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專家"跨界"育種亞東鮭魚:讓西藏養殖戶快速增收

2020-12-22 東方網

原標題:「授人以漁」,讓西藏養殖戶快速增收

  

  亞東鮭魚懷卵量少,馴食成活率低。圖為王成輝(左)在挑揀魚卵。(屈琳琳供圖)

  春節假期已近尾聲,年前剛從西藏返滬的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王成輝,心思卻早已飛回到3000公裡外的西藏亞東縣———亞東鮭魚人工繁育場裡,2300多萬粒亞東鮭魚的受精卵,是他最大的牽掛。

  「倘若這批鮭魚魚苗的成活率超過一半,那就相當於有1000多萬尾魚苗了。這樣,西藏當地的養殖戶,今年肯定可以增收致富。」因為這個原因,這個春節,王成輝比平時更忙碌。天天要和繁育基地的員工們視頻通話、實時觀察鮭魚受精卵的情況,有時還少不了「遙控指揮」。

  解決亞東鮭魚規模化人工繁育的難題,對王成輝來說,不僅是一個頗具挑戰的課題,也是一個可以造福當地人民的精準扶貧項目:預計今年3月,這批鮭魚受精卵就要在繁育基地孵化出膜了。養成後,預計成魚產量在一萬噸以上,將佔據全國鮭魚三成左右的市場,從而徹底打破鮭魚的市場格局。

  搞螃蟹育種的專家,接下了亞東鮭魚人工繁育的活

  在上海海洋大學,王成輝是蟹苗育種的好手。身為上海市中華絨螯蟹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他已選育出中華絨螯蟹「江海21」這個國家級水產新品種。

  這位養螃蟹的好手,為啥跨界去研究亞東鮭魚繁育?原來,2015年4月,一個精準扶貧項目落到了他的肩上。當時,西藏亞東縣的負責人走訪上海海洋大學,希望上海海洋大學能抽調力量,幫助當地的養殖戶解決亞東鮭魚的規模化人工繁育問題。

  「一斤亞東鮭魚的市場售價是250元左右。如果能夠讓亞東鮭魚在西藏實現產業化,那一個養殖戶一年增加幾萬元收入應該沒問題。在西藏,這是一筆不小的收入。」王成輝告訴記者,亞東鮭魚屬西藏自治區二級野生水產品保護動物,生活在海拔高度為2700-3700米的水域。除了海拔高,它還是亞東獨有的高原冷水魚類。

  在專門研究蟹苗育種之前,王成輝曾跟著導師在新疆養過4年魚,「算是有點冷水魚繁育與種質開發的背景」。據悉,位於西藏亞東縣的亞東鮭魚人工繁育場,是西藏目前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魚類繁育場,也是上海對口支援西藏地區發展的第一個大型水產建設項目。

  「手把手地教會他們養魚,這樣他們才能增收」

  王成輝介紹,亞東鮭魚的人工繁育多年來無人敢挑戰。亞東鮭魚與常見冷水魚有顯著的不同點:發情期短,一年僅有7至10天;懷卵量少,一條2000克重的母魚,平均僅有3800粒左右的卵子,而常見的草魚等四大家魚的懷卵量有100萬粒左右。

  另外,亞東鮭魚孵化期長,一般冷水魚的孵化期不超過一個月,而亞東鮭魚的孵化期卻長達100-110天,是一般冷水魚的三倍以上。亞東鮭魚卵出膜以後,還要等上30天後才能遊動。

  「高海拔」「超低溫」「受精卵奇少」「孵化期超長」「馴食成活率偏低」,這些都是王成輝未曾碰到的技術難題。然而,還有一個更大的難題橫在王成輝的面前:這裡缺人,技術人員十分匱乏!

