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種菜 這名「新農人」帶領鄉親致富

2020-12-22 騰訊網

青島膠河源農產公司董事長劉加明通過努力把公司農產品已打造成省知名品牌 還「傳幫帶」把新技術教授給農戶實現致富增收

「這些生吃西紅柿蟲害已經冒頭了,一定不能使用農藥,除蟲設備的抓緊上啊。這段時間,大田土豆得抓緊實施滴灌,別在耽誤了苗期生長,這可別拖啊……」4月25日,在位於膠州鋪集鎮彭家莊村的青島膠河源農產有限公司基地裡,今年50歲的董事長劉加明針對一些農產品種植和管理問題正在仔細逐一落實。這些年,在劉加明帶領下,公司通過生態循環的農業經營模式,先後獲得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和省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範點等稱號。同時,他還通過「傳幫帶」把新技術教授給農戶讓鄉親們實現了致富增收。

每半月巡查一次農品

4月25日,在膠州鋪集鎮彭家莊村的青島膠河源農產有限公司生產基地內,放眼望去,蔓延在田間地頭的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近處大棚內春季「膠州大白菜」已進入成熟後期,在基地工人精心管理下,棚內一棵棵大白菜長勢喜人。遠處的「裡岔黑豬」養殖區內,一群群黑豬茁壯成長,乾淨的養殖區內沒有一絲異味,黑豬正在裡面追逐嬉戲。基地上隨處可見正在勞作的工人,他們有的蹲在地上間苗、拔草,有的彎腰鋤草,有的站立著捆綁爬滿藤架的黃瓜蔓。

「大白菜地裡有些幹,現在菜到了成熟後期,除了防治病蟲害,還得抓緊澆水,得給白菜提供足夠水分……」「裡岔黑豬,除了正常飼餵人員,其他人進去,一定要注意消毒,別在出現問題。」在基地裡,劉加明正在逐個對不同農產品種養區域進行巡查,這也是他每半個月一次的「慣例」。「農產品是直接入口的食物,這事可不是小事,所以得特別謹慎和仔細,這樣才能萬無一失。」提起基地種菜管理,劉加明神情很嚴肅。

生態循環種植贏口碑

「我們『膠河源』自2006年創立以來,就以『倡導有機食品、樂享健康生活』的生態循環經營理念,堅持人工管理,不用除草劑、殺蟲劑等化學藥品,回歸農業最初的無汙染耕種模式,盡力保持產品原生態的自然口味。」劉加明說,這他們基地裡,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種養殖生態鏈,做到了糞汙對外零排放,從而促進種養殖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以大白菜管理為例,在其生長前期間出的菜苗,這其中一部分進入了人們的餐桌,一部分進入「裡岔黑豬」養殖區,成為了黑豬可口的「飼料」。同樣的,裡岔黑豬所產生的有機肥料,也全部用于田園施肥增效。總之,生產基地遍地是「寶」,蔬果可以食用,秸稈用來做飼料,畜禽糞便又可製成有機肥料。

「在裡岔黑豬養殖區,我們自主研發的糞汙資源化利用工藝,獲得省裡的認可,園區成為了全省的生態循環農業示範點。這種農業經營模式也為我們公司贏得了有機綠色農產品的品牌和口碑,而且,有機飼料和有機肥料的使用,也減少了生產成本的投入,這對我們來說是一件『一舉兩得』的好事兒,所以以後我們也會繼續做下去。」劉加明說。

農品曾端上峰會餐桌

4月25日,小編了解到,從2007年,劉加明擔任青島膠河源農產公司董事長開始,在他帶領下公司大力發展養殖裡岔黑豬,經過10多年的經營管理,養豬基地已發展成為一家布局合理、制度健全、管理規範的現代化標準化生豬養殖企業,目前年出欄裡岔黑豬兩千多頭。其次,基地還有無抗養殖蛋雞、小公雞等兩萬多隻,無抗就是不使用任何抗生素,通過中藥來解決目前蛋雞類飼養抗生素超標問題,進而提升雞蛋的內在品質,最終推動公司蛋雞循環生態養殖的發展。2010年至今,基地還已有40多種蔬菜產品獲得國家有機食品認證,產品主要供應濟南、青島、膠州數十家商超。

