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一個產業只是實現了脫貧,如今我有了三個產業,可以說實現了小康生活。」8月4日,永新縣高橋樓鎮白堡村竹子界組的陳繼山對記者說。
2011年,陳繼山先後被診斷出肺氣腫和腦瘤。為了治病,他前往北京、上海求醫,家裡能賣的都賣了,換來滿屋的藥罐子,甚至需要貸款看病。當時,陳繼山三個小孩均在上學。「那時過日子,是分分秒秒都在掙扎。」他回憶道。
2014年,陳繼山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省國資委、吉安市人社局、永新縣人民法院三級幫扶幹部先後對陳繼山進行幫扶。高橋樓鎮將他列入低保戶,村裡聘他為圖書管理員,每月還有殘疾補貼……這些政策措施讓失去勞動能力的陳繼山看到了希望。同時,健康扶貧、產業扶貧政策措施也不斷向他傾斜。在省國資委駐白堡村第一書記高柳珠的引導和鼓勵下,陳繼山先是入股元背生態種養合作社,並投工、投勞參與其中。2015年,陳繼山購買了4頭母牛,母牛不斷繁育,到2018年已有11頭牛。其間,陳繼山先後得到繁育牛崽的近萬元獎勵,2018年賣出了4頭牛崽,收入2.8萬元。
早在2017年,陳繼山在養牛之時,就有意租山租田,但因沒有經驗和資金,加上每年還要住院一個月,每次有想法卻又不敢實施。陳繼山向永新縣人民法院駐村幹部曹陽諮詢,曹陽幫他仔細核算並指導實施後,他大膽向白堡村竹子界組租下100畝耕地、50畝山。2018年2月,正當陳繼山發動全家種植油茶苗時,作為結對幫扶單位的縣人民法院發動單位志願者50多人,幫助他種植油茶6000多株。
陳繼山租下的100多畝耕地,四面都是山,很多是撂荒地。他思前想後,多年撂荒地剛好適合種植生態水稻,不用化肥,只用有機肥,主打生態牌。2018年,他收穫2萬公斤稻穀,純收入近萬元。
山上種油茶樹,山下種田和養牛,陳繼山徹底從貧困中走出,還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先進脫貧戶,他信心更足了。2019年,陳繼山申請了5萬元小額扶貧貸款,購買了10頭母牛崽,將牛的存欄量提升至24頭。近日,陳繼山看準行情,先後出售了10頭牛崽,創收7萬多元。「我家未來要保持20多頭牛的數量,這樣才能有流動資金。」陳繼山早有謀劃。
如今,家裡有充足的糧食,他在糧田邊養起了雞和鴨,搞起「稻雞鴨共作」模式。「我這麻鴨100元一隻,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也不愁銷路。」陳繼山樂呵呵地說。
眼看產業越做越大,陳繼山有些忙不過來,他把在外務工的25歲兒子叫了回來,教他養牛、種糧、維護油茶林,讓他快速積累種養經驗,以便挑起家庭重任。
「我能有今天的成績,要感謝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感謝結對幫扶幹部的鼓勵和引導,感謝鄉村兩級幹部大力支持,讓我一個『藥罐子』也找到了致富路。」陳繼山感慨萬千。(陳化先)
(責編:羅娜、邱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