  「當地很多人,家裡都是養犛牛的,根本沒有養魚的經驗。我們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手把手地教會他們養魚,這樣他們才能增收。」王成輝帶領的專家團隊,手把手地傳授起養魚的基本技能。從如何抓魚開始,到如何給魚授精、孵卵、培苗,再到巡塘管理……在亞東,王成輝從一位水產專家變成「全能管家」。

  關鍵技術難題陸續解決,為亞東鮭魚產業化鋪平道路

  眼見亞東鮭魚人工繁育場的工作漸漸步入軌道,有了起色,亞東縣提出希望:2017年,最好能繁育出亞東鮭魚魚苗1000萬尾。

  王成輝掰著手指頭算,這就意味著,「要在10天內獲得1500千克的受精卵。」他告訴記者,一條成年母魚的平均產卵大約在270克左右,所以要達到設定的目標,每天就要擠出500-600條母魚的卵子,加上有的親魚成熟度較差,每天要篩選的母魚均在800尾以上,公魚300尾以上。

  今年過年前,王成輝團隊已經忙了好一陣子。由於當時技術難關還未取得真正突破,技術人員也沒有到位,上海海洋大學工作組的教授、研究生必須一起上陣擠魚卵,並同時講授技術要點、帶動當地的技術人員跟著幹。手擠酸了,肩膀不能動了……就這樣,由2位教師、6名研究生組成的工作組,帶領亞東當地養殖戶完成6000多尾母魚、2000多尾公魚的擠卵授精。10天,他們收穫了1647千克受精卵!

