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中部的雷鳴鎮是革命老區,當年瓊崖縱隊為老百姓能翻身解放,過上幸福生活,曾在這裡浴血奮戰,留下無數膾炙人口的感人故事。今天,當地群眾心口相傳的眾多故事中,又多了一位致富不忘家鄉,帶領鄉親們養豬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能人莫朝旭。
一說起他,紅岸村村民們的話匣子就關不上,在他們的心目中,莫朝旭幾乎成了一個傳奇。
1998年7月,阿旭從省農校畜牧專業畢業,看到家鄉雷鳴鎮普遍飼養禽畜,便萌動了在家鄉創業、幫助鄉親們共同致富的念頭。雖然父母百般相勸,卻並未動搖他回鄉創業的決心。
靠著借來的5000元資金,阿旭辦起了獸醫診所。他聰明好學,經常刻苦鑽研到深夜,還虛心拜老獸醫為師,迅速掌握了一套過硬的獸醫技術。1998年12月,雷鳴鎮和富文鎮一帶的耕牛開始流行水泡病,村民們十分焦急和恐慌。阿旭經過大膽探索,果斷下藥,進行了及時的診斷和治療,控制了病情的蔓延。這讓阿旭在當地聲名鵲起,前來找他治禽畜病的人越來越多。
阿旭覺得,一個好獸醫,除了要技術過硬,還要醫德高尚。8年來,他總是堅持早上6點便背著藥箱走村串戶,常常忙到深夜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全鎮100多個村莊,還有富文、龍門、龍湖、定城等周邊鄉鎮,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出診的同時,他不會忘記帶些防治禽獸病的資料無償送給農民,把獸醫知識耐心向大家傳授。農民手中的活錢不多,有時難免會拖欠一點藥費,有時甚至拖上一年半載或更長時間。現在農民拖欠的藥費和飼料款已經累計高達6萬多元。對此阿旭總是一句「啥時候有錢啥時候還」,從不催帳。
2001年4月,阿旭決定再辦一個綜合養殖場,引導示範農民如何致富。他在紅岸村投入資金15萬元,開始了畜糞養魚的生態養殖實驗。為提高養殖效益,他買來200餘種獸醫科技書籍自學,遇到難題就跑到院校請教專家,千方百計提高養殖場科技含量。因此,養殖場第一年純收入就達到了5萬多元,這讓鄉親們看到了「科技養豬的能量」。在他的帶動下,大家的思想觀念有了很大轉變,遠近農戶慕名而來,開始跟著他學習科學養殖技術。
凡是來豬場取經的鄉親們,阿旭都毫不吝嗇地把掌握的養殖技術傾囊相授。他還多次舉行現場實用技術培訓,進行新技術的示範指導。在種苗、資金、銷路等方面,他還常常給予鄉親無償的支持幫助。紅岸村村民陳奕坤就是在阿旭的幫助下,2002年靠養母豬賺了2萬元,生活一天天紅火,摘掉了老貧困戶「帽子」。近幾年來,在他的幫助下,紅岸村戶均養母豬7頭,雷鳴鎮全鎮也掀起一場科學養豬熱潮,新增加的養豬專業戶達180戶,這已成當地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2004年8月,阿旭再次投資85萬元,在原有基礎上擴建養殖場,帶頭搞起了規模化生產。到現在,阿旭的養殖基地飼養母豬138頭,年產雜交仔豬2000多頭,年出欄肉豬近2000頭,年利潤約34萬元。阿旭還堅持自繁自養、自產自銷,應用科學新技術,注意生態保護,豬糞便清理堆積出售。2005年5月,他又投入9萬多元,建成了100立方的沼氣池,利用豬糞尿發酵產生沼氣供豬場使用;並出資2萬多元購置沼氣輸出配套設備,為當地紅岸村50多戶村民免費供氣。
2005年,阿旭雙喜臨門,先後被評為海南省十大傑出青年和海南省十大科技致富能人。現在,阿旭心裡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養殖基地建成定安規模最大、雜交率最高的良種豬苗繁殖基地,以便更好地推廣自己的經驗,為家鄉老百姓服務。
(本報定城5月25日電)