「這些年,我們公司堅持做高端、有機農業,今年基地要種植膠州大白菜100餘畝,全部採用人工栽種、除草、殺蟲,而且施用有機化肥。基地現在共有生菜、芸豆、韭菜等30餘個品種的有機蔬菜。這些有機蔬菜可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嚴格按照有機食品標準進行規範生產的。2018年,經過青島上合峰會食品安全保障組的層層篩選,我們這裡被確定為『上合青島峰會農產品專供基地』,這些農產品最終被端上了上合青島峰會領導人的餐桌。」劉加明自豪地說道。

傳授技術助鄉親致富

今年57歲的張九良是膠州鋪集鎮彭家莊村村民,也是膠河源基地的工人,因為家中老人常年有病,這導致他家庭困難。去年,蓋達組織「新農人」培訓,老張也成為首批培訓者。「去年,經過培訓,俺在家裡養了1000多隻公雞,一年就掙了一萬多元,這可真給俺解決了大難題。這都多虧了劉總的幫助啊,人家不但讓俺留在基地裡幹活,還讓俺學習新技術養雞,真是很感謝他……」在基地裡,提起劉加明為人,這讓張九良就很感動。

「去年,我們當地組織開展了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這不我們劉總讓我去參加了培訓,然後結合學到的新知識和新技術,以『傳幫帶』方式為一些農戶或者基地工人傳授。這樣一來,不但讓農戶能夠致富,這對我們來說也是提高了基地工人的技術水平,同時在農忙季節還給我們儲備了『技術力量』,這是一舉三得的好事。」青島膠河源農產公司生產基地負責人高成敏說。

從去年年初開始,在劉加明的「資助」下,經過基地技術人員培訓走出來的「新農人」,他們不但掌握了現代農業生產技能,還具備了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如今,這些農戶依託自己所學,將新型技術推廣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實現了致富增收。記者了解到,這些年,在生產、包裝、配送、銷售鏈條上,基地還吸納一些一些村民前來務工,這有效地解決了周邊村民就業問題。

下步發展農業+旅遊

這些年,隨著國內食品消費數量日益豐富,但日益嚴峻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暴露出來,這給一些源頭產業農業形成強大的「倒逼」壓力,驅動著農業生產走向生態化發展方向。從2006年,膠河源農產公司在創始之初,劉加明所在的團隊就始終堅持生態循環種養殖的經營理念,把所有農產品完全按照有機食品標準進行生產,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激素、化肥、農藥、除草劑、催熟劑等人工合成化合物,這讓他們公司先後獲得了「青島市著名商標」、「山東省消費者滿意單位」、「青島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等稱號,

「我們公司現在在不斷完善自身發展模式,並已形成了成熟的可複製商業模式,還在內蒙古建立了第二農業基地,可耕種的耕地面積達八千多畝。下步,我們還將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旅遊業,在鄉村振興大前提下,通過創新來提供新動能,以『產業興園,品牌興農』為出發點,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設施更新、機制創新和品牌創新,把膠河源建設成為山東半島知名農產品品牌,實現了企業的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一體化服務、現代化管理。」提起今後發展,劉加明信心滿滿。(姬博 楊金潭 管紫佚 姜雨 攝影報導)

