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白朗縣的科技種菜致富路

2020-12-25 海外網

  光明日報記者 王昊魁 方莉 尕瑪多吉

  一大早,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巴扎鄉科技特派員、彭倉村村民普瓊就來到村合作社的果蔬大棚,仔細查看大棚溫度、溼度,觀察果蔬長勢。

  西藏白朗,平均海拔超4000米,雅魯藏布江重要支流——年楚河流經於此,澆灌出沃野良田,白朗因此有著「西藏糧倉」的美譽。曾經,百姓以種植青稞為主,大多數人一輩子只能吃上土豆、蘿蔔、白菜老三樣。

  海拔高,但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2000年,山東的援藏幹部認識到白朗這一有利條件,先在三分地大小的大棚內試種蔬菜。經過多年發展,現在白朗縣蔬菜大棚已達上萬個,種植面積1.44萬畝,年產值2.26億元,蔬果品種140餘種,不僅豐富了百姓餐桌,還鼓了百姓腰包。

  催生變化的很重要一點在於科技支撐。

  白朗縣洛江鎮5村村民石達種有4個蔬菜大棚。前兩天,石達拿著一片黃瓜葉,急急忙忙來到白朗縣農業科技示範園找技術總監張際明:「大棚的黃瓜病了,快幫我看看。」

  張際明仔細觀察著葉子。「應該是霜黴病,需用杜邦克露藥噴灑。」他拿出藥遞給石達。石達回到家,噴灑了兩次,黃瓜葉子出現斑點的症狀就消失了。依靠科學種植,石達的蔬菜大棚每年純收入達3萬元。

  20年前,有著豐富蔬菜種植經驗的張際明,作為援藏的技術員,從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來到白朗,現任白朗縣農業科技示範園技術總監,還被聘為日喀則市科技特派員。

  高原土壤土層薄,張際明和其他技術人員就進行土壤改良;對於很多蔬菜,當地群眾不認識也不接受,他們就當起推廣員,鼓勵群眾大膽地試,讓群眾嘗到種菜的甜頭;群眾不懂育苗、管理、施肥,他們就手把手地傳授。師父帶徒弟,徒弟再教出徒弟,科學種植的理念在當地群眾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張際明還負責為全縣近30家蔬菜種植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與山東濟南的農科單位對接,及時了解和引進適宜高原種植的最新優良品種。「新品種先經過試種,如果產量高、市場認可度好,再推薦給當地群眾。風險由政府承擔,利益由群眾享有。」他說。

  如今,白朗縣有220多名科技特派員,奔忙在傳播科學種植技術、解決種植難題、助力群眾增收致富的路上。

  為解決種植規模小而散、長遠發展缺乏技術支撐等問題,白朗縣積極爭取中國農業科學院、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等單位的支持,制定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提供科技支撐;引進優質龍頭企業,助力規模種植。

  走進位於白朗縣覺如村的日喀則珠峰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博覽園,溫室大棚裡瓜果飄香,農展廳裡立體種植、無土栽培等現代農業技術一覽無餘。

  記者注意到,在農展廳,登錄「專家會診服務中心」系統,農業科技專家的照片、姓名、簡介及預約次數等均呈現在界面上,遇有種植方面的難題,只要點擊「圖文問診」或「視頻問診」,就能在線上預約專家進行諮詢、問診。

  見到潘多時,她正在園區農展廳進行花卉管護,這個來自白朗縣洛江鎮洛江村的姑娘,一家曾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3月潘多來到博覽園工作。從技術「小白」,一步步成長為小組長,潘多不僅掌握育苗、蔬果、嫁接等技術,還能熟練操作水肥一體化機器、自動化控溫控水系統,負責20多種蔬菜、50多種花卉的管護,工資從3000元提高到5200元,一家人也脫了貧。

  目前,該園區建有高效玻璃溫室8個,現代溫室大棚128個,通過引進內地種植能手技術幫帶,帶動當地群眾長期就業15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6人,年人均增收超5萬元。

