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魚」遊出脫貧路 上海海洋大學科技服務團隊助西藏亞東縣脫貧

2020-12-23 光明網

  兩年前,西藏日喀則市亞東縣成功脫貧「摘帽」。人口僅有1.3萬人的亞東縣能夠脫貧,以鮭魚為代表的產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條魚帶動了南部三鄉鎮156戶442人脫貧」,亞東縣委書記舒成坤如是說。如今,亞東鮭魚成了響噹噹的品牌,這樣的變化來自上海海洋大學科技服務團隊的組團攻堅。

  2015年,上海海洋大學和亞東縣籤署合作協議,著力加快亞東鮭魚產業化、規模化進程。這年4月底,上海海洋大學王成輝教授領銜的科技服務團隊奔赴亞東,走上了滬藏情緣之路,也開啟了當地人民的致富大門。科技服務團隊先後派出4名教授、2名高工、2名講師、4名博士生、7名碩士生進駐亞東縣,針對亞東鮭魚人工養殖的關鍵瓶頸,長期蹲點研究,手把手傳授操作技術,培養當地技術骨幹。

  「攻克一批難題、傳授一批技術、培養一批人才、支撐一項產業、脫貧一方民眾」,這是上海海洋大學成功探索形成的精準扶貧可持續發展之路。短短4年間,科技服務團隊帶領亞東建設隊伍,建成了1個繁育基地、3個魚種培育基地、1個成魚養殖產業園,培養了亞東縣技術隊伍。

  「我的初心,就是讓更多貧困的人們在我們的幫助下富裕起來。」在上海海洋大學近日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王成輝如是說。他的初心,映射著上海海洋大學作為一所農科院校的初心。今年10月,教育部第二屆省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推選結果公布,上海海洋大學以組團攻堅助推西藏亞東縣脫貧為題材報送的「一條魚帶動了三鄉鎮156戶442人脫貧」項目入選。

  「一條魚」,遊出了一片產業。今年8月,上海海洋大學黨委書記吳嘉敏率隊赴日喀則市,與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幹部人才聯絡組組長、日喀則市委副書記孟文海、副市長楊勇等進行商討。日喀則市提出,希望上海海洋大學能在亞東鮭魚後續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品質提升、品牌塑造、市場拓展等方面繼續端出一盤「產業大餐」。亞東鮭魚產業化基地的後續援建目標更加清晰,下一步,上海海洋大學將持續為亞東縣提供全產業鏈服務,包括亞東鮭的貯藏、加工到銷售等,讓一項項技術輸出轉化為當地的生產力,變成當地人民手中的「真金白銀」,助力亞東鮭魚產業援建再上新臺階,爭取成為西藏第一個走向全國市場的水產物種。

  不止在西藏,今年7月,上海海洋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示範基地在青海門源縣揭牌。這是上海海洋大學2017年與門源縣農牧局籤訂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借鑑了學校在西藏、新疆的冷水魚養殖模式,由成果轉化團隊負責人王成輝教授負責項目的規劃、設計、選址,並提供人員培訓、技術服務。冷水魚繁育基地已投入使用,來自丹麥、美國的200萬粒進口虹鱒魚三倍體分批入住冷水魚立體孵化「新家」,第一批魚苗已在8月份上市銷售。

  這一項目的實施不僅促進了當地特色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當地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實現冷水魚的規模化繁育和養殖。記者了解到,該項目還將繼續整合現有資源,建立「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魚苗、建池、防疫、回收、銷售為一體的冷水魚養殖產業模式,帶動當地農戶增收、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為助力當地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冷水魚繁育技術成果轉化項目在青海門源實現產業化生產,這是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用科技成果助力推進漁業扶貧和援疆援藏的又一成功案例。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顏維琦)

[ 責編:董大正 ]