編輯:姬博 楊金潭 管紫佚 姜雨

相關焦點

  • 帶領鄉親致富的養豬能手———記海南十大傑出青年、十大科技致富...
    今天,當地群眾心口相傳的眾多故事中,又多了一位致富不忘家鄉,帶領鄉親們養豬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能人莫朝旭。  一說起他,紅岸村村民們的話匣子就關不上,在他們的心目中,莫朝旭幾乎成了一個傳奇。  1998年7月,阿旭從省農校畜牧專業畢業,看到家鄉雷鳴鎮普遍飼養禽畜,便萌動了在家鄉創業、幫助鄉親們共同致富的念頭。雖然父母百般相勸,卻並未動搖他回鄉創業的決心。
  • 浙江「沙地蘿蔔王」藉助叮咚買菜轉型「新農人」 帶領鄉親致富
    帶動周邊一百多戶農戶、三百多農民工兄弟共同致富。」12月22日,杭州蕭山的蘿蔔種植基地裡,「沙地蘿蔔王」範正偉一邊規劃明年的訂單種植計劃,一邊高興地說。   51歲的範正偉,人稱「沙地蘿蔔王」,從事農業20多年了,從一個曾經只租一個大棚、一腳泥一腳土種菜的「土農民」,成為如今擁有1400多畝種植基地、蕭山地區最先「觸電」電商平臺的「新農人」,範正偉笑著說,感覺自己是越來越「新潮」了。
  • 大學生村官嚴立明帶領鄉親創業致富
    在永壽縣美麗的西湖湖畔,有一群可愛的年輕人在開拓著自己的青春事業,他們紮根農村、艱辛創業,像一群高歌的大雁引領著鄉親們的致富路。在這裡,有一家成立不久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特別引人注目,那就是永壽縣首家藝術剪紙合作社,它的創辦人是一名普通的大學生村官嚴立明。
  • 深圳一「村長」被調查 曾因帶領鄉親致富被報導
    深圳一「村長」被調查 曾因帶領鄉親致富被報導   過往  他曾是致富「牛人」  鍾偉球,民治辦事處新牛社區黨支部書記、工作站站長、牛欄前股份公司董事長、駐新牛社區黨委書記。1987年起擔任村長,任職村官20餘年,曾推動一座貧窮的老村變身為現代都市社區,《南方日報》也曾特意報導過他。
  • 劉寧:帶領鄉親走橘紅致富路
    這些橘紅,也因此成為新山村乃至馬坡鎮群眾致富奔小康的「致富果」。在綠豐橘紅產業示範區,齊人高的橘紅樹隨著小山丘連綿起伏,橘紅的核心區種植面積達200多公頃,示範帶動了周圍群眾種植。這一切,主要由一人力促而成,他,就是玉林市第五屆人大代表、陸川縣第十六屆人大代表,陸川縣君豐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寧。
  • 退役軍人楊肖田:「養蜂人」帶領鄉親發展特色產業奔富路
    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博南鎮勝泉村的共產黨員、退役軍人楊肖田,靠著自學的科技知識,於2016年7月在家鄉博南鎮勝泉村成立特色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鄉親種植生態米、羊肚菌等食用菌和中蜂養殖等多種經營,僅中華小蜜蜂養殖一項目前就有全縣
  • 對玫瑰過敏的雲南「花香蘭」 靠種花帶領村裡鄉親致富
    幼年時,父親入獄母親改嫁,她在鄉親們的幫助下長大。長大後,她發現家鄉特產玫瑰花可以作為特產銷售出去,幫助村民致富。通過學習和努力,一個對玫瑰花過敏的姑娘,卻種植了千畝花田,將花朵進行加工後銷往全國各地,用真金白銀來回報老鄉。用玫瑰幫助鄉親致富的李香蘭。受訪者供圖吃百家飯長大的孩子李香蘭是一個標準的南方妹子,面容娟秀,聲音溫柔,介紹自己也是娓娓道來。
  • 村支書帶領鄉親「改造」家鄉:花海鋪就致富路
    村支書帶領鄉親「改造」家鄉:花海鋪就致富路 2020-12-08 16:59:35   花海需要擴建、新設施的安裝需要協調、花卉種類的更替,甚至還要思考村子的繼續轉型——更好地搭上全域旅遊這班「列車」。吳祥和村民一起勞動。受訪者供圖  作為吉林省樺甸市樺郊鄉友誼村黨支部書記,他不能辜負村民的信任。今年,友誼村剛剛獲得美麗休閒鄉村的稱號,村民不願再回到之前「水泥揚灰路、垃圾堆滿屋」的光景。
  • 榜樣| 李娟:帶領鄉親電商致富的重癱女孩
    今晚21:30公共頻道典型人物專題《榜樣》為您講述梨都碭山的重癱女孩李娟帶領鄉親電商致富的傳奇故事。那時的李娟家裡,屋頂漏雨,床被破爛;那時的李娟心裡,精神灰暗,沮喪絕望,即使想以死亡擺脫這苦難人生,她自己都沒能力來完成這卑微殘酷的願望。一部手機,打開一番新天地201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李娟接觸到了智慧型手機。通過移動網際網路,李娟從此見到了一個新的世界。只有眼睛和嘴巴可以活動,如何使用手機?
  • 江洲現實版「QQ農場」讓種菜成為樂趣,想當「都市農夫」 不妨去看看!
    4月20日上午,在江洲鎮前埂村「軍人之家QQ農場」內,有市民在認領了的土地上種菜、施肥,打理自己的菜園,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樂當「都市農夫」。這些菜地等著你來「領」在現實版「QQ農場」中,潯陽晚報記者注意到,土地被分成方方正正的小塊,每塊都有一塊認領牌,上面寫有種植區序號和認領人的名字。