  在巴扎鄉萬畝珠峰有機蔬菜白朗生產基地,巴扎鄉查吾衝村村民旺久正在生產基地的大棚內採摘苦瓜。該基地由西藏珠峰農科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承建運營,還從山東壽光引進了10名技術員。旺久是貧困戶,到基地工作有4個年頭。在技術總監孫師傅指導下,旺久學會了專業育苗技術,成為基地技術骨幹,負責給10個大棚育苗,每月工資4500元。

  白朗縣委書記陳昊介紹,目前全縣7000多戶中有3200戶直接參與蔬菜產業種植,僅此一項,戶均增收超1萬元。19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2700餘元增長到2019年的1萬餘元。2018年10月,白朗已經脫貧摘帽。

  中午時分,燦爛的陽光灑在大棚上,也照進人的心裡。「丁零零丁零零……」普瓊的手機響了,原來是縣裡的超市跟合作社預訂青椒。「我們摘好馬上給送過去。」掛斷電話,普瓊轉身走進了大棚。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27日 02版)


責編:秦雅楠

31885132,.西藏白朗縣的科技種菜致富路,.2020-09-27 11:20:15,.204306,.秦雅楠

相關焦點

  • 缺氧不缺精神,上海科技系統科普團隊在西藏播撒科學種子
    西藏日喀則白朗縣中學八年級學生達瓦卓瑪寫下了自己的感想。2020年9月14日到20日,上海市科委、浦東科經委、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技館組成的上海科技系統科普團隊,參加了科技部2020年科普援藏活動,在西藏雪域高原,播撒下了科學的種子。
  • 西藏亞東:科技諸葛讓「生態水」變身「致富源」
    西藏亞東:科技諸葛讓「生態水」變身「致富源」 編輯:王欣    來源:新華網    2020-09-14 20:09
  • 漳縣 從種菜換油鹽到致富「綠寶寶」
    漳縣 從種菜換油鹽到致富「綠寶寶」每日甘肅網9月21日漳縣訊(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何繼強)「今年種了兩畝西蘭花,長勢好,一畝能產5000多斤,估計能收入1萬多元。過去種菜換油鹽,現在菜成了咱農民致富的『綠寶寶』。」初秋時節,金鐘鎮大石門村民李金煥喜滋滋地說。武陽鎮江魚蔬菜產銷農民農業專業合作社走「公司+合作社+農民」的路子,投資2000多萬元,建成了10座保鮮庫,以每畝80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4000多畝,種植紅筍、西蘭花、娃娃菜等高原夏菜,帶動農戶2600多戶,其中貧困戶700多戶。
  • 西藏:岡仁波齊山下的牧民致富路
    年過半百的達瓦羅布說,阿里普蘭縣巴嘎鄉崗莎村牧民已通過發展特色旅遊走上致富路。崗莎村地處海拔6656米的「神山」岡仁波齊峰腳下。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前來岡仁波齊峰轉山旅遊的國內外遊人與日俱增,得益於此,崗莎村世代逐草而居的農牧民開始更多地參與旅遊接待。
  • 脫貧前後,西藏的...
    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廳長 杜傑:犛牛產業作為西藏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強化頂層設計,加大資金投入,推廣良種良法,推動均衡上市,犛牛存欄量和出欄率穩步提升,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日喀則市白朗縣巴扎鄉恰倉村村黨支部書記 扎西:今年村裡高標準農田,青稞大概平均畝產850斤,每斤可以賣到3.2元。青稞是西藏的立農之本,青稞磨成的糌粑,也是藏族百姓每天的主糧。
  • 西藏青稞有「魔法」:「生命糧」變「致富糧」
    西藏青稞有「魔法」:「生命糧」變「致富糧」 2020-08-01 13: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安徽:為科技創新打造智慧財產權「護航隊」_科技_中國西藏網
    「在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建設過程中,安徽始終把推動科技創新作為揚皖所長的硬核力量,讓智慧財產權作為科技創新的『保護傘』和『護航隊』。」在此前國家知識產權局組織的「智慧財產權 競爭未來」安徽行主題採訪活動中,安徽省知識產權局局長程胤介紹道。