相關焦點

  • 上海海洋大學組團攻堅助推西藏亞東縣脫貧摘帽
    日前正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教授王成輝說。  他的初心,也映射著上海海洋大學作為一所農科院校的初心。10月8日,教育部第二屆省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推選結果公布,上海海洋大學「一條魚帶動了三鄉鎮156戶442人脫貧」項目入選,高校專家走出校門、走出上海,以組團模式攻堅助推西藏亞東縣脫貧。
  • ——上海海洋大學組團攻堅助推西藏亞東縣脫貧摘帽形成特色支柱產業
    2017年11月,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城關區、亞東縣、乃東區、巴宜區、卡若區五個貧困縣(區)率先實現脫貧摘帽,亞東是五個區縣唯一的一個脫貧摘帽縣。亞東縣委書記舒成坤表示,人口僅有1.3萬人的亞東縣能成功脫貧,以鮭魚為代表的產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條魚帶動了南部三鄉鎮156戶442人脫貧。
  • 西藏亞東:邊境產業興 邊民喜脫貧
    海拔4360米的日喀則市亞東縣帕裡草原是西藏最肥沃的草場之一。當地農牧民草上掘金、水中尋寶,積極發展鮭魚、犛牛、藏雞等產業,走上了脫貧致富路。亞東鮭魚養殖基地魚池裡的鮭魚。新華社記者張汝鋒攝今年49歲的達瓦過去靠養牛和打零工為生,年收入約1萬元。今年初,他用家裡的6頭犛牛做股本,入股帕裡犛牛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 西藏亞東:草上掘金水中尋寶 產業興起促脫貧
    海拔4360米的日喀則市亞東縣帕裡草原是西藏最肥沃的草場之一。當地農牧民草上掘金、水中尋寶,積極發展鮭魚、犛牛、藏雞等產業,走上了脫貧致富路。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新華社拉薩7月28日電 題:西藏亞東:草上掘金水中尋寶 產業興起促脫貧  新華社記者趙久龍、黃浩銘、張汝鋒  珠峰腳下,雅江之源,雪山連綿遇天際,時在7月仍高寒。海拔4360米的日喀則市亞東縣帕裡草原是西藏最肥沃的草場之一。
  • 亞東鮭魚產業發展見聞:「嬌貴」魚兒「遊」出致富路
    這是日喀則市亞東縣亞東鮭魚的養殖場景,這一條條魚兒帶動激活了亞東縣的扶貧產業。近年來,亞東縣聚焦生態保護、做好山水文章,依託亞東鮭魚生態養殖產業,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 上海專家"跨界"育種亞東鮭魚:讓西藏養殖戶快速增收
    (屈琳琳供圖)  春節假期已近尾聲,年前剛從西藏返滬的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王成輝,心思卻早已飛回到3000公裡外的西藏亞東縣———亞東鮭魚人工繁育場裡,2300多萬粒亞東鮭魚的受精卵,是他最大的牽掛。  「倘若這批鮭魚魚苗的成活率超過一半,那就相當於有1000多萬尾魚苗了。這樣,西藏當地的養殖戶,今年肯定可以增收致富。」因為這個原因,這個春節,王成輝比平時更忙碌。
  • 西藏亞東:科技諸葛讓「生態水」變身「致富源」
    西藏亞東:科技諸葛讓「生態水」變身「致富源」 編輯:王欣    來源:新華網    2020-09-14 20:09
  • 缺氧不缺精神,上海科技系統科普團隊在西藏播撒科學種子
    西藏日喀則白朗縣中學八年級學生達瓦卓瑪寫下了自己的感想。2020年9月14日到20日,上海市科委、浦東科經委、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技館組成的上海科技系統科普團隊,參加了科技部2020年科普援藏活動,在西藏雪域高原,播撒下了科學的種子。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青春閃耀脫貧路——全省共青團組織積極作為...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青春閃耀脫貧路——全省共青團組織積極作為助力脫貧攻堅這是一支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的力量,當其匯聚於脫貧攻堅之中,由青春寫就的這份成績單,為我省脫貧攻堅增添了別樣色彩。
  • 上海交通大學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
    面對最後五年的衝刺時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要求,實施好「五個一批」工程,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而產業扶貧,是其中的重頭戲。上海交通大學自2013年起,定點幫扶雲南省洱源縣。
  • 幹出來的幸福——亞東也脫貧了(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
    11月1日,國務院扶貧辦宣布,近期,包括西藏亞東在內的全國26個貧困縣順利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由省級人民政府陸續批准退出貧困縣。亞東成為西藏自治區首批脫貧摘帽的5個縣區之一。作為全縣76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一員,帕裡鎮的扎西旦增一家也脫貧出列了。一身傳統藏裝,30歲的扎西旦增看上去比實際年齡成熟。
  • 兵團第十師北屯市科技服務助農脫貧奔小康
    而令他沒想到的是,受益於科技服務隊的及時指導,最終實現畝產220公斤,不但沒絕產還打了個漂亮的高產翻身仗,年綜合收入15萬元。  今年,第十師北屯市科技服務隊在一八八團、一八五團等地選擇了20戶職工,開展菌核病防治、列當防治、鏽斑防治、白粉病防治、水肥一體化等方面的科技示範與技術服務,示範面積1500餘畝,邱戰輝就是其中之一。
  • 各地扶貧幹部堅守崗位 為脫貧攻堅與時間賽跑
    進村入戶做調查,忙著為農產品找銷路,為村民增收出點子……他們的假期裡,工作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他們爭分奪秒,在與時間賽跑著。——編  者廣西都安縣安蘭村第一書記劉振宇「趁過節多走訪幾戶」本報記者  李  縱「今年打工收入怎麼樣?」
  • 清水:精準施策助脫貧 產業拓寬致富路
    清水:精準施策助脫貧 產業拓寬致富路 2021-01-05 12: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西藏亞東縣首屆國際邊貿旅遊文化節推介會在拉薩舉行
    20日,西藏亞東縣首屆國際邊貿旅遊文化節推介會在拉薩市舉行 華旦尼瑪 攝 20日,西藏亞東縣首屆國際邊貿旅遊文化節推介會在拉薩市舉行 華旦尼瑪 攝中國日報5月20日拉薩電(記者 達窮 華旦尼瑪) 5月
  • 雪山下的夢想家:上海援藏幹部的「造夢計劃」令人心潮澎湃
    卓瑪希望將來到沿海城市的西藏班讀高中,大學畢業後,她的職業理想是當一名導遊。  上海援藏幹部、江孜縣教育局副局長、江孜閔行中學校長李擎昊帶著我們參觀新教室,說將來新教室會配上電子白板,先進程度和上海同步。
  • 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公布!教育領域的他們獲表彰
    主要事跡  韋永勝創新踐行「三三聯動」,抓黨建促脫貧,使村黨支部的凝聚力顯著增強;探索踐行「四點半課堂」,20餘名農村留守兒童加入學習,志智雙扶成效顯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改擴建公路22公裡,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引領群眾走出一條農、文、旅深度融合的發展之路;建立壯大了集體經濟組織;探索踐行鄉村社會治理,工作成績得到幹部群眾的一致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