  • 武鐵友:「鄉親們真正富起來,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打水井、裝路燈、辦產業園……在他的帶領下,鄉親們致富的信心越來越足。日前,工作間隙,武鐵友接受了記者的採訪。記者: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為鄉親們送年貨的想法的?武鐵友:這要從我的成長經歷說起。小時候,因為家裡經濟條件不好,加上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我創業時付出了更多艱辛。
  • 劉傑:帶領村民致富是沉甸甸的責任
    原標題:劉傑:帶領村民致富是沉甸甸的責任 有這樣一位村支書,他自己出錢辦項目,帶領全村百姓共同致富;極力豐富村民業餘文化生活,提升百姓致富本領,短短兩年多,硬是把一個後進村帶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 蘭州市永登縣中堡鎮農民「老闆」張勇——退伍不褪色帶領鄉親齊致富
    原標題:永登縣中堡鎮農民「老闆」張勇——退伍不褪色帶領鄉親齊致富  張勇學習大型機械駕駛、種植養殖技術,7年間,除了農民工的工資支出,他把掙來的錢都投資到了合作社的發展上。
  • 江華:80後「鴿王」返鄉創業 帶領鄉親抱團養鴿共致富
    紅網時刻12月25日訊(江華融媒記者 李江輝 蔣林鋒)江華瑤族自治縣80後「鴿王」唐喜忠在廣東養鴿17年後,回到家鄉創業,打造鴿子產業鏈,帶著鄉親們一同抱團養鴿致富。在江華沱江鎮大幹村的種鴿養殖示範基地,五個鴿棚裡養滿了雪白的鴿子。
  • 定安的「超級新農人」不得了!今晚20:00敬請關注!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徵程——脫貧攻堅答卷「超級新農人」吳孔利:退伍老兵不忘初心 技術革新帶動致富    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徵程,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湧現出許多勇於奉獻的榜樣,本期《鄉村振興電視夜校》開設了專欄,邀請到定安龍湖南科食用菌有限公司總經理
  • 西藏白朗縣的科技種菜致富路
    曾經,百姓以種植青稞為主,大多數人一輩子只能吃上土豆、蘿蔔、白菜老三樣。  海拔高,但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2000年,山東的援藏幹部認識到白朗這一有利條件,先在三分地大小的大棚內試種蔬菜。經過多年發展,現在白朗縣蔬菜大棚已達上萬個,種植面積1.44萬畝,年產值2.26億元,蔬果品種140餘種,不僅豐富了百姓餐桌,還鼓了百姓腰包。  催生變化的很重要一點在於科技支撐。
  • 新農人生態農場的理想與冒險
    新農人生態農場的理想與冒險 高清蓉在她的香草園裡。本報記者 肖雨楊 攝     □本報記者 朱雪黎    5月17日,來自全省各地的新農人們聚集在成都龍江路一家酒店的8樓天台,一邊向城裡人售賣自己種植的生態蔬果,一邊互相交流溝通,分享種植經驗,十分熱鬧。    新農人,是近幾年出現的一個群體。
  • 致敬|貴州這名退伍軍人放棄城市優渥工作返鄉創業帶動村民致富
    後來在與劉峰多次的交談中,才真正了解到他的良苦用心——自己先闖出一條路,再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這才是他回鄉創業的真正原因。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閒。「剛回鄉時,家人不解,認為我在城市可以有著好的工作、光鮮的社會地位,這可是無數農民父母對子女的殷切期望,怎麼還放棄安逸的工作和舒適的生活回到家鄉發展呢?
  • 張國華:核桃園裡的新農人
    本文刊載於《農村青年》雜誌2020年第4期張國華,現代農業新農人。在親朋好友眼裡,公務員是令人羨慕的「鐵飯碗」。然而,先後擔任大學教師、監獄人民警察的張國華,2015年果斷辭去公職開始創業。他說,太穩定的工作讓他太安逸,著實很恐慌,唯有「土地」更能啟迪他的夢想。
  • 「隴人驕子候選人事跡」帶領群眾致富的「土專家」?記秦安縣綠康林...
    【隴人驕子候選人事跡】帶領群眾致富的「土專家」——記秦安縣綠康林果科技示範中心主任靳志強從事林果產業30多年來,靳志強始終以幫助他人為己任,致力於林果新品種的引進選育和新技術的示範推廣,同時免費為村民提供苗木和接穗等服務,帶領父老鄉親脫貧致富,是當地有名的「土專家」。一秦安縣是林果大縣。上世紀80年代,正是林果業發展的起步階段。由於市場低迷,一直暢銷的蘋果和桃子出現了滯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