  • 漳縣西藍花成致富「綠寶寶」
    漳縣西藍花成致富「綠寶寶」每日甘肅網9月9日漳縣訊(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通訊員何繼強)「今年種了2畝西藍花,1畝能產五千多斤,交給合作社,估計收入一萬多塊錢。還能種一茬菜,一年能收入兩萬多塊錢。過去種菜換油鹽,現在菜成了咱農民致富的『綠寶寶』。」
  • 空間文,她重生六零,家中窮的掉渣,幸有空間在身,耕田種菜致富
    空間文,她重生六零,家中窮的掉渣,幸有空間在身,耕田種菜致富哈嘍大家好,非常感謝小可愛們在百忙之中點開小編的這篇文章,小編今天來給大家推薦好看的小說啦,每一本都經過精心挑選,內容充實。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是:空間文,她重生六零,家中窮的掉渣,幸有空間在身,耕田種菜致富。
  • 「一條魚」遊出脫貧路 上海海洋大學科技服務團隊助西藏亞東縣脫貧
    兩年前,西藏日喀則市亞東縣成功脫貧「摘帽」。人口僅有1.3萬人的亞東縣能夠脫貧,以鮭魚為代表的產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條魚帶動了南部三鄉鎮156戶442人脫貧」,亞東縣委書記舒成坤如是說。如今,亞東鮭魚成了響噹噹的品牌,這樣的變化來自上海海洋大學科技服務團隊的組團攻堅。
  • 梁緒勝:計生貧困戶致富的「領頭雁」
    為了儘快掌握蔬菜的種植技術,他自費訂閱了有關的報紙、書籍,邊閱讀邊實踐,學到了不少大棚蔬菜的種植技術,靠科學種菜年收入達30餘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大棚蔬菜種植能手」。梁緒勝致富後一直在思索著該如何讓廣大計生戶都富起來。他首先想到了與鄉計生服務站「聯姻」,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以鄉計生服務站發動、蔬菜科技園帶動,廣大計生戶三者聯動種菜致富的點子。
  • 「小樹莓」開闢致富路
    近年來,西藏拉薩城關區奪底街道成功引入樹莓,通過「公司+」帶動當地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園區務工等方式增加收入。小小的樹莓,成為大傢伙致富路上的好幫手。  負責園區運營的西藏樹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自2016年被引入奪底街道,除了看中拉薩適合樹莓種植的自然條件外,城郊生態休閒旅遊產業的發展前景也成為公司的考量標準之一。  「我們公司進駐拉薩,看中的是拉薩氣候條件比較好,可以提高樹莓產量,帶動經濟效益。每年七八月份,等樹莓成熟了,我們再搞一個採摘月的活動,帶動周圍旅遊業發展。」西藏樹莓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明興說。
  • 昔日「高原孤島」築起西藏特色「幸福路」
    何蓬磊 攝中新網拉薩1月11日電 (張偉)近日,在拉薩召開的西藏自治區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簡稱「人大」)第三次會議上,西藏自治區人大代表、墨脫縣長魏長旗表示,「路通政興,墨脫好茶成為增收致富的『金葉子』。預計2019年全縣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468.63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4.2%。」
  • 澤雅包岙:「蔬菜王國」鋪就鄉村致富路
    澤雅包岙:「蔬菜王國」鋪就鄉村致富路 2020/12/21 08:27 來源:溫州商報 編輯:遊歷 瀏覽:1078
  • 生態種菜 這名「新農人」帶領鄉親致富
    青島膠河源農產公司董事長劉加明通過努力把公司農產品已打造成省知名品牌 還「傳幫帶」把新技術教授給農戶實現致富增收 同時,他還通過「傳幫帶」把新技術教授給農戶讓鄉親們實現了致富增收。
  • 河口區北大屋村:攀上「科技親」 拓寬致富路
    「自從我們攀上了省市農科院專家的『科技親』,北大屋村的葡萄致富路是越走越寬了!」12月13日,河口區北大屋村黨支部書記張光興高興地說,北大屋葡萄的品牌又在河口區叫響了,種植的葡萄品種包括早、中、晚熟三大品系,畝產值達1萬元以上,村黨支部領辦的葡萄種植合作社每年能為村集體年增收2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