  在王成輝領銜的工作組專家的技術指導下,西藏亞東當地養殖戶已初步掌握了亞東鮭魚的親魚培育、催熟促產、人工授精、控溫孵化等關鍵技術。

  據了解,依照第一個繁育場的模式,目前,西藏亞東又先後投資建設了三個商品魚場,這些工作都為亞東鮭魚的產業化鋪平了道路。

相關焦點

  • 亞東鮭魚產業發展見聞:「嬌貴」魚兒「遊」出致富路
    日喀則市政協副主席、亞東縣委書記舒成坤告訴記者,亞東縣的「絕招」就是在平衡好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之間關係的基礎上,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理念,讓好山水和優勢資源成為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的「無價之寶」。1992年,亞東鮭魚被列入西藏自治區二級重點水生野生保護動物。
  • 新民晚報數字報-鮭魚暢遊亞東河 蟹寶落戶黃土坡
    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海洋大學多個團隊來到我國西部,指導當地居民依靠水產養殖脫貧致富。  青山綠水鮭魚肥  去年10月,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東縣正式退出了貧困縣的行列,上海海洋大學王成輝團隊領銜的「亞東鮭魚產業基地」功不可沒。2015年4月,受亞東縣之邀,上海海洋大學派出專家團隊,助其突破亞東鮭的規模化人工繁育及養殖技術瓶頸,王成輝榜上有名。
  • 美國版數字報-鮭魚暢遊亞東河 蟹寶落戶黃土坡
    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海洋大學多個團隊來到我國西部,指導當地居民依靠水產養殖脫貧致富。  青山綠水鮭魚肥  去年10月,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東縣正式退出了貧困縣的行列,上海海洋大學王成輝團隊領銜的「亞東鮭魚產業基地」功不可沒。2015年4月,受亞東縣之邀,上海海洋大學派出專家團隊,助其突破亞東鮭的規模化人工繁育及養殖技術瓶頸,王成輝榜上有名。
  • 西藏亞東:邊境產業興 邊民喜脫貧
    海拔4360米的日喀則市亞東縣帕裡草原是西藏最肥沃的草場之一。當地農牧民草上掘金、水中尋寶,積極發展鮭魚、犛牛、藏雞等產業,走上了脫貧致富路。亞東鮭魚養殖基地魚池裡的鮭魚。新華社記者張汝鋒攝今年49歲的達瓦過去靠養牛和打零工為生,年收入約1萬元。今年初,他用家裡的6頭犛牛做股本,入股帕裡犛牛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 西藏亞東:科技諸葛讓「生態水」變身「致富源」
    西藏亞東:科技諸葛讓「生態水」變身「致富源」 編輯:王欣    來源:新華網    2020-09-14 20:09
  • 西藏亞東:草上掘金水中尋寶 產業興起促脫貧
    和達瓦一樣,有150餘名農牧民在帕裡犛牛產業公司各個牧場打工增收。「我們是國有獨資企業,公司通過農牧民牲畜作價投資形式帶動邊境全縣648戶農牧民增收,其中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167人,年收益超過500萬元。」公司副總經理巴桑旺堆說。
  • 亞東才是西藏隱世之地,藏著美味的亞東鮭魚,人們為它開車5小時
    西藏亞東縣屬於祖國的邊陲,那裡和我們熟悉的西藏不同,綠樹成蔭、原始森林密密匝匝,是各種珍稀動植物的天堂。這裡有一種獨特的魚,是出了名的美味,叫亞東鮭魚,這亞東鮭魚原本是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當地人經過多年研究,竟然人工養殖成功,從而成為亞東的一道知名的美食。
  • 【新時代·邊疆行—西藏篇】一條成為脫貧致富法寶的亞東鮭魚
    圖為青山環繞中的亞東生態產業園亞東鮭魚養殖區 攝影:王茜  近年來,亞東縣聚焦生態保護、做好山水文章,採用「繁育基地+合作社+產業園區+銷售公司」的經營模式,依託亞東鮭魚生態養殖產業,把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 ——上海海洋大學組團攻堅助推西藏亞東縣脫貧摘帽形成特色支柱產業
    2015年以來,貫徹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決策部署,亞東縣成為上海重點對口支援地區,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強有力統籌協調下,上海海洋大學和亞東縣籤署合作協議,著力加快亞東鮭魚產業化、規模化進程。2017年上海海洋大學有12名畢業學生被上海市選派到西藏日喀則從事援疆工作,其中3名碩士生已到亞東鮭魚繁育基地工作。  3.產業成效。2017年上海援建投資4600萬元建設亞東鮭魚商品魚生態養殖產業園,產業園佔地12萬平方米,這是上海對口支援西藏地區發展的第一個大型水產建設項目。2018年,上海將再援建投資3500萬元完善生態產業園功能。
  • 上海海洋大學組團攻堅助推西藏亞東縣脫貧摘帽
    日前正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教授王成輝說。  他的初心,也映射著上海海洋大學作為一所農科院校的初心。10月8日,教育部第二屆省屬高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項目推選結果公布,上海海洋大學「一條魚帶動了三鄉鎮156戶442人脫貧」項目入選,高校專家走出校門、走出上海,以組團模式攻堅助推西藏亞東縣脫貧。
  • 「一條魚」遊出脫貧路 上海海洋大學科技服務團隊助西藏亞東縣脫貧
