馬中學畢業的陳洪明又回到了母校,他的口頭禪是「辦法總比困難多」,主動找社會力量籌資翻新學校,引入青山嗩吶文化、讓師生接受課改,循序漸進,持久推動(《陳洪明:希望是山區學校必需品》);「繞荷塘鄉轉了一圈」的水滴學校校長馮順科,總結了一條採茶、養鴨的「致富」之路,只是這致富為的是給師生提供優質的工作學習環境(《馮順科:不一樣的鄉村校「升級」路》);剛過50歲就已兩鬢斑白的校長李榮勝,在碼市中學待了20多年,可他似乎還沒待夠,心願是「在碼市中學幹到退休」,家校共管,開闢德育新路徑(《「杉木」校長李榮勝》)。根植於鄉土資源,他們中有人將學校辦成了城裡學校豔羨的「足球學校」「園林式中學」「紅色教育基地」……
這樣的校長還有很多:廖志中打造出了農村校的「克明」品牌;唐寶桐和教師靠著手提肩扛「背」出了一所美麗村小;浮邱山下的劉學安用土生土長的教育理念,讓鸕鷀渡鎮完全小學走出了信息教育荒蕪地帶,等等。
「守正篤實,久久為功」,這是「鄉村校長系列」中近40名校長的共性。他們讓我們看到,作為平凡人的校長,憑藉著毅力,通過不斷歷練,做成了不平凡之事。所以,有人說鄉村校長與薄弱學校是互相成就的關係,也未為不可。
而在2017年,另外的25名校長則在共同探討同一個課題:作為推動區域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的基礎細胞,校長可以做到哪一步?作為教育部「國培計劃」——卓越校長領航工程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的首批學員,他們的目光早已超越自身學校的發展。
江蘇教育行政幹部培訓中心常務副主任嚴華銀曾在對江蘇培訓基地學員校長的點評中指出,名校長工作的使命在於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容」和共享,「優質教育不在『一室之內』」。「共享」一詞被《咬文嚼字》評選為2017年度十大流行語之一,共享精神也貫穿了2017年名校長工作始終——在西安高級中學校長辛軍鋒的工作室中,「共享」基因根植於每一名成員校的發展中;在雲南省玉溪市第一小學楊瓊英校長工作室,「九久童心」畫出了幫扶同心圓;而遙遠的新疆烏魯木齊第十六中學校長張焱冰工作室則跨域時空距離,深度引領進入「直播時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以辦好優質學校回報這一方水土。蘇州振華中學周穎校長工作室《智慧學習:蘇派教學薪火相傳》、哈爾濱市第十七中學劉豔偉校長工作室《「陽光教育」照龍江》、昆明市滇池度假區實驗學校楊立雄校長工作室《「生態教育」描繪雲南印象》、南昌市第十九中學朱毛智校長工作室《打造教育幫扶的「贛範兒」》,等等。他們在推動區域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擔負起自己的使命,引領示範,輻射深遠。
茨威格曾慨嘆:「一個人最大的幸福莫過於在人生的中途、富有創造力的壯年,發現自己此生的使命。」以此推之,在校長周刊人物版上出現的每一名校長,還有和他們一樣在自己所選擇的教育事業中堅守教育理想、照亮教育改革和探索之路的校長們,應該是幸運的。他們像一顆顆星星,在鍾愛的教育事業中,留下了自己絢麗的軌跡。
本刊編輯 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