    兩年前,西藏日喀則市亞東縣成功脫貧「摘帽」。人口僅有1.3萬人的亞東縣能夠脫貧,以鮭魚為代表的產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條魚帶動了南部三鄉鎮156戶442人脫貧」,亞東縣委書記舒成坤如是說。如今,亞東鮭魚成了響噹噹的品牌,這樣的變化來自上海海洋大學科技服務團隊的組團攻堅。
  • 發揮援藏優勢,助力亞東經濟社會發展再提升——2019年亞東聯絡小組...
    做好頂層設計在深化上一輪援建成果的基礎上,圍繞李強書記有關要求和上海援藏聯絡組的整體工作部署,結合亞東實際情況,亞東聯絡小組初步形成了「123齊步走」的工作思路,即「一條主線、兩翼協同、三大策略」。兩翼協同——特色產業發展和社會事業發展,要將工作模式由「輸血式」轉變為「造血式」,繼續激發亞東在鮭魚、犛牛、林下資源、文旅康養等產業方面的活力,將邊境小康村建設、亞東鮭魚產業和林下資源產業、康布溫泉旅遊康養產業、清代海關遺址保護開發結合起來;持續加大對亞東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的投入,鞏固「三保障」脫貧成果,確保亞東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繼續走在前列。
  • 幹出來的幸福——亞東也脫貧了(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
    邊陲亞東,山高林深,全縣1.4萬多人,如今整體脫了貧。11月1日,國務院扶貧辦宣布,近期,包括西藏亞東在內的全國26個貧困縣順利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由省級人民政府陸續批准退出貧困縣。亞東成為西藏自治區首批脫貧摘帽的5個縣區之一。
  • 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亞東河畔話變遷
    亞東河畔話變遷——珠居村紀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慶祝活動見聞位於亞東縣下司馬鎮東北部的一個普通村落在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來臨之際,珠居村舉行了盛大的文藝慶祝活動,村民們沉浸在節日的祥和氛圍中。席間,熱情的村民尼瑪多吉提著裝滿甜茶、酥油茶的暖壺,頻頻給周圍的群眾添茶。尼瑪多吉是村裡的先富戶,腦子活,幹勁足。早些年認真專研焊接技術、四處拜師學藝,在市、縣組織的培訓中著重學習了焊接技術,手上功夫慢慢熟練了起來,在工地上憑藉一技之長賺到了不少錢。
  • 滬藏交流|開啟「科創之旅」,上海援藏亞東小組組織舉辦「2020上海...
    為什麼種子不用定鬧鐘就知道自己該發芽了呢……」在一場科創之旅中,亞東中學的12位小研究員找到了答案。 11月11日-18日,上海援藏亞東小組組織亞東中學鍾揚種子實驗室6個課題小組共12名學生遠赴上海,開啟了為期8天的「2020上海科創研學營活動」。
  • 雪山下的夢想家:上海援藏幹部的「造夢計劃」令人心潮澎湃
    上海援藏幹部、日喀則市政府國資委副主任張坤和專職宣傳幹事楊春建前來迎接我們上海媒體採訪團。在車上,張坤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多吸氧,在西藏吸氧不是丟人的事。確實,對沿海來的人來說,適應高原,心理上可以做到,生理上基本做不到,哪怕來了一年、兩年、三年。  7天在日喀則的採訪可謂日夜兼程。我們走訪了亞東、江孜、拉孜、定日、薩迦全部5個上海對口幫扶縣。
  • 西藏自治區資訊|中國西藏發現100座金字塔,最高竟有1800米,全世界...
    2、這種魚只生活在西藏高原地區 外形奇醜 卻能賣到480一斤身為資深吃貨的你們一定都聽說過「亞東三鮮」,這說的就是一個坐落在西藏的一個美麗的小城--亞東所擁有的三大特產,分別是亞東木耳、野雞和亞東鮭魚。其中就以亞東鮭魚最為有名,因為,這種魚在全國就只有這個地方才擁有。
  • 毗鄰不丹和印度,藏在日喀則的寶藏旅行地,西藏的江南
    也許你從沒有聽說過亞東,這個日喀則的寶藏旅行地,藏在深閨人不知。這一次,跟著我的鏡頭去看看。亞東,是藏語,又稱卓木,素有「西藏江南」之美稱。那日站在半山腰俯瞰亞東縣城,一條蜿蜒的小河流經亞東縣,整個亞東,位於一個安靜的山谷之間。從西藏日喀則自駕三百多公裡,便到了邊境縣亞東,大約五小時不到的車程。不過需要有邊防證才能來這裡,一路會經過三個邊防檢查站。
  •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種質資源戰略創新團隊建設成效明顯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種質資源戰略創新團隊2018年10月入選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戰略創新團隊。團隊以上海海洋大學具有良好育種基礎和研究背景的魚貝等養殖品種為對象,通過基因組學等多組學的精細解析,闡明控制生長、抗逆、抗病等重要經濟性狀的基因和分子機制,創建安全高效的良種培育新技術,培育優良養殖品種,使團隊成為我國水產種質創新的引領力量為目標。
  • 西藏亞東地區邊界歷史演變與地緣戰略分析
    公元 729 年,吐蕃贊普松贊幹布統一西藏後,將全藏分成 5 個茹(大行政區)和 61 個桂東岱(小行政區)。按照五茹的轄地記載及研究,亞東的部分地區屬於「五茹」中「茹拉」管轄。自 8 世紀後半葉,亞東在數百年內一直是吐蕃「桂」氏家族的封地。1247 年蒙藏「涼州會盟」後,西藏相繼歸附蒙古汗國以及元朝,亞東作為西藏轄地隨之也成為中國